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当中最重要的,除了识字、写字、读书功能以外,它的教育功能是其他科目无法替代的。
一、文学作品具有人文素养的培育功能
自然学科负责传递人类对自然世界规律的认识,是把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发现按照学生可能接受的心智发展阶段分布到学生学习的各个学段中,如小学数学,初中物理;社会学科负责传递人类对自身社会运行规律的认识和发现,并且按照学生可能接受的心智发展水平分布到不同的学段和学科中,如法律内容或经济学内容现在放在“道德与法治”或者“政治”学科中。而人文学科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的内容(这些内容通常与意识形态、人的精神与情感有关),如文学、音乐、美术等。所以,文学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由此看来,文学和音乐、美术一样可以在封闭的空间里传递。可是文学并不通过声音、画面来创造形象,它的载体是看起来像是刻板排列的文字。可是伴随着阅读,文学形象随着一行行的文字浮现出来:各种声音在想像中传入人的耳鼓,各种味道在人的口腔里刺激了人的欲望,而这些,都是通过那些书行中的文字得来的。在得到它们的时候,想像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1.精神世界的建构
文学通过文字塑造的形象向人们展示着不同性格不同观念不同习惯的人物,人物的命运往往使人的情感受到激发,有时人们会通过阅读流出欣喜的、同情的或者悲伤的泪水,有时人们通过阅读产生厌恶的、憎恨的或者悦纳的感情。阅读者不断地从人物中获得启示或暗示,产生观念。
例如我们阅读《日瓦戈医生》,那个双手带着枷锁的被流放西伯利亚的人说:“你们都是奴隶,只有我是自由的”。它所宣示的是人的精神与灵魂的自由,在这里,我们获得了追求灵魂的纯洁与尊贵的心理需求,我们从中知道:精神的自由与手上的镣铐无关。再比如我们阅读玛拉沁夫的小说《活佛》,从小一起玩的小伙伴不顾冒犯村外的神灵之树,带着我去偷摘榆树上的榆树钱来充饥,这是饥荒带来的冒犯之举,小伙伴还带着我去村外的河边光着屁股摸鱼,而鱼在藏传佛教中是圣灵的,不可侵犯的。可是这个屡次带头冒犯神灵的小伙伴却是被活佛钦点的转世灵童。当被按图索骥地找到这位昨天还是叛逆的小孩子这位转世灵童的时候,一切都变了。第二天,我不得不和母亲一起向这位未来的活佛磕头行礼。这位小活佛坐在上面被瞻仰,接受村里大人孩子突如其来的崇拜的时候,还向我做了个鬼脸,但马上就被他母亲用目光制止了。再后来,解放了,我上了大学,成了作家。再次见到活佛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一名医生,而且还写了一本关于医学的书。作为小说这个故事奉献给我们的可不只是朴实的文字,自然的风景,它的巨大贡献是人的心灵的解放。人们会从中发现,神是人造出来的。当玛拉沁夫通过小说揭开活佛的真相的时候,作为阅读者的人还会向佛膜拜吗?小说所提示的真相冲击了信奉者的灵魂,建构着人的精神信仰。所以,小说昭示的是灵魂的尊贵与自由,灵魂的尊贵首先是使心灵不受奴役与控制。我们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我们也随处可以得到这样的句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难道陶渊明不也是在用诗昭示我们人心灵的自由吗?
2.情感的归属
文学教育要缔结起人和人所处自然的感情,做个有情的人。
我们阅读《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们不仅从这篇报告文学中得到了悲悯心,而且我们还会对罪恶的地震带给我们的房屋倒塌、马路失陷,40余万人的伤亡而伤心难过,生命像易折的花朵,如此之众的活生生的生命瞬间殒落,我们为此而悲恸。这些宝贵的情感清洗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内心明亮起来,由脆弱而坚强,对幸福的活着充满了想望。当读到郭沫若写于1921年的诗歌《雨后》的时候,我们会立刻被下面的诗句迷住:“宇宙像是被泪水洗过的良心”。是啊,良心本来已趋于无瑕,可是还要被泪水洗过。这或许能够轻易地唤起女性的共鸣:泪水过后,人的内心是多么安静,多么恬淡,多么澄澈!而此刻,宇宙就如同这哭过的心灵。这是何等传神的比喻!是用人的感觉来写安静澄澈的天空。据说,张学良的胞弟张学思在日本投降后回到东北到南满中学堂去与学生交流,他问台下的学生们,你们是什么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台下的学生们竟然异口同声地回答:“满洲国人”。张学思再问,满洲国人是什么人?学生们说,这里就是“满洲国”,这里的人就是“满洲国人”。十几年的“皇民化”教育,就使得孩子们的情感归属发生了如此的改变!据当时的学生事后回忆,在日本宣布投降的那天,日本老师说“大东亚战争”结束的时候,学校的同学们还一直相信,是日本取得了胜利。文学是能够捍卫人的情感归属的。学生在接受文学教育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接受某种心理认同。
二、文学教育的价值在于其本身
好的作品,其文字本身便是教育价值。我非常同意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老师的看法:语文课的课文不能仅仅当例子教。若是当例子教,那语文课就和数学、物理课一样了。脱口而出,提笔就写,这是一个好的境界。要让学生脱口而出,非要让学生怀着悦纳的心情熟读成诵不可;要让学生提笔就写,非得让学生怀着仰慕的心情抄写下那些好的东西不可。所以对待优秀的文字不要把重心放在分析和理解上,要放在熟读成诵和随手写出的要求上,而且努力让学生怀着悦纳、仰慕的心情。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闭着眼睛听别人念,把学生的想像打开,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把文字转化成画面,再由画面转化成文字。这个转换过程是快乐的,学生在这快乐的情绪中对文字进行体会,品味,咂摸,感悟。当然,还有一些精读的东西需要让学生分析、排列、讨论。
文学教育还要联结起人与人所处的生活,让一个无趣的人慢慢变做一个有趣的人。在生活中,有人脱口而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熟读和背诵下来的东西在生活中发酵出来的东西,是人生活中的亮色。刚毕业同学聚会,同学满怀豪情:“饮酒做乐的是浪荡鬼,醉酒哭天的是窝囊废,饮酒赞前程的是我们新人这一辈”,这也是积累的结果。去看望退休的同事,见他在自家院子里开了一小块地,晨耕暮耘。见面就听他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快哉!不管精当不精当,这是当年他的书底子给他的达观。
若总是舍不得让学生去读,舍不得让学生把这宝贵的文字,装到自己的口袋里带走,带到他的生活当中去,学生就没有完成语言文字的积累。若是不让学生把这些优美而干净的文字,带到他们的生活当中,装到他自己的口袋里,塞到他的脑袋里,在他未来的生活中随时取用,那我们就没有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三、文学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
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就是不让人以丑为美,不以恶为善。
读鲁迅的《故乡》,里面的杨二嫂从“我”家离开的时候,把一双手套顺走了。当一个孩子通过文学这面镜子照出人性来的时候,他就会认识到顺手牵羊地拿人东西是贪人便宜的行为,是丑的,而这个孩子昨天刚刚欢天喜地的在小区新建的水池里把物业人员放养进去的金鱼和奶奶一起捞回了家里,今天他就意识到这是不对的了。幼儿园的时候,一个孩子的妈妈把他看了很久的一朵长在院子里公共蓠芭墙上的牵牛花摘下来给他带回了家。可是,今天他通过文学形象的反观照到了自己,觉得那也是不对的。而当妈妈把那朵牵牛花摘回家的时候,他也曾欢天喜地。过去欣慰的现在变得耻辱,这就是文学教育的功能。它让人正确地看待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文学形象盛载着审美的使命,过去,一个孩子把放弃自己的黑头发把它染成各种颜色的时候,他认为那是他最美的时刻,过去一个孩子把整个后背纹成一条龙看成是英雄壮举,但是现在,他通过文学形象的比较和观照放弃了形象的标新,动作的立异,他把江湖崇拜放了下来,改成为绅士和仰慕。过去他认为破坏是好的,现在他认为建设是好的。
文学的语言教育功能除了识字写字之外还有让学生通过阅读完成对文明的话语方式选择,形成优化的表达能力。功能很多,不一一细论。
(宋胜杰,吉林省教科院初中教研培训部副主任)
上一篇:张鹏举:校园文学既姓“文”,也姓“教”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