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作文题是“好”的?或者当我们评说一个作文题是“好”的同时,经常也在反思:凭什么说这个作文题是“好”的,依据是什么?其实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回答这个问题,或许每一个学生也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与我们每一天的切身教育有关。
在我看来,判断的标准其实很简单。至少有三条:
第一条,作文题既要出得出乎意料,又要在情理之中。做到“出乎意料之外”,就不可能被猜中,被宿构,被套用,就能做到让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就能做到公平合理。要知道,人都是有功利心的,总有些学生会事先做些准备,这不奇怪,也无可厚非;要紧的是,我们的作文题要尽量做到不让学生投机,至少不让他们产生投机期待。所谓“在情理之中”,就是指作文题要出到学生心坎里,要能引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唤醒他们对熟视无睹的生活进行重新打量。这就要求题目直观与理性并举,直观就是能轻易入题,审题没难度,不弯弯绕;理性就是细想想,又没有那么好写,要写好颇要费一点思量。要让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要照顾到不同的个性需求。
第二条,好的作文题一定能对现实的作文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并且避免让自己“中枪”。要知道,我们的老师、家长和学生,为了一篇应试作文或竞赛作文,一定会广泛阅读大量的“优秀作文”,他们试图从这些范本中,总结出若干“作文法典”。这也不奇怪,也无可厚非,要紧的是,我们要通过“好”的作文题,告诉人们,写作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出来,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写出来——我曾把这个称之为“二真作文”。如此一来,才可能写出一篇好作文。所以,在“出乎意料之外”和“又在情理之中”的基础上,还必须让作文题负有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让它起到撬动作文教学的杠杆的作用。
在我们的作文现实中,有少数老师除了教学生写作“这一篇应试作文”外——准确地说,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就没有教过其他的作文样式了,什么小说、散文、随笔、杂感、小品文、想象作文……等等,统统难以进入他们的法眼,因为高考“不考”!可是高考真的“不考”吗?2018年,北京卷,考“绿水青山图”,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想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乡经过若干年的艰辛治理,终于变好了,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篇考想象的作文。无独有偶,2018年全国一卷,要求考生站在今天的角度,以自己的18岁写给2035年的某一个18岁,这也是一篇想象作文,它不仅要求有想象力,还要求有思考力,你必须对当下所处的时代作出回答,还必须对17年之后的时代作出想象。这两道作文题别开一些生面,值得肯定,但因为太过接近时代的热点问题,容易被猜中、套用和宿构,影响公平公正,也就是没有做好“既要出乎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留下了遗憾。
第三条,好的作文题都要求对时代有所关切,但又要保持一定距离,且还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所熟悉的生活,进行独立思考。注意,是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言不由衷,闭着眼睛说瞎话。这就要求作文题,呈开放态势,不要作过多的暗示性的指向,尤其不要在价值取向上设限阻拦,于此方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可以这样说,好的作文题,都是那种看上去容易上手,写起来又不那么容易,细想想还有丰富的人文含量的题目。这样的作文题才能积极引导学生多说话,说真话,说实话,说良心话,说负责任的话,思考生活、生命、历史文化、科技人文……等广泛而深刻的问题,能“我手写我心”。按照这个标准来看,2018年的八个作文题,都不算好。或者思维受限,非此即彼,或者太过靠近时代热点,或者难以激发学生思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2018年第十六届“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两道作文题,我认为就出得不错。请看这两道题:
第一题:以“别着急”为题(或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第二题:一般人都觉得,癖和痴都是性格上的毛病,可是明人张岱却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大致意思是:不能和没有任何癖好(毛病)的人交往,因为其没有深沉的感情;不能和没有半点傻气的人交往,因为其缺少纯真的气质。对此,你怎么看?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因为“癖”或“痴”而显得有趣、“可交”的人?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这两道题,你绝对猜不中,这就是“出乎意料”,它保证了作文考试的公平性,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别着急”对时代的激进有所关切,“癖与痴”又关切着生命的思考,对学生做人是有启示的。这两道题,还不像一般的模拟题,容易落入俗套,它不同凡响,几乎完全规避了应试作文的所有套路,让你的“有所准备”“英雄无用武之地”。“别着急”看上去似乎是要写故事,但细一想,这里面又有深刻的辩证思考;“癖与痴”看上去是要辩证思维,但率真地写下去,又可以大胆地讲故事,写人物,这样的命题就脱离了作文命题的“老路”,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有新意。关键是这两道题,能引导学生对当下所处的时代和如何做人“有所思”,学生会想:对“快”与“慢”,到底应该怎样取舍?“快”不好,“慢”就一定好吗?恐怕也未必。“癖与痴”到底应该怎样看?有真气、有个性,固然是好,那没有“癖”和“痴”,做一个简单的人,一个普通人,就不好吗?这就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因此,我相信,这两道题,能引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激活他们的思考,能让他们积极地去寻找时代前行的方向和生命本应有的丰富多彩。能做到这样,还不是“好”的作文题吗?
2018年8月1日 蓬雀居
(发于《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