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前沿观点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顾之川:古诗词与中小学语文教育 2017-04-28 15:19:16  发布者:丽荣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诗教也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传统之一。在教育实践中,诗教走进中小学,有许多令人鼓舞的尝试。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唐诗、宋词等都代表了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不仅承载文化传统,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而且具有深邃意境,蕴含丰富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因而一直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历史沿革:中国教育中的诗教传统

我国历来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诗教更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记载: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孔子教授门徒的四科之中就有文学,教材就是诗三百,不仅要求熟读背诵,还要能用于政治活动。如《论语·子路》记载: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先秦政治文化生活中,赋诗言志风气盛行,可见当时上层社会诗教的流行和普及。《论语·阳货》中,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诗歌不仅用于政治活动,也用于日常生活。

六朝时期,贵族子弟从小就学诗,读诗写诗蔚然成风。梁简文帝幼而敏睿,识悟过人,六岁便属文,高祖惊其早就,弗之信也,乃于御前面试,辞采甚美。昭明太子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唐宋科举考试中,写诗是重要的考查内容,读诗写诗也是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比如大量少年诗人的出现,骆宾王七岁写《咏鹅》,王勃、李贺也都是小小年纪就开始作诗。宋代朝廷多次选拔神童,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予官职。《宋史·晏殊传》载:(晏殊)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千家诗》因为其诗率皆显明易解之作,以此启迪童蒙,甚便(清人黎恂语),所以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出自《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明代程敏政《咏史绝句·序》记载:余家居,见塾师以小诗训童子,乃首以市井无稽韵语,意甚不乐。因以所记古七言绝句咏及史者,手书授之。上之三代,下及宋元,凡二千余年,以时比次,得数百篇。又以其猥杂而不便于一览也,加汰之,存者二百篇。其间世之治乱、政之得失、人才之邪正贤否,大抵略备。《唐诗三百首》是清人专为教学而编的唐诗选本。写于清朝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十几岁的小姐丫环都会作诗,结海棠诗社,其中还有香菱向黛玉学诗等描写,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诗的偏爱。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以培养读写能力为基本任务。民国元年的《中学校令施行细则》第三条: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教材中虽有诗歌,但以新诗(白话诗)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诗词教育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中学语文曾实行过短暂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编写了从初中到高中全套文学课本。莫言说他对文学的兴趣就源自看他哥哥用过的那套文学课本。60年代提出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教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禁区。直到80年代文学教育春风吹又生,诗词才又重新回归中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古诗词教学的有关标准

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和语文考试中,古诗词都是重要内容。

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是: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其中一至六年级推荐背诵古诗75首,七至九年级推荐背诵古诗词40首。一二年级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五六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七至九年级要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017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提交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送审稿)中,在课程目标中指出: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课程结构中,必修课有文学阅读与写作2.5学分),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等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选修课有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学分)、传统文化专题研讨2学分),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从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课标以附录的形式列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含诗词曲40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共推荐学生背诵古诗词作品160首。

语文教材。2016年秋季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小学、初中语文教材(温儒敏总主编)已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用。这套教材将成为统编教材,因为中央已决定,加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国家统编教材统一使用的力度,要求在三年时间内实现统编教材全覆盖。其中小学部分(一至六年级)选古诗词128首,初中部分(七至九年级)选古诗词84首,共选入古诗词212首(均含课外古诗词背诵)。因为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尚未颁布,目前正在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有七个版本,以使用最多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必修教材选古诗词22首,选修教材选古诗词30首,另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知识短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共编选古诗词392首。如果再算上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供学生课外阅读)中选的古诗词,数量就更多了。

语文考试。在我国目前语文学科的中考、高考中,古代诗词也是重要的考查内容。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古代诗文的考查,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比如属于识记的有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属于理解的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属于分析综合的有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属于鉴赏评价的有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

教学要点:古诗词教育不止于诵读

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古诗词教学,首先要重视诵读,积累文言文知识和文化常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名句名篇识记能力、古诗词鉴赏能力以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静女》《蒹葭》能深深触动他们的情感之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能让他们激扬奋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能让他们体会到苏轼的恢宏气势。

第二,感受形象,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唤起联想,发展想象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即使一些诗词中含有部分消极因素,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正可借以训练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第三,认识社会,健全完善人格。李白诗中的浪漫情怀,杜甫诗中的家国兴亡之叹,宋词婉约细致的柔情之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声等,都能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完善人格。

第四,培养语感,培养语言能力。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白居易《琵琶行》中对音乐生动形象的描绘,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然平淡的语言中蕴含深切情怀,对学生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有直接的作用。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热播,引发人们对古诗词的强烈关注。有人提出不仅要读,还应要求学生创作古诗词,也曾有人主张把写诗列入高考作文的要求,还常看到有人主张读古诗要用古音。我认为,这些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不能把电视节目与中小学教学混为一谈。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而不是培养诗人。尽管语文教材中,也有让学生学写小诗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当然,少数有兴趣或具有文学写作才华的学生,应该得到鼓励,但不能要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必须学会作诗。至于古诗词的读音,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法》,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正确读音,书写现代汉语规范汉字。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本文原载于《中国民族教育》2017年第4期)

上一篇:张清华:校园文学与教育使命
下一篇:蒋成峰:校园文学的教育功能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