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金阁 > 中外名家 > 华文名家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夏完淳:中国少年的绝唱(节选) 2018-08-28 10:42:42  发布者:丽荣  来源: 夏立君

1647年(清顺治4年)919日,夏完淳等43名抗清义士在南京同时遇难。此前,夏完淳的好友杜登春去南京打探夏完淳的消息,恰巧遭遇处决义士的场面,杜登春得以目睹夏完淳就义过程。这成了杜登春一生最刻骨铭心的记忆。遇难者中有夏完淳的多位好友及岳父钱栴,行刑方式是斩首。夏完淳与好友刘曙携手昂然而出,拒绝下跪,刽子手只好从颔下以刀抹其喉。

夏完淳是看着刽子手和屠刀就义的。

夏完淳(16311647),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生存于明清易代之际,殉难时虚岁17,活在世间仅不足5740个日夜。三百多年来,少年完淳倒下的躯体砸疼了无数人的神经。其生命短暂如慧星,其精神重量比之恒星亦不为过。

365年,对历史来说,可以说是漫长,也可以说是瞬间。不仅夏完淳为之尽忠的大明王朝远逝,他所誓死反抗的清王朝也只留给我们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帝制结束已达百年,眼前堪称繁华世界。歌舞征逐,灯红酒绿,似乎再也不需要夏完淳式的悲壮了。

我自少年时代知有夏完淳这个人物起,就一直向往能拥有一部《夏完淳集》,历几十年竟未得。新世纪之初,借助喧嚣的因特网,终于搜求到了一部煌煌五十多万言笺校精良的《夏完淳集》(白坚笺校)及其他相关史料,我因此得以窥见这位少年英雄创作全貌,并能对其精神世界有个略显深入的探察。

读《夏完淳集》,感受其悲壮的文心,雄伟的灵魂,我感动不已。在如此短暂的岁月里,经受如此激烈丰富的人生,爱恨情仇达于极端,十六七岁时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强度,古今中外,罕有其匹。夏完淳是一个奇迹。面对这位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都刻下深深印痕的少年,我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疑问,似乎找到了答案,又似乎没有。

哪些因素使夏完淳如此早熟?

人格在冷酪的历史面前有没有独立价值?

夏完淳把自己作为忠孝节义的符号捧上历史的祭坛,有无意义?

……

夏完淳被捕时,以一首五律辞别故土,这就是有名的《别云间》(云间是松江古称):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知道此行必蹈死地。首联高度概括了自1644年国变三年来湖海漂泊矢志抗清直至被俘的生存境况。中间两联剖示心际,有问天问地问山河的浩茫心事,有对人生对故土的依恋与惜别之情。尾联是面对死神的誓词:我死后,不屈的灵魂定要继续举起抗清义旗。整首诗气概豪迈,浑厚。古往今来,谁在17岁时面对死亡能有这种胸襟?谁在17岁时能如此清楚明白自己的死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别云间》录入了中学语文课本,学习者正好是十六七岁的少年。今天的少男少女,对这位三百多年前的伟大少年能理解多少?

这是一个解构主义盛行的时代,夏完淳式的崇高或许也并不难被解构。假设夏完淳生存于清末,他会不会为保住辫子而勇于“牺牲”呢?可能会的。明朝需要忠,清朝似乎更需要忠。解构固然能提供新视野,但如果夏完淳一经解构,便只余一片废墟,那么你只好下此结论:历史无法保存任何崇高的东西。

清代学者朱彝尊高度称扬夏完淳,他指出:同时具备年少、忠烈、文采三项条件者,亘古以来,唯夏完淳一人。夏完淳较易令人伤感动情,也正因为此。从审美角度讲,古往今来,堪称个案。壮美凄美,兼而有之,数百载之下,煜煜生辉。

数年之间,一部《夏完淳集》在我案头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一个中年人试图理解360年前的这个少年。

窗外红尘滚滚,车声殷殷,这是一个声色征逐的世界。

看看身边十六七岁少男少女那灿烂天真的笑脸,想一想我17岁(1978年)时,精神是何等苍白虚妄,极权环境剥夺了你与传统文化及一切优秀文化的联系。真有些怀疑夏完淳的真实性。他丰富、激烈、爆发般的人生,如一道闪电,照亮了历史的天空。171717,你怎么才17岁呢?17,这真是一把不停地砍斫我灵魂的刀哇。任何一个人在此年龄死去,都将被视为无奈夭折。而夏完淳不是。人人皆有的普通磨难他有了,芸芸众生终生亦不可能体验的雄伟悲壮之情他亦有了。他已完成了此生,几乎可说是自觉地进入了历史。但他实在是一个有无限发展潜能的天才少年啊。

一个世纪前,面对气息奄奄的老大帝国,梁启超作呐喊般的《少年中国说》,要从老大帝国里呼唤出一个“少年中国”。辛亥革命和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又面临比明清易代更为复杂的变局,夏完淳青春悲壮的身影从历史深处再次浮现,无数仁人义士从他身上汲取面对空前危局的力量。柳亚子(18871958)在此期间作盛赞完淳的诗文竟达数十首(篇),18岁时作《题夏内史集》:“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表达了一个激情少年对英雄少年完淳的崇敬之情。郭沫若亦创作了大量诗文颂赞完淳,据完淳事迹所作《南冠草》一剧,一时上演不衰。家国有难,需要我们挺直腰杆时,我们会想起夏完淳。

多年来,明清易代之际的历史、人物深深吸引着我,夏氏父子尤其是少年夏完淳最令我难以释怀。他的死近似一种仪式,一种献祭仪式。夏完淳令我感动,十分感动。不管他尽忠对象、反抗对象是什么,不管历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即使将来有朝一日世界大同,国界消逝,他都是伟大的。“忠”在易代之际夏完淳那样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种联系深广的信仰,近似宗教情怀,指向君主的成分其实甚为微弱。夏完淳甚至比父辈更加清醒,他的诗文愤激又透彻,充满了对昏君误国的指斥。文化落后却精神强悍的满清,实际上深深折服于夏完淳所代表的文明精神。退一步说,不论他有无愚忠成分,他都是伟大的。他的伟大是精神人格的伟大。夏完淳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最伟大的少年,他的生命是一曲跨越千古的绝唱。他证明了人类在青少年时期可能到达的精神高度。古今中外仅此一例!

夏完淳志坚如铁,情深似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有最伟大的人,才会达此境界。以儒家文明为主流的东方文明,固然有诸多弊端,但其催人早熟,促人自我修炼方面的确有惊人的力量和韧性。这一文明促使其成就伟大人格,也是这一文明决定他选择“舍生取义”,踏上死路。能造就这样伟大少年的文明,不管它有多么深的缺陷,造成了多么沉重的历史负担,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和持久的生命力。对这一文明,一味温情脉脉固然可疑,畏之如虎,视之为罪恶的渊薮,亦成问题。

当此太平盛世,周边的人对夏完淳这个名字大都渐趋陌生。英雄不怕寂寞。而我是怕寂寞的。完淳的诗文安慰了我的寂寞,完淳向我展示了人类灵魂可能有的雄伟景象。如此年纪,即深刻地知人、知世、自知。每思及此,难抑伤感之情。他不仅用生命为大明王朝吟唱了一首最凄美的挽歌,也安慰了数百年来的世道人心。

不用再迫切地想起夏完淳,可视为时代之幸吗?就这么看吧。忠是古代人的道德观,忠诚是现代人的道德观,忠诚可看作忠的放大与普世化。没有哪个现代民族不把忠诚当作首要的基础的道德。

一个比英雄晚生三百多年,却已比英雄多活了三十多岁的的人,谨以此文表达对这个少年的崇高敬意,也希望今天的少年能从物质主义的汪洋大海里抬起头来,望一望大地,望一望星空,望一望民族和人类的未来。

少年夏完淳千古!

 

(作者夏立君,著名散文家山东日照市作协主席,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上一篇:李春雷:攀枝花之恋
下一篇:最后一页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