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教育解密 第一讲 从江流到玄奘(上)
2013-04-23 17:20:12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第一讲 从江流到玄奘(上)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国外有多种译本。《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在神州大地早已家喻户晓。而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电影、电视、动画片、连环画更是深受儿童以及青少年的喜欢。《西游记》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让读者和观众如此痴迷?许多学者各持己见,各有千秋。正如一样的满天星斗,在诗人的眼里和天文学者的眼里,便有种种的不同。正如一样的风花雪月,在文人的眼里和气象观测员的眼里,便有种种的不同。有的人从“五行”说的角度解密《西游记》;有的人从社会学的角度解密《西游记》;有的人从管理学的角度解密《西游记》……正如清代学者张书绅在《新说<西游记>总论》中指出:“以一人读之,则是一人为一部《西游记》;以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读之,各有一部《西游记》。”
关于《西游记》的解说,可以称之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站在学校教育的视角,全面地系统地解读《西游记》。按照学校教育办学的理念,实行班级授课制。《西游记》的主角均分在取经实验班。唐僧是班主任。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是该班的学生。其中实力派孙悟空是班长,活泼型猪八戒是文娱委员,老实的沙和尚是生活委员,主要负责挑行李担。另外学校还给班主任唐僧配置了白色的宝马,方便唐僧出行。
其实观音菩萨奉命从西天到长安,于千山万水之中选择了这四众一骑,正是由于他们是取经队伍的最佳组合。唐僧师生一路翻山涉水,降妖除魔,历经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最终到达天竺大学,取得真经,学有所成。那么他们究竟靠的是什么,能够走进天竺大学,能够学有所成?唐僧师生对于我们的学习又有什么教育意义?
先说班主任唐僧。唐僧曾经有过一段苦难的童年,而且是由金山寺的长老法明和尚抚养长大,所以立志于在佛经学习方面出人头地,希望知识改变命运。然而,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唐僧是班主任?在唐僧和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四个人中间,就数唐僧最懦弱、最无能、最迂腐,凭什么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做学生?这三个学生之中,以尖子生孙悟空的本领最大,曾经大闹天宫,号称“齐天大圣”。中等生猪八戒和后进生沙和尚,一个是天蓬元帅,一个是卷帘大将,都是神仙下凡,能够腾云驾雾。那么为什么还是唐僧的班主任?
答案是:唐僧象征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是一个人成才的首要条件。你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将来想要获得什么。除非你对未来有目标,否则你将一事无成。
贞观十三年九月,唐僧终于骑着一匹瘦马,踏上了西行取经之路。14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来到磨坊会见它的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耸入云的山岭,波涛汹涌的大江……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简直连想都不敢想呀!”
“你知道吗?”老马说,“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天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唐僧和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空间。”
老马和驴子的寓言告诉我们: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是否建立了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就像那匹老马与驴子,当老马一往无前地向着西天行进时,驴子只是围着磨盘打转。尽管驴子一生所跨出的步子与老马相差无几,可因为缺乏目标,它的一生始终走不出那个狭隘的空间。学习的道理同样如此,对于没有学习目标的人来说,所谓学习,只不过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及等闲白了少年头之后的悲切。可是,一旦我们为自己设下学习目标,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向前迈进时,我们的学习生活就会有一个大的进步。一个心中有目标的人,会成为创造历史的人;一个心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是个平凡的人。
我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们的学习目标也应尽可能的伟大。我们学习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确定看一小时书的目标后,在完成五十分钟时,便会有可能感觉累而放松自己,认为反正快实现目标了。但是,假如你的目标是看两小时的书时,你便会作好思想准备和其他准备,调动各方面的潜在力量,这样完成两个五十分钟时,才可能稍微放松自己。可见设定一个远大的学习目标,可以发挥人的很大潜能。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有伟大的目标。
人生大的学习目标就是人生大志,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终身为之奋斗。所以人生大的学习目标,可以不要详细、精确,只要东西南北有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就可以了。比如,立志学习易中天做个教授;比如,立志学习奥巴马做个政治家;比如,立志学习鲁迅当个作家。而唐僧的学习目标是走进天竺大学,取得真经,学有所成。唐僧为这一学习目标奋斗了十四年。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三年,高考名落孙山后又复习两年,总计十四年。唐僧终于走进了天竺大学。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国外有多种译本。《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在神州大地早已家喻户晓。而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电影、电视、动画片、连环画更是深受儿童以及青少年的喜欢。《西游记》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让读者和观众如此痴迷?许多学者各持己见,各有千秋。正如一样的满天星斗,在诗人的眼里和天文学者的眼里,便有种种的不同。正如一样的风花雪月,在文人的眼里和气象观测员的眼里,便有种种的不同。有的人从“五行”说的角度解密《西游记》;有的人从社会学的角度解密《西游记》;有的人从管理学的角度解密《西游记》……正如清代学者张书绅在《新说<西游记>总论》中指出:“以一人读之,则是一人为一部《西游记》;以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读之,各有一部《西游记》。”
关于《西游记》的解说,可以称之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站在学校教育的视角,全面地系统地解读《西游记》。按照学校教育办学的理念,实行班级授课制。《西游记》的主角均分在取经实验班。唐僧是班主任。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是该班的学生。其中实力派孙悟空是班长,活泼型猪八戒是文娱委员,老实的沙和尚是生活委员,主要负责挑行李担。另外学校还给班主任唐僧配置了白色的宝马,方便唐僧出行。
其实观音菩萨奉命从西天到长安,于千山万水之中选择了这四众一骑,正是由于他们是取经队伍的最佳组合。唐僧师生一路翻山涉水,降妖除魔,历经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最终到达天竺大学,取得真经,学有所成。那么他们究竟靠的是什么,能够走进天竺大学,能够学有所成?唐僧师生对于我们的学习又有什么教育意义?
先说班主任唐僧。唐僧曾经有过一段苦难的童年,而且是由金山寺的长老法明和尚抚养长大,所以立志于在佛经学习方面出人头地,希望知识改变命运。然而,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唐僧是班主任?在唐僧和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四个人中间,就数唐僧最懦弱、最无能、最迂腐,凭什么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做学生?这三个学生之中,以尖子生孙悟空的本领最大,曾经大闹天宫,号称“齐天大圣”。中等生猪八戒和后进生沙和尚,一个是天蓬元帅,一个是卷帘大将,都是神仙下凡,能够腾云驾雾。那么为什么还是唐僧的班主任?
答案是:唐僧象征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是一个人成才的首要条件。你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将来想要获得什么。除非你对未来有目标,否则你将一事无成。
贞观十三年九月,唐僧终于骑着一匹瘦马,踏上了西行取经之路。14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来到磨坊会见它的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耸入云的山岭,波涛汹涌的大江……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简直连想都不敢想呀!”
“你知道吗?”老马说,“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天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唐僧和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空间。”
老马和驴子的寓言告诉我们: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是否建立了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就像那匹老马与驴子,当老马一往无前地向着西天行进时,驴子只是围着磨盘打转。尽管驴子一生所跨出的步子与老马相差无几,可因为缺乏目标,它的一生始终走不出那个狭隘的空间。学习的道理同样如此,对于没有学习目标的人来说,所谓学习,只不过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及等闲白了少年头之后的悲切。可是,一旦我们为自己设下学习目标,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向前迈进时,我们的学习生活就会有一个大的进步。一个心中有目标的人,会成为创造历史的人;一个心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是个平凡的人。
我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们的学习目标也应尽可能的伟大。我们学习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确定看一小时书的目标后,在完成五十分钟时,便会有可能感觉累而放松自己,认为反正快实现目标了。但是,假如你的目标是看两小时的书时,你便会作好思想准备和其他准备,调动各方面的潜在力量,这样完成两个五十分钟时,才可能稍微放松自己。可见设定一个远大的学习目标,可以发挥人的很大潜能。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有伟大的目标。
人生大的学习目标就是人生大志,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终身为之奋斗。所以人生大的学习目标,可以不要详细、精确,只要东西南北有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就可以了。比如,立志学习易中天做个教授;比如,立志学习奥巴马做个政治家;比如,立志学习鲁迅当个作家。而唐僧的学习目标是走进天竺大学,取得真经,学有所成。唐僧为这一学习目标奋斗了十四年。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三年,高考名落孙山后又复习两年,总计十四年。唐僧终于走进了天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