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文学 > 教师作家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教师作家唐正立:文心雕龙写作的研究者 2013-05-31 09:41:29  发布者:唐正立  来源:原创

【作家简介】 
    唐正立,山东省莒县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日照市文心雕龙研究会名誉会长,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全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文学网栏目主编。曾担任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辅导教师,从事过全国初中教育委员会鲁南分会会刊《初中教育》主编工作。先后主编出版教辅读物物四部,出版散文集《跋涉的脚印》和文论专著《文心雕龙与校园文学创作》。新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旷世刘勰》40万字,2014年8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是我国第一部以刘勰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

 

【文学观点】

    文学的特质是什么?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所著《文心雕龙》深刻地揭示了文学的特质。他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提出了“天文”、“地文”和“人文”的概念。

    刘勰认为,天有“天文”,“ 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是说从宇宙混沌一片,到天地开辟,上天出现了圆玉似的日月,轮流映照出光辉灿烂的景象,显示出上天的光彩,这是“天文”;地有“地文”,“ 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是说广袤的大地也显得条分缕析,万里山河一片锦绣,色彩绚丽,显现出大地的文采,这就是“地文”。刘勰认为,“天文”和“地文”都是“道之文”,它们都是自然界的文采,是自然规律产生的。
    天地都是有文采的,那么人作为天地的核心,宇宙的主宰,有没有“文”呢?因为人是有思想感情的,自然会产生出语言来,有了语言,就会有文章,有文章就要讲究文采,这就是“人文”,这也是自然规律产生的。
    在刘勰看来,天地皆有其文采,自然的文采又是如此的壮观美丽,人在天地两仪之间,作为有思想、有智慧、有审美能力的动物,他们的“文”怎么会不美丽动人呢?刘勰告诉我们,“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原道》)这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只要有形体,就会有形象之美,有声音就会有韵律之美。“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原道》)语言要有文采,这是自然的基本精神。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文学的本体源自自然,文学就是自然之道的显现,这是文学的特质的第一层含义。
    再进一步分析,“自然之道”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刘勰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人产生了感情,就会有语言,有了语言,就会写成文章,这就等于说,文学是人类心灵的自然流露与表现,这是文学特质的第二次含义。在《情采》中,刘勰明确提出了“情文”的概念,他认为文学艺术创作的道路有三种,一种表形的创作,叫“形文”,如绘画,一种是表声的创作叫“声文”,如音乐,一种是表情的创作,就是“情文”,如文学。“情文”是根据人的性情创作而成的,刘勰说:“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各种性情表达出来,就构成优美的文学作品,这是自然之道决定的。当然,文学所表现的虽然是作家个人的“情性”,但这个人的“情性”又跟到自然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他在《诠赋》中指出:“情以物兴”,作家的情感是由外物引起的;在《时序》中他说:“文变染乎世情”,文学的变化联系着社会的情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起来看,刘勰明确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文”是从“物”产生出来的,有物必有“文”,所以,文学必定是要讲究文采的;文学作品的文采是由自然决定的,是适应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不能过分修饰,不能追求浮词艳语,这样会违背文学的自然性;文学是“情性之文”,是“性情”的自然流露与表现,而这“性情”是客观事物所引起的,这也是自然规律决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从本体上说,文学是自然之道的显现,而从表现对象上来看,文学又是情文,把二者合起来看,那就是文学是自然之情文。这就是文学的特质。
    物是自然的,文也是自然的,文学作品是自然而然东西,其文采也是自然而然的东西,脱离了自然,而妄加为文,刻意追求所谓的文采,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刘勰为什么提出文是自然之道的文学思想呢?因为刘勰所处的齐梁时期,文风浮靡,一些作家的创作脱离了社会现实,脱离了“述志为本”(《情采》)的准则,竞相雕琢华丽,一种华艳轻浮、淫靡纤巧的风气弥漫文坛,就像一个人,徒有病态美丽的面庞,而缺少筋骨,没有血肉。刘勰以自然为宗旨,强调“述志为本”,就是为了扭 转这种文风。
    刘勰在《才略》中说:“文丽用寡者长卿。”文采华丽而用处不大的,就是司马相如。所以光讲究文采华丽是不行的,还必须有教育意义,能感染人,打动人,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刘勰的文学思想,对于指导我们的校园文学创作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文学是自然的,有其物,必有其文;文学表情的,有其情,必有其文。文学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表情达意为指归,脱离了这一点,文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学作品就是无情之物。
 

【作品选读】

 

莒 城 赋
 

    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称:“齐谓芋为莒”,当时莒地盛产莒(芋),且为主食,故该部落以“莒”为名。郭沫若著《中国史稿》说:“伯益是早期融入华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个氏族。商代莒属姑幕国。周为莒子国。自秦始为县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县治之一。莒城春秋时为莒国都城,汉文帝二年为城阳国都城,东汉初为琅琊国都城。隋改为州。1913年改州称县至今。莒国故城1977年被山东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莒县今属日照市辖县,总面积1952.4平方公里,21个乡镇,110万人口。

    莽莽神州,荡荡鲁原,怀拥璀璨名城;黄海之滨,沭水侧畔,繁衍智慧先民。莒国故城,齐鲁并驱。北曳鲁中沃野,南望羲之故里,东傍日照港城,西屏沂蒙绿障。
历史古城,文脉恒昌。万余年远,石器部落以“莒”名;帝舜时代,伯益后裔有莒氏。大口陶尊记上古文明⑴,鸟形白鬶见先民智慧。溯殷商,域属姑幕;至西周,国名莒子。春秋时莒人筑城池而声振四方,汉朝间郡治城阳而文明飞扬。为郡国首府,数千载不变;领四方风骚,逾百代弥彰。政权更迭版图易,莒名未改城未移。小白莒国韬晦略,桓公齐国成霸业。⑵“勿忘在莒”天下闻,认祖归宗华人根。岁月邈邈,史迹苍苍;思绪缕缕,感慨绵绵。
    文化名城,风骚维张。图像文字走出蛮荒时代,酿酒器具滥觞莒地文明。汉衡胡⑶钻研《易经》探人生奥秘,臧荣绪⑷著述《晋书》通古今变迁。孙僧化⑸集星经以究天人之际,徐成伯⑹研医术而救黎民之患。刘勰⑺发奋,佣书沙门,隐居定林,沿圣以垂文,因文以明道;陈嶦⑻聪慧,诗迈郊岛,文追班马,赋题万松山,名噪紫禁城。明中莒州仕子,著者有刘朴⑼、孙镗⑽、侯安国⑾,乃当世栋梁;清季中兴显宦,昭者是“五管”⑿,宋齐翼⒀、周承业⒁,俱一时彦俊。
    革命之城,铁马嘶鸣。民风淳朴而尚武,士林好学而崇仁。心怀黎民,义平天下。乌存率奴隶以驱暴君⒂,徐勃守莒城而抗官府⒃。赤眉军战青徐,挺中原,气壮山河⒄;红袄军踞马亓,抗金兵,名垂青史⒅。革命风起云涌,豪杰前赴后继。青旗会暴动,浇灭旧政府嚣张气焰⒆;王尽美举旗,点燃新革命燎原星火⒇。抗战民众齐心御倭寇,支前人民协力迎解放。英雄豪杰,舍身取义;志士仁人,杀身成仁。
    山水名城,西子盛妆。浮来山下,春花娇,夏草绿,秋果硕,冬雪娆,无时不美;沐水两岸,山青翠,水碧绿,清风徐,柳枝舒,无处不丽。浮来三峰,曰佛来峰,曰浮来峰,曰飞来峰;山中美景,乃银杏树,乃定林寺,乃三教堂。大树龙蟠会鲁侯(21),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披览群籍校佛经,别展壮志著雕龙。三教合一祭一殿,百家从来倡和谐。马鬐耸翠翠如滴,沭水拖蓝似玉。处处胜迹有底蕴,时时景色皆宜人。   
    发展新城,鲲鹏展翅。古国沧海桑田,新莒日新月殊。五十余年光阴如白马过隙,两千方里城乡似潜龙腾渊。大桥飞架车如水,三环长驱马如龙。兴工业,做大做强成规模;抓农业,务稳务实赛江南。园区建设强区域经济,大坝拦河造百姓福祉。处处花卉苗木,姹紫嫣红;片片生态茶园,油绿馨香。家家新房萦翠绿,户户机车闹新潮。富民强县,势头正旺;和谐新城,正涌大潮。
    路漫漫兮敢立潮头,浪滔滔兮直挂云帆。壮哉莒国,魅力无限;美哉莒县,阔步向前!
 
注释:
⑴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上的20多个图象文学,将中国汉字起源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⑵公元前686年夏,齐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保护下奔莒避乱,齐襄公被杀,小白回齐,是为齐桓公。此即著名历史典故“勿忘在莒”的由来。
⑶衡胡:西汉经学家,因精通《易经》官至二千石。
⑷臧荣绪,南朝齐东莞莒人,著有《晋史》、《嫡寝论》、《拜五经论》等书。
⑸孙僧化:北魏莒人,任通直散骑常侍,与太史胡世荣等整理天文和经占55卷。
⑹徐成伯,即徐謇,北魏莒人,医术高明,封光禄大夫。
⑺刘勰:南北朝东莞莒人,官至步兵校尉,兼通事舍人,整理定林寺臧经,著有《文心雕龙》、《刘子》等。
⑻陈嶦:清朝莒人,其诗赋脍炙人口,乾隆南巡过费县,他献诗《万松山赋》得到皇帝赏并重用。著有《荣烛堂随笔》、《虚谷诗文集》等。
⑼刘朴:明莒州冢头村人,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山东抚按,著有《雩县志》、《莒志野述》等。
⑽孙镗:明莒城状元坊人,抗倭民族英雄。因抗倭蔻壮烈牺牲,朝廷赐光禄大夫。
⑾侯安国:明时任莒州知府,推行新赋法,善政颇多。
⑿五管:即管廷献,管廷鹗,管廷纲,管象颐,管象晋,皆清莒北小窑村人。光绪九年,廷献中进士,其后弟廷鹗,廷纲,子象颐,侄象晋先后中进士, “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传为佳话。
⒀宋齐翼:1751年任莒州知州。
⒁周承业,1843年任莒州知州。
⒂公元前520年,莒国力士乌存率民众起义,驱逐以人试剑的暴君庚舆。
⒃公元前99年,徐勃率领贫民起义,以莒城为根据地与官府展开斗争。
⒄公元18年,莒人樊崇带领农民在莒城起义,以朱涂眉,号为“赤眉军”,转战于青、徐、兖、豫及长安一带,义军扩大到30万人,占据中原大片河山,加速了新莽王朝的灭亡。
⒅南宋红袄军首领——李全、杨妙真夫妇,率众十万踞马鬐山,抗击金兵。
⒆1933年,国民党乡长李寿臣借征收联庄费之机盘剥农民,引起了盛家垛庄一带“青旗会”暴动,沂水青旗总会率众驰援。
⒇王尽美,莒县北杏村人(今属诸城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领导者。
(21)《左传·隐公八年》载:“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

 
 

追赶亲情(小说)

 
    山路弯弯……
    山路上走着一个人,走得磕磕绊绊,踉踉跄跄。这是一个年老的女人,一位母亲。母亲手里拿着一个布包,布包里装着一个手机。母亲在这路上已经走了将近一天,她是早饭后上路的。早上在家没来得及吃饭,中午在路上也没吃,即使有饭,她也舍不得停下来耽搁时间,她要尽快追上自己的女儿,把手机亲自交给她手里。
    女儿是母亲最小的一个孩子。打从第一个孩子算起,她就生女孩,她就躲计划生育,为的是要个男孩。可躲来躲去,娃娃们就像从一个模子里做出来似的,个个都是女孩。最小的这个叫小藏,因为那次自己躲在亲戚家里,不料被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发现了,把她领到务站,可是照来照去,不知怎么没有照出来,说她没怀孕,回家几个月后就生下了这个孩子。母亲瞅着这个红肉蛋似的小孩,喜忧参半地说,我躲计划生育没藏住,你倒在我身上藏住了,就叫你小藏吧。
    小藏从小就娇惯,父母亲护着,姐姐们让着,长大后整天在村里跟男孩子疯跑,上学也不安宁。孩子多了,家里又穷,姐姐们上不起学,本想让小藏好好念书,像人家的男孩一样到外地去闯荡闯荡,也给家里争争光。可谁知道,小藏的脾气倒像是个男孩子,学文化却不撵趟。这不,初中毕业没考上学,在家游荡了几个月后,就跟村里人到外面打工去了。
    母亲小跑似的走在山路上,累得浑身出汗,头顶上还呼呼地冒着热气呢。
    女儿过年来看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个子长高了一些,出脱得像个大姑娘似的。穿的都是电视上城里人穿的衣服,还染了红唇,画着弯眉,这也不打什么要紧,可小藏的头发竟变成了火红色,俗话说,红头发,绿指甲,眼里血水乱滴答,这是妖精的模样呀。这可让母亲好几天不自在。小藏在家里呆了没两天,就又往外疯跑,母亲开始不让出去,说像你这样的头发,太扎眼,叫邻居们见了怎么好意思呢?可是终归也没拦住女儿。
    小藏在家里的时候,就打电话,那电话是打了一个又一个,也不知道咕囔些什么,要不就两手拿着手机捏来捏去,母亲说,你这是干什么?小藏说,给朋友发短信。什么是短信?也就是给朋友寄信。可寄信怎么没有纸呢?
女儿有时也明事理,女儿说,我在城里打工,想你了,就用这个手机跟你说话。
    小藏刚出去干活的时候,经常往家里打电话,家里没安装电话,女儿是把电话打到邻家里。每当邻居朝她院里喊一声,小藏妈,快来接电话,她无论手里做着什么活,都顺手撂到一边,来跟女儿说话。
    她接电话的样子很认真,每次都牢牢地把电话机攥在手里,用心听女儿说话,生怕漏掉每一个字。
    可不知道什么原因,女儿好像变了,来电话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农忙的时候还好些,可现在是农闲季节,冬天农村没什么农活,人闲着,就越想自己的亲人。母亲于是晚饭后经常来邻居家拉闲话,说是拉闲话,其实是在等女儿的电话,每晚都等到更深夜半,回家路上,心里总是空落落的,身后似乎有电话铃不住地在响着。
    女儿在家住了半个月,临走的时候,母亲在锅屋里烙糖饼,这是女儿小时候最爱吃的食物。待到糖饼烙好后,女儿已经不见人影了。她拿起几个糖饼,装在一个小包里,急匆匆地往村头跑,她一边跑,一边大声地喊着:“孩子,糖饼呀,孩子,糖饼呀!……”
    来到村头,女儿已经不见人影了。
    母亲心里有点难过,她没精打采地回到家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她转来转去,转到女儿的房间,她就给女儿拾掇被褥,突然发现女儿的手机压在枕头底下。这可是女儿跟自己说话的东西呀,她没顾上多想,抓起来就往外跑。
    她气喘吁吁地跑出村子,爬了一个山坡又一个山坡,每次都要站在山顶打着手罩向远处张望,总是看不见女儿的身影。她并不灰心,她曾听女儿说过,走出这座山,再爬过那座山,顺着公路一直走下去,就会走到女儿打工的城市了。母亲心里明明白白,要想赶上女儿,就要走得比女儿快些。
    人走累了,脚磨痛了,她也不舍得休息。她要尽快把手机交到女儿手中,要不女儿用什么同自己说话呢?
    日落西山的时候,碰到一个同村人,村人问她怎么在这里,她说,给女儿送手机,村人说我给问问吧,他三下两下就拨通小藏的电话,说,来吧,跟你女儿说话吧。
    她看了一眼村人,急忙把手机接过来,很认真地放在耳朵上,女儿在里边大声喊道,谁让你送那个破手机的?我已经不喜欢那个款式啦,我现在已经换彩屏的了啦……
    母亲牢牢把手机攥在手里,用心听女儿说话,生怕漏掉每一个字。
 

枣  魂(散文)

 
 
    在我的家乡,枣树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树种,很多人家的院子里都栽了枣树,由于它生长缓慢,好像一年、两年也不见其长,人们也就不去在意,由它去吧。然而,有一棵枣树却一直生长在我的心里,这就是三爷爷家的那棵枣树。
    从我记事起,它就是一棵大树了,树干粗壮,两个小孩子手拉手才能合抱起来,树冠覆盖了三爷爷家的整个院子,旁枝逸出院外,延伸到左邻右舍。我家住在三爷爷家屋后,枣树的一根巨大枝干伸向我家门口,像巨人的手臂擎着,寒来暑往,与我作伴。
    据大人说,这棵枣树是三爷爷小时候栽下的,他从田野里寻得了这棵树苗,栽在院子里,连同自己的希望也栽了进去。他细心地浇水、施肥,充满爱心地侍弄着。
    小时的三爷爷盼望枣树长大,吃上枣子。枣树长大了,三爷爷也长大了。于是三爷爷又盼望娶上媳妇。可是三爷爷家里,除了一棵枣树,茅屋里连一件像样的东西也没有,又有哪位姑娘看上他呢?
    三爷爷始终孤身一人。三爷爷的大哥倒是娶上了媳妇,都说多子多福,没成想,生了一窝孩子,福没有享上,罪却是受上了。三爷爷便从大哥家过继了一个儿子,自己养活着,一为解决大哥家的困难,二为自己养老。这就是我的茂叔。
    从此,三爷爷和茂叔两人相依为命。三爷爷五冬六夏在土里刨食,拾柴捞草,养鸡饲鸭,攒三聚五,准备为养子娶上一房媳妇。
    又哪里想到,日本鬼子说来就来了。国民党顽军节节败退,很快我们家乡的小城就被鬼子占领了。小城在沭河的西岸,我村在沭河的东岸。站在河的东岸向西望,经常看到有鬼子出没。为了保卫家乡,一些热血青年便组织起来,成立了“沭东抗日自卫团”,茂叔也参加了进去。三爷爷知道后,心里虽然不舍得,但国难当头,是人人都有责任的,在这一点上,三爷爷心里还是至清明白的,只好默默地为他祈祷保佑。
    三爷爷家的枣树长得有碗口粗的时候,鬼子听汉奸说这一带活动着抗日自卫团,有一天突然包围了村子。本村一位游手好闲的光棍无赖,名字叫穆匹虎,与国民党顽军有些来往,现在鬼子来了,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小命,把茂叔指认了出来。茂叔被捆在自家的枣树上,几个鬼子“哇啦哇啦”了一阵,为了向群众耍威风,鬼子队长举起手中洋刀,向茂叔头顶的枣树砍去。枣木太硬,树没砍断,刀却拔不出来了。鬼子队长像疯狗似的,指着茂叔嗷嗷直叫,一群鬼子跑过去,活活把茂叔刺死了。
    三爷爷和乡亲掩埋了烈士的尸体后,把对儿子的一片心意全部倾注到了枣树上,浇水,施肥,剪枝,捉虫,从春到夏,从秋到冬。
    我从记事时,三爷爷就是一个老人了。50岁上下,背微驼,古铜色的脸爬满了很深的皱纹,就像秋后晒干的核桃,花白的头发见证了他人生的艰难与沧桑。三爷爷有哮喘病,从他家墙外走过,老远就听见三爷爷喉咙里“吱吱”的声音,知道他的病又犯了。他从来不打针,不吃药,就这么硬抗着。
    听母亲说,她经常听到三爷爷跟枣树说话。我不信,一天放学回家,走到三爷爷家的院墙外,果真听到三爷爷在跟枣树说话,三爷爷说:今天,公社里来人了,说是割“什么主人”(资本主义)尾巴,硬要把你砍倒,多亏乡亲们把鬼子砍你的事说了一遍,他们才悄没声地走了。
    在我的心里,枣树就是三爷爷,三爷爷就是枣树。我是在枣树的荫翳下长大的,也是在三爷爷的呵护下长大的。
    春天,苦熬了一冬的人们在和暖的春风里舒坦开瑟缩了一冬的身子,走上大街,走向田野。大地泛绿,各种树木次第换上了新装。枣树却不急不躁,灰黑的树干丫叉于天空中。不见一点绿意。这时三爷爷就把树周围挖深,填上圈肥,再小心地培好,整平。
    当桃花、杏花落尽之后,忽一日,枣树的枝头钻出了嫩绿的小芽。不几天,整棵大树万头攒动,枣树又恢复了生机,三爷爷的希望也与日俱增。三爷爷也就在这枣树底下整日劳作着,枣树默默地看着这一切。
    夏日来临,炽热的阳光催开了枣花千朵万朵,花朵不大,就像一粒粒的黄米粒粘在叶梗上,一串串,一簇簇,透着饱满,透着高贵,在阳光的照耀下,黄橙橙,金灿灿的。别看花小,香味却很大,那不是一般的香,而是清香、浓香、纯香、甜香混合在一起,香气馥郁,沁人心脾,传遍大半个村子,家家的院子里弥漫着枣花的香气,招引来成群结队的蜜蜂来采花酿蜜,嗡嗡地响着,声音也响遍大半个村子。
    在南方,荔枝蜜是最名贵的,在我们北方,最名贵的当属枣花蜜了。枣花盛开时节,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就是一个个小蜜罐罐,浓得都快要流下来了,花香惹得蜂采蜜,浓郁的花香招引蜜蜂忙得忘记早晚,有那些舍生忘死的,半月二十天就累趴下了,遇到玩命的,往往累死在花丛中。
    劳作之余,人们坐在枣树下纳凉,休息,拉家长,谈农事,合计着各自家里的日子。三爷爷就用泥壶烧了开水,采来新鲜茶叶泡了给大家喝,只要树下有人,三爷爷就烧水泡茶,从不耽搁,每当这时,我就在大人中间串来串去,从人们的谈话中,知道了农民的辛劳、困顿和希冀,体味了民风的淳朴和民心的企盼,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长大后做一个像枣树一样有用的人。
    斑驳的树荫下,有时会掉下累死的蜜蜂,这时,三爷爷常常是呆呆地看着这些可爱小生灵,不说一句话,他大概又想念儿子了,大家也不打扰他,当人们默默离去之后,三爷爷就把这些“牺牲”的蜜蜂扫起来,埋在树底下,嘴里自言自语说着些什么。
    秋天来了,有情的秋风吹熟了枣子,枣子由青变白,由白变红,以至绯红,枣子成熟了,一嘟噜一嘟噜地挂在树上,惹人喜爱,勾引得我馋虫火起,跑到三爷爷家里,眼睛盯着红枣。这时三爷爷便爽快地递给我竿子,“堂前扑枣任西邻”,每回我都装满一口袋,手里拿着,嘴里含着,心中充满着对三爷爷的敬意。
    忽然一天早上,天还没亮,我躺在床上听见竹竿频繁敲打树枝的声音,起床后但见枣叶满地,枣树上枝叶疏疏落落的,红红的枣子不翼而飞,望着空空的树枝,我怅然若失。
    吃过早饭,三爷爷用柳编篮子盛着枣子,挨家挨户地送:今年年景好,枣子长得大,甜,脆,留下吃吧,他大大方方地说。接受枣子的人诚恳地笑着。于是,家家户户吃上了香甜的红枣。听大人说,三爷爷这棵枣树,一年能产枣子200多斤,但他从来一个也不卖,都分给了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年年如此。乡亲们感激他,有时想给他点钱,贫穷人家还有什么进钱的门路呢?就算是买他的吧。但三爷爷说什么也不接钱,要是推让急了,他就生气:老邻老居,老少爷们的,这成什么话?人们只好作罢。
    人总有老的时候,三爷爷也一样,孤独、落寞的三爷爷,身体是越来越不行了,终于有一天,三爷爷病倒了,哮喘病发作,引发肺气肿,呼吸困难,整日整夜不能安睡,只能跪在床上,维持那一口气,邻居几天不见三爷爷的身影,觉得奇怪,去他家探望,方知真情。于是三爷爷病重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都来探望,东家拿来白面,西家拿来鸡蛋,好吃的东西摆了满满的一屋子。人们又商议请来了医生,给三爷爷打针吃药,慢慢病也就好了。看到屋里的东西,体会到父老乡亲的真情,轻易不哭的三爷爷眼窝里满含着泪水。
    岁月如梭,韶华流逝,枣树日渐显出老态,茂密的枝叶日渐稀疏,枯枝渐多,树皮剥落,结枣数量锐减。这时的三爷爷,似也快到了人生的尽头,哮喘不已,脸色蜡黄,两腿浮肿,无法医治,终于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悄然离世。乡亲们闻讯赶来,砍倒枣树,做成棺椁。
    出殡那天,大街小巷都站满了人,为他送行。棺材抬出来了,沉甸甸的,围了一圈的人为他举重,个个脸色阴郁,许多人失声痛哭。几位婶子大娘在一边议论说:你看看这枣木棺材,多么结实,抬都抬不动,他要是九泉之下有知,看见这棺材,该是多么喜呀!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田野泛绿,各种苗木次第发芽,三爷爷家的院子里,那棵大枣树下,一株株枣树芽破土而出,当年它就长得一人多高,粗壮,挺直,朝气,神气,树梢直刺蓝天。人们见了,纷纷传说着:这是枣树的后代,也是唐老三的后代呀!
 
 

别样酒场(小说)

 
 
    每逢节假日,官员之间相互聚会,这已是常事。相聚一为工作,二为沟通感情,三为休闲。纯粹的休闲,有的官员会带上夫人,算是对自己疏于家务的一种补偿。
    这次是乡镇和县农业局之间的互动,县农业局的周局长打电话告诉郑镇长,听说你们镇的伙房最近搞得不错,省局我的一位同学过来,周日领他到你那里看看去。镇长跟局长是多年的老交情了,自然满口答应,顺便电话通知办公室钱主任做好接待准备。
    周日早上8∶00左右,钱主任就来到办公室,这是办公室主任多年形成的习惯,领导安排的事,不管公事、私事都是自己的事,只有认真干好领导交办的事,才有进步的希望。镇长还没来,钱主任手脚麻利地整理着办公室和接待室,安排好时鲜水果。
    听到大门口一阵汽车喇叭声,钱主任知道客人来了,立即给镇长打了电话,并小跑着出去迎接客人。
    这次一共来了两辆车,钱主任细心,看车牌一是本地的,一是外地的。他不敢怠慢,跑到前边那辆车边,小心翼翼地打开车门,用手遮住车窗上沿,让领导慢慢下车,再急忙跑到后车,也是如此小心地侍候领导下车。
    钱主任满脸堆笑,和各位领导客人一一握手致意,并把他们领进接待室。
    坐定后,周局长说:“你们镇长呢?”
    周主任:“局长稍等,李镇长马上就过来。”于是给每一位客人倒上茶水,径直去办公室,想再催催郑镇长。
    正打着电话,一阵香气渗入鼻孔,回头一看,一位漂亮的女士站在身旁,说:“这位先生,豆豆要方便,你们的卫生间在什么地方呀?”
    钱主任向女人身边看一下,没人呀,用疑惑的眼光看着女人,女人拍了一下小狗的屁股说,狗狗要方便呀,到时间了。
    钱主任见女人抱着狗,心里有点生气,他知道,镇长是最讨厌狗的,就是前几天,有一个参加团来,也有一位女的抱着狗,镇长特意嘱咐,绝对不能让这狗进办公室,这是人呆的地方。吃饭时,钱主任苦口婆心地做工作,那位女士才勉强同意暂时把狗放在门口传达室里,让看门的老头给看着。现在又出现了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还是把工作做在前头好些,省得到时候挨批。
    钱主任试探地说:“我们镇长不让把狗带进来,你能不能想个办法……”
女人收起笑脸,说:“带狗怎么了,我自己抱着,它又没到处乱跑。”
    “不是,这是公共场所。”
    “我什么地方没去过,一个小小的乡镇就盛不开一只小狗了,我们家荆处长从来不嫌这狗,和狗狗亲着呢,是吧,豆豆……”边说边抚摸着小狗呜呜地哄着。
    钱主任听说“处长”二字,心里咯噔一下,处长在县里就是县级干部呀,万一得罪了哪位领导,这不是自己给自己的进步放绊脚石吗?
    于是钱主任和气地说:“噢……没什么,你跟我来吧。”亲自把她领进了卫生间。
    郑镇长急匆匆地来到接待室,双手抱拳,在空中挥舞着,说:“各位领导,对不起啦,我来晚了,抱歉抱歉。”
    周局长说:“镇长架子够大的,把我们晒在这里半天了。”
    “那里,那里,说忙你真不信,昨天晚上有朋友过来,喝多了,睡得又晚,一觉醒来,八点多了,这不,早餐没吃,就赶来了。”
    周局长说:“都是老朋友,开个玩笑。言归正传,我们今天呀,不是来指导的,是来交流感情的。这是省局的荆处长,我们是老同学了。”
    郑镇长急忙跑过去,跟荆处长使劲地握着手,说,“欢迎荆处长。”脸上溢满了温情的笑容。
荆处长说:“郑镇长,你这接待室布置的真高档呀,你看这墙上的画,多大气呀。”
    郑镇长自豪地说:“荆处长,不瞒你说,我们这个乡镇是书画之乡,写字画画的不少。这是我们镇一位老画家画的。”
    荆处长说:“这画好啊,你看,层次感很强,色彩搭配也好,真的不错嘛。”
    郑镇长说:“处长要是喜欢,我回头让他给你画一张。”
    荆处长也不推辞:“那就先谢谢了。不知这画要卖多少钱?”
    郑镇长说:“装裱好了后,要了8000元。”指着钱主任说:“记着跟画家联系联系。”
    周局长感叹说:“现在搞书画的真是发了。我的一位亲威,当老师教美术,弄了个中国美协会员,他的画也就升值了,听说最近和临沂一个公司签了一年的合同,给这个公司画画,公司给了这人300万元。”
   荆处长的兴趣仍然在画上,他又指着镇长背后的那幅画说:“那张画也不错,石头很质感。”
    郑镇长说:“这个地方,刚开始这位画家给我画了一幅山水,我没挂,水是流动的呀,水在我的背后流,那不把的运气给流走了吗?我告诉这位画家,再画一张,要画泰山石,他说没见过泰山石,我说没过不要紧,你可以想像着画,画上不能有人。你想,有个小人在我背后不好防呀。你们看这泰山石,画得多像,我背靠这样的泰山石,稳当着呢。”
    于是大家哈哈大笑。
    这时,抱狗的女士进来了,镇长回头一看,立马收起笑容,正要说什么,周局长发话了:“来,我给介绍一下,我位是荆处长夫人徐科长。”
镇长马上由阴转晴,站起来,指着一个空座位说:“徐科长好,徐科长请坐。”
    周局长说:“这是郑镇长。”
    徐科长绷着脸皮说:“镇长,我领着豆豆来,你不介意吧……刚才……”她把小狗放到脚旁,从头到尾捋着狗毛。
    钱主任慌忙递过茶杯说:“徐科长,请喝水。”
    看到钱主任紧张的表情,徐科似乎明白了什么,话头一转,说:“刚才豆豆方便,是这位主任领着去的卫生间。”
    李镇长说:“没什么,不就是玩嘛。”
    周局长说:“李镇长,带领我们参观一下你这的地盘吧。”
    于是郑镇长带领大家参观了乡镇的文体中心,中心里面有书画室、室内篮球场和乒乓球场地。书画室里悬挂的全是县内知书画家的作品,有不少还是精品,令人大开眼界。他们又来到乒乓球室,郑镇长让处长打球,荆长说不会打,于是镇长就和周局长摆开对局。
    时近中午,钱主任过来说,那边饭菜都准备好了。大家在镇长的带领下来到了餐厅,说是餐厅,其实就是酒席包间,室内装修非常豪华,不亚于高级酒店。四周墙上挂着不少画,其中有一幅油画,画得非常有个性,远景是一个小乡村,近景用两棵树环抱做成了像框,这就把有点散乱的远景集中起来了,很有创意,处长对这幅很感兴趣,近前一看,原来是新西兰一位画家画的。问郑镇长,他说这是一所大学的外教给画的。
    “不是崇洋媚外,我觉得这画是动了脑筋的。”处长说。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处长高见。”
    周局长自觉地坐在了副宾位上,镇长让荆处长坐主宾,荆处长说,这怎么行,还是周局长坐吧,周局长说,那怎么行呢?你是省里的人,是贵客呀。荆处长不再谦让,也坐了下来。
徐科长靠着处长下首坐下,她看看处长,又看看镇长,说:“还有豆豆呢?”
镇长不解,疑惑地看周局长。周局长去过几次处长家,知道他们的狗叫豆豆,但觉得是同学,也没客气,便说:“把小狗先让服务员看着吧。”
    徐科长说:“在家豆豆从来都是跟我们一起吃饭的。”
    荆处长只是笑着,也没说什么。
    郑镇长从心里厌烦狗,带领狗进来本来就给了很大面子里,再让狗占一个座位,那简直太过分了,但是转念一想,这是客人的习惯,要是僵持起来,也不好,便示意服务员,把那把桌搬过了过来吧。徐科长把狗放在椅子上,狗就很自然地蹲在了上面,也不往下跳,看来真的习以为常了。徐科长反复地说着,豆豆乖,豆豆听话。
郑镇长虽然耳朵里像是洒了一把沙子,特别不舒服,但他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没有点城府能到现在这地步嘛,他僵笑着。
    徐科长说:“大家不要见怪,我们在家时就这样,豆豆就是我们家庭的一个成员,我们有个女儿,比豆豆大,豆豆叫她姐姐,我是它妈。”于是大家笑起来,气氛也缓和了许多。
    郑镇长有个习惯,喝酒时要脱外套,钱主任眼疾手快,赶忙帮镇长把外套挂在衣架上。
这下出事了,小狗直看着镇长,汪汪汪地叫个不停,徐科长扶着小狗的头安慰着:“豆豆不叫,豆豆听话。”可这回小狗真的不听话了,不但叫,还要挣脱徐科长的束缚,往下跳。徐科长急忙把狗抱在怀里,抚摸小狗,亲呢地哄着。
    这里郑镇长有些生气了,脸色有些不好看,如果是普通人,他早就大发雷霆了,但今天面对的是上级领导,是领导的夫人,是领导夫人的狗,能发火吗?他压着心中的火气,用商量的口气对徐主任说:“要不这样,先让服务员给看一下?”
    徐科长说:“不行的,豆豆从来没有离开过我,它要是看不着我,会着急的。”
    郑镇长看看周局长,周局长摇了摇头,没说话;又看着荆处长,荆处长说:“抱歉,镇长不要介意,大家也不要在意。是这样,这小狗呀,前些日子受了些惊吓。它有个习惯,出门见人就扑上去,两个前爪抱着人的裤腿撕扯,其实是一种亲昵的表示,每次都得由徐科长唤走。那天,小狗遇到楼下的老张,那天老张穿着一件红色羽绒服,这个人是个烟鬼,走着坐着口里叼着烟卷,这小狗刚抱上老张的裤腿,被他拿烟头戳到了狗的鼻子上,小狗没命的叫着跑到徐科长的身后,从此小狗见了穿红衣服的就叫,就跑。”
    大家都笑起来,原来是这样,镇长放下了紧绷的脸:“这还不让脱衣服了。唉,今年是我的本命年,老婆给买了件红毛衣穿着,没想到惹小狗生气了。”说完也笑起来,于是大家重又笑了起来了,餐厅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钱主任把郑镇长的衣服递过来,重新穿上,小狗呜呜了两声,不再叫了。
    菜很快上来了,摆了满满地一桌子。郑镇长慷慨激昂地发表祝酒词:“欢迎省、县各位领导来我们镇检查指导工作,近几年来,我们镇以大棚蔬菜为产业,经济发展很快,这与各位领导的关心帮助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要诚心感谢各位领导多年来对我们镇的支持。酒满心诚,你们看,我这杯酒是满满荡荡的,我要一口喝下,表示我的诚意。”说完一仰头,一两半的口杯就底朝天了。
    大家纷纷端起酒杯,不论能喝的,不能喝的,这第一杯是酒没有理由推辞的,个个酒杯见了底。
这里徐科长向服务员要了一个盘子,专挑豆豆爱吃的东西放在盘里,接着用手轻拍一下小狗的头说,豆豆吃饭了,小狗呜呜着,很自然地吃了起来。
    周局长说:“这小狗还真听话呀,跟着孩子似的。”大家配合着笑起来。
徐科长对桌上的菜特别感兴趣,她每夹一样就问这是什么菜,怎么做法,边吃边说:“这菜怪不得比省城的味道好呀,原来全是纯绿色、纯天然的。”镇长会意,说:“既然你喜欢,临走时带几箱回去。”钱主任听后出去了。
    今天这酒场,郑镇长的目标是周局长和荆处长。虽然刚才因为狗的事,镇长心里老大不痛快,但事情毕竟不能跟处长划等号,现在认识这位处长,虽说县官不如现管,但保不定什么时候还用得着呢。镇长端起酒杯,欢迎处长的大驾光临,以后有效力的地方尽管说,我这里竭诚为您服务,说着一饮而尽。处长连声说着谢谢,以后少不了麻烦镇长,酒却喝不起来,镇长也不在意,恭敬地说,就怕处长不来麻烦。就这样,酒是一杯一杯地敬着,而且杯杯见底。
    周局长这边则跟徐科长交流着感情,因为他们常来常往,所以敬起酒来就显得随便一些。局长说,这人呀,就是不一样,你看老同学在省里成了处长了,而我还窝居在这个小县城里。我去省城,你们热情招待,今天你们来了,一定不要客气,希望你们吃好玩好。徐科长说,到老同学这里,我们本来就没有客气,这不连豆豆也跟了来,让它见识见识,说着拍拍小狗的头,说,这里好玩吗?小狗“汪汪”地叫了一声,徐科长翻译说,它说,好玩好玩。周局长很自然地笑着说:“这狗怪聪明的。”两人酒杯热情地碰在了一起。
    这里钱主任又是倒酒,又是倒水,中间还给小狗换了一次盘子,忙得不亦乐乎。
    心里尽管被对狗事纠结着,但酒还是要敬的。镇长对徐科长说,我们山区小乡,交通不便,没有什么名胜,倒是开发一座山自然风光不错,游乐设施也比较多,饭后可以去转转看看,也让狗狗开开心嘛,徐科长笑着说,谢谢镇长,这次不去了,下午要到我同学那里去,也是乡镇的,那边大棚樱桃刚下来,让我们去吃樱桃呢,下次吧。镇长说:“这酒我也喝了,科长随意。”眼睛一闭,眉头一皱,酒杯又空了。
    礼尚往来,主人这么热情,客人一定要回敬的。荆处长说,今天呀,从心里感到高兴,我是亲身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好客,通过镇长的介绍,也了解到你们乡镇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体会到了这个乡镇文化底蕴的深厚,真是不虚此行,说实话,我的酒不行,但来而不往非礼也,我敬这杯酒,是一定要喝上的。荆处长喝着酒,虽然脸上稍有点痛苦的表情,但还是一口一口地吞了进去。酒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也要敬酒呀。”徐科长说,“我们娘俩跟老荆来到这里,受到大家的热情款待,我们了也要回敬一杯,来,豆豆,咱们敬各位的在座的郑叔叔、周叔叔、钱叔叔一个酒,感谢大家对我们的热情款待,来到这里,我们就像在家里一样,谢谢了。”拍了拍的小狗的腰部,小狗又汪汪地叫了起来。
    夸孩子就是夸大人呀,于是大家纷纷夸起这狗来,徐主任说,这狗怪好玩的。周局长说,这狗还真听话。镇长也说话了:“这狗训得有灵性了,真像一个孩子。”话虽这么说,但眼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影。
这杯酒呀,不管是什么心情,大家还是接二连三地喝了起来,场上气氛看来是热烈的。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临走的时候,每辆车上搬上了几箱时鲜蔬菜和小型礼品西瓜,处长连声说,客气了,客气了,说着钻到了车里。
    汽车刚开出门外,镇长感到身子轻飘飘的,嘴里呜呜着:“唉……今天这酒喝的……跟狗成了爷们……呜……”他招呼钱主任过来,说:“那……那画联系了没有?”钱主任说:“还没来得及呢。”“那就先缓一缓吧……听说画家现在正忙着呢……”
 

上一篇:教师诗人李林芳:在校园里安静地修炼着我的诗歌
下一篇:写作的理由是摆脱平庸——教师作家陈雄特辑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