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高考如期而至。每年的高考作文都备受关注,今年也不例外。语文考试一结束,高考作文题目便霸占各大媒体头条。今年的高考作文有高大上的、有古典情怀的、有理性思辨的,也有感性暖心的。看到这些题目,你怎么想,又将怎么写?我们联系了知名作家、评论家和语文教师,看看他们怎么说……
专家评析
作文题重在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
白烨(文学评论家)
看了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觉得无论是全国考卷,还是地方考卷,出题都用了心思,都不局限于语文课本本身,重在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国考卷的三套题目,都有新意,都从语文的基本知识出发,又都超越了语文知识的原有范围。像全国卷的第二套题目,要求以名家诗词为素材,自主选题和命意,考量的既有古代的文史知识,诗词常识,还须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作出有自己切实体味的解读。这仅靠知识本身难以很好完成,还需要有建立在生活体验和人生思考基础上的一定的联想能力,阐释能力。这实际上检验的是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综合能力。
北京卷的两个题目,切近现实,难度适中,学生把握起来相对容易,而且暗中内含了对于学生现有的“关系观”、“家国观”的考察,思想性的含量较为突出。
若能宽容各种思考,这个题目就是成功的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今年广东的高考作文题(全国卷l),不足主要有二:一是相对忽略了农村孩子的见闻与感受,毕竟多数关键词,还未进入过农村孩子的日常生活。二是立意的预设很明显,只能从正面写,否则难得高分,这就大大限制了考生自由思考的激情,尤其那种本来可以纵论中国、快意人生的考生,因为受制于一种颂歌式的思想结论,必然在作文中束手束脚,难以尽兴。
古人说,“若依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是啊,思想上都成了别人的“臣仆”,这就会出现大量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假若作文说明中去掉“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句,只强调“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考生的思想自由度就会大很多,就可以大胆去写一个自己所体验到的真实的中国,或者想象一个未来的中国,所谓“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袁枚)啊!可一旦限制为“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潜台词就只能写一个“美丽中国”,题旨单一,作文也就难免千人一面。
王夫之说得好:“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确实应当从事实出发,从中探究道理,不应先划出道理的框框条条,用来限制青年人对事实的认识和研究。但总体而言,这个题目还是比往年好。给出这么多个关键词供考生选择,有现实感,也容易找角度,不至于无话可说或歧义重重。可是,要写好也并非易事啊。如何选择关键词,将其有效组合在一起并形成自己的思考,这对考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是一种考验。
能在作文中看到一个国家的青年的思想,并鼓励他们去自由思想,这样的作文训练和作文考察才是有意义的。
今年作文题所给出的这些关键词,对应中国当下最热门的事件和现象,这对以后的考生是一个引导,那就是不能只死读书,也要关注我们的时代,关心我们所处的境遇,要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它还需要考生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个人的观察、理解、想象,同时,处于介绍者的角度,也意味着考生要有立足点,也要有一种情怀,把自己融进去,才能写出一个让别人可以理解的中国。
这个认识的个人特色和深度如何,是关键。考生可以选择“熊猫”、“京剧”、“长城”等词来书写一个独异的中国;可以选择“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广场舞”等词来探讨中国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选择“高铁”、“一带一路”、“美丽乡村”等词作为国家战略或发展现状来加以讨论;可以选“中华美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民生事项来展示中国的另一面。选择可以多样化,说明作文题有弹性,于考生而言总是好事。这是稳妥的写法,平正,得体。
但要见出个人风格,还要看一个考生对于现实中国的理解能力,他破题越深,个人体验越独特,就越能与众不同。最怕的是考生都用大而化之的新闻腔写,而忘记了作文后面应该有一个“我”。敢于凸显“我”,反而容易出彩。写一次坐高铁或骑共享单车的经历,一次游长城、看京剧的感受,一次用移动支付的趣事,乃至一次自己学做美食的小事,都可以生发出无穷想象,从小事中认识中国生活的情趣和肌理,并通过对中国当下现实的描绘建立起自己的思考角度,攀援一个思想高度。清人松年说:“吾辈处世,不可一事有我,惟作书画,必须处处有我。”作书画如此,作文又何尝不可以如此。大胆呈现“我”,以及“我”所认识的中国,才能真正让外国青年见识到中国青年的风彩。
最后,我也要恳请那些改卷老师,以及那些巡查改卷现场的老师,应该有开阔的心胸,世界的眼光,对于那些有“我”的私见、异见的作文能高看一眼。假若有考生在作文中批评、针砭现状或指出我们目前面临的困境,老师们也能视其作文的文采与思想的独异给予公正评分,切不可以思想是否正面、是否正确与否作为评分的惟一标准。毕竟,人文学科并不是教人如何成功,而是教人如何质疑成功的。“处在所有人文学科最核心的,是一场海纳百川而深思熟虑的,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与生存的讨论”,而这样的讨论,不该盲目崇尚任何结论。
今年的高考作文,这些题目出得好
顾广梅(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好的作文题目或许应有这样的特征:
一是能尽可能最大量地打开、激活学生的经验域和想象域,使学生都有话说、有话写,用智性、哲思提取淬炼现实生活的经验使之成为写作内容,同时激发学生展开事实想象和理论想象,使作文真正成为一次思想的历险、精神的搏击和心灵的愉悦。
二是能积极引导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时采用辩证思维或创造性思维以及多维开放的视角,这要求出题人全面了解中学生思维的特质和优缺点,因为作文训练根本意义上是思维的训练,只有针对性地设计题目,才能有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现代理性和现代思维方式,那种封闭式、一元论、低智化的出题模式显然无法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
三是能折射出丰富的人文性和隽永的审美性,这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也与教育树人的现代理念相呼应。通过作文考察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追求,可视为作文教育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最高要求。
四是富有原创性、创新性,好的题目本身就可以避免学生套作。
就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看,有好的题目出现,如全国卷一、二和浙江卷、上海卷等,遗憾有些地区的题目与往年相比进步不大。
全国卷一,有难度的题目,不仅考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考察学生对现实生活理解的宽度、广度和深度,而且在写作技术的层面上还考察学生用怎样的文章结构才能巧妙地将两三个“中国关键词”串联在一起。不过,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这个题目若把握不当,便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的作文,这需要学生避免停留在解析词语表层、观念化的生硬议论,或是一味空泛地宏大叙事、空洞抒情,而要尽力还原出作为少年那种属己的独特体验和细微感知。
有疑问的是,如果有学生重点论述或叙述“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这样的关键词,会不会因立意不高、过多消极面而被判低分?高考作文在多大的程度上允许我们的青年朋友们有独立的批判思维和反思精神?
浙江卷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题目,也有一定难度。破题是否准确、深入是决定该题写作成败的关键。“三本大书”的象征意蕴究竟是什么,“三本大书”之间又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需要做好分析、定位才能动笔成文。大体上看,“有字之书”象征着书面知识,“无字之书”象征着社会生活实践,“心灵之书”则象征着生存智慧和心灵力量。掌握这“三本大书”是每个试图拥有独立之思、智慧之思的生命个体所力求完成的。三者之间关系紧密,相辅相成,孤立地对待将使其本身的意义大打折扣,只有全面辩证地看待三者的关系,既抓取其各自的特征,又挖掘相互的联系,并最终与人的精神成长、心理成长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力地阐述和评说。
开放式与想象力
叶炜(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综观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都还是延续往年的惯例,采用材料作文的方式,天津、浙江、江苏和山东的作文,包括全国卷二和卷三都是如此。这些作文题目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相比较而言,江苏的材料作文较为简单,考生可以从身边的现象写起,既可以从生活中车的变化来反映时代变迁来立意,也可以具体写一个有关车子的小故事,或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来写一个非虚构作品。这个题目可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难度适中,较为适宜高考命题。山东的作文材料猛一看上去也不复杂: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甚至是不读书只进来休息的人。但这个材料可供考生选择的立意走向并不多,也即是说题目的指向较为单一,这一点不如江苏卷更为开放。而全国卷二和卷三所给出的材料,开放度最好,考生可自由发挥的余地更大。
比较起来看,我最看好的高考命题方式是全国卷一:选择关键词呈现所认识的中国。之所以满意,一方面是因为在内容方面,这个题目一下子抓住了当下中国的社会状态,考生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抓取关键词的形式来自由写作。另一方面,这个命题在形式上较为接近我所提倡的创意写作训练方法。在创意写作教学中,主要的训练方法有四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头脑风暴法和强制关联法。所谓强制关联法,就是根据随意给定的词语来完成一篇作品,这些词语之间可能是有关系的,也可能是没有关系的,作者要从其中选取若干个进行自由写作。这是美国创意写作训练必用的方法。美国的创意写作课堂上,常常在教室走道上洒满纸条,每个纸条上有一个词语,进来的学生从地上随便捡起三到五个,这三到五个词语极有可能是毫无关联的,接受训练的学生要用这几个毫无关联的词语完成一篇作品,以此进行创意写作的强化训练。对照全国卷一的作文命题,要求从提供的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所认识的中国,这不正是创意写作所提倡的方法吗?
“让人写什么”也是门学问
石一枫(青年作家)
对于写作的人而言,“写什么”和“怎么写”是两门同样重要、同样复杂的学问。从这个角度看待高考作文命题,“让人写什么”也是门学问,而且有可能要比作家个人选择“写什么”更重要、更复杂。这是因为命题者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意愿,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激发写作者也就是学生发挥“怎么写”的能动性。
什么是好的作文命题?在我看来,能让人人都有的可说,让不同的人说出不同的东西,并且让乐于思考的人拥有不断生发、挖掘的空间,那就是好题目。它的内涵不需要太过高深,令人难以下嘴,外延也不能太过贫瘠,令人下了嘴却味同嚼蜡。另外,它最好是有讨论余地的,而不要涉及任何一种“道德正确”的硬性标准。比如说,你要问中国人应该以中式还是西式的仪式举办婚礼,这就是有得可说的,而你要问中国人结婚以后应不应该打老婆,那就是“道德正确”的问题了,我们说不出什么东西来——而且打老婆这事儿有警察管着,阅卷老师还真帮不上忙。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今年的作文命题,我感觉上海和广东的挺好。上海的重哲理,并且是一种生活哲理,广东的材料足,又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把“高铁”、“移动支付”和“污染”这些新事物、坏事物也列为了“中国的关键词”,这尤其可贵。实话实说,我不是很喜欢北京的题目,尤其是第二个,这是因为那种文章好像只有一种做法。都是祖国的花朵,谁不相信祖国的明天更美好啊?然而“明天怎么个美好法儿”,好像不如“怎么让明天美好起来”这个话题来得更有意义。当然,考生都比我年轻,创造力是无穷的,我也期待能有人写出让我耳目一新的作文。
今年的题目与日常生活贴得近
彭敏(中国成语大会年度总冠军)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题干本身的理解难度降低了。记得去年那种漫画题目,很多人都看不懂。可以从左往右看,也可以从右往左看,或者从上往下看,从下往上看。到最后,我也不确定自己的审题是否正确,如果是我高考碰到这个题目,估计就考砸了。但是今年的题干都非常清晰,不容易引起误解。
我参加高考那年,作文题目是“心灵的选择”,道德化倾向比较重。一个登山者在寻找逃生之路时碰到一个濒死的人,他是选择一个人继续寻找逃生之路呢,还是停下来帮助濒死的人?道德指向非常明确,如果你不选择帮助他人,很难自圆其说。我当时就不知道该怎么立意,只好堆砌了一堆辞藻,没有实质性内容。现在的作文题目相对开放,不会把考生逼进选择的两难境地走不出来,考生可以自由发挥,放飞自己的想象力。
今年的题目跟时事和日常生活贴得比较近,这也是比早些年有所改进的地方。比如江苏的作文跟车有关,比如给共和国拍照,比如帮助外国年轻人认识中国,这些关键词都很接地气,生活中常用或者网络上常见,中学生有话可说。还有些题目便于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故事,之前很多考题要么是议论文,要么是离我们很远的给定材料,很难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便要引入自己的体会,也要经过各种处理和转换,对高中生来说需要比较高的写作技巧。而今年的题目很方便考生写自己的故事,比如“我看高考”、“我的高考”,直接就可以写自己的故事,写出有意思的事情。“重读长辈这本书”也很有意思,就相当于我们刚开始写作文时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但是它却用一个新鲜又有点品味的题目把一个滥俗的、初级的主题盘活了,让高三的学生来一次怀旧,小学时候写过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现在以十七八岁的视角,重新去考虑该怎么理解并书写自己的长辈,旧里面有新意。
青年需有深切的家国情怀
吕晓懿(人大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今年北京的两道高考作文题《说纽带》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显然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了。
两道作文题共同的特点是,需要考生有深切的家国情怀:有生活,有担当,有热血,有眼光,有胸怀。
先说《说纽带》。和文题二要求必须写记叙文一样,这道题的文体意识也特别的明确,必须是议论文。写好议论文,除了深刻的论点、有力的论证这二者必备的要素之外,新颖的论据应该成为一个亮点。
可能许多考生看到这么大的题目有点茫然,觉得无从选材,事实上提示语里面已经给了很多的写作思路。“一带一路”当然是可以写,但如果站位不高,很难获得高分。建议大家选择一个巧妙的喻体,深入挖掘。
比如前一段时间热议的“需不需要重建圆明园”,联系以前阅读过的“废墟”系列文本带来的积累,可以很自然的提出:废墟就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我们无需粉饰历史,更不该遗忘过去,我们需要做的,是反思,是奋起。作为朝气蓬勃的青年,我们有信心创造更辉煌的历史,因为我们是联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如此一来,用巧妙的比喻探讨纽带的意义和价值,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应该是胜人一筹的。
继2015年《假如与我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2016年《神奇的书签》之后,今年的《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是北京市第三年考想象类的记叙文。联系前两年的考题,可以发现,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越来越大。事实上选材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如题目所言,要表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选取宏大的场面很容易流于空洞的抒情,而小的场景虽说能以小见大,但很难写出新意。
所以我觉得最稳妥的就是以情动人。选取平凡的、温馨的、“小确幸”的生活场景,辅以充足的立体化的描写,对拍照的背景用精巧的构思加以必要的交代,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可以用一张笑脸、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拥抱来传递幸福感;可以用神舟xx号,xx型航母来传达对中华崛起的自豪之情……此外,既然是2049年,那么作为中年人的“我”,从事着什么样的职业?可以是宇航员在太空拍照,也可以代表国家出现在谈判桌上……所以,想象的空间有很大,考生需要做的就是积极调动平时的积累,有条不紊地书写自己的才情。
很中国,很时尚,很自我
张艳梅(山东省青州二中语文教师)
第一眼见到2017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想到了三个“很”:很中国,很时尚,很自我。没有偏难怪,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难度,让学生有的写,并能写得好。
全国Ⅰ卷中的可选关键词“中华美食”“京剧”,全国Ⅱ卷整体以古诗入题,天津卷的“重读长辈这部书”,都与当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热密切相关,这几个题目要求考生不单单要知“中国传统”,更要悟“中国传统”,辨“中国传统”。了解传统文化,不是背几首古诗词,做几篇文言文,把古代文学常识的选项选对这么简单,以此入文,悟传统析自我。“天津卷”作文题更强调“辨”,“长辈”的深意不言而喻,“长”的东西有精华有糟粕,平等地交流,才能让传统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接受传承,所以这个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
有人说“高考作文题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最鲜活的当下。全国Ⅰ卷的可选关键词中大部分是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有最火的“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移动支付”,最敏感的“空气污染”“食品安全”,最有前景的“美丽乡村”等,向外国人介绍,就是看考生以怎样的价值观评判这些现象。当然,不卑不亢,不夸大不掩盖是最好的态度和方法,考生们应正确看待社会发展和转型中的成绩和问题,冷静地分析,提出发展与改正的可行思路,你怎样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将来的中国就将以怎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苏卷”要求考生以“车”为载体来剖析社会变迁也与全国Ⅰ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实在有余,大气不足。
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与自我的对话几乎可以涵盖高考的所有话题。“自我”是考生最有话可说的一个点。“全国Ⅲ卷”“上海卷”“浙江卷”“天津卷”的作文都让考生们写出很自我的文章。“高考”的苦与乐,付出与收获,对个人、家庭与国家的“意义”,现行高考方式的承袭与改革……相信考生有一肚子话不吐不快。“浙江卷”与好评如潮的“朗读者”相携而行,要求考生思考“书本”“生活”“精神”三部大书对人生的作用,可谓中规中矩。上海卷是15年以来很流行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现实”和“预测”,“现在”和“未来”,“脚踏实地”和“理性前瞻”,考生可选的角度已经限定,角度的层次却可以自由发挥,辩证分析,对比探讨应是比较讨巧的写法。
“写什么”并不是难事,“怎么写”将成为重点
章月(北京某重点高中语文教师)
今年的作文题目整体来说仍然是各有所长。有侧重哲理思辩的,有关注现实话题的,有要求思考成长与青春的,总之都是从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人的视角出发,去发现生活、观察社会、品味人生。应该说题目设计都是让学生有的说,同时又能在思维力度和语言能力方面切实拉开梯度,从而达成高考作文的选拔目的。所以,今年的作文题目想要成文并不困难,难在如何完美地深刻地展现作文者的认识深度和语言能力。换句话说,写什么并不是难事,怎么写将成为重点。其中北京卷的作文题应该更为突出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北京卷作文题依然延续了文体分明,一个议论文、一个记叙文的形式。这进一步要求学生要有文体意识,清楚明晰两类文体的特点,杜绝四不像的杂合文体。从命题来说,并未设置较高的审题门槛,学生可以较为直接地抓准题目核心,找准题目要求的重点。
议论文以“说纽带”为题,确定了文体和文题,从题目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思维陷阱,直接明快。只要抓住“纽带”这一大概念,明确诠释纽带是什么,然后深入分析这样的纽带有怎样的意义或者价值即可。而文题的难点也恰在于此,审题难度不大,就要在立意上见高下。能否准确把握纽带的特征成为重中之重,而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也将在这里充分地展现出来。在题目中已然给出了纽带的定义以及纽带的作用,那么找准纽带的特征就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直接考察。纽带可以联接,这一特征应该是多数考生可以抓到的;而人心的凝聚、力量的汇聚中还有纽带另一个深具意义的特征需要注意,那就是沟通融汇。而且有这样特征的纽带才会在社会、经济、文化、校园等所在发挥深远的作用。至于这样的意义是从人类发展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国家政经层面还是人与人情感层面阐发,就是立意高下可见之处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道好写却难于写好的题目,想要搏高分是需要相当的认知深度和思维能力的。记叙文的难度相对较大。题目限定更多,对学生审题能力和写作技巧要求更高。
从内容上来讲,题自给出的写作出发点十分明确:2049年,时间点确定;共和国迎来百年华诞、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事件确定;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主题确定。如果审题清楚,考生应该明白自己真正可以天马行空的空间并不大,而选择什么样的场景来表现主题将成为重点。这个时间点选的具有深意,以1949年为界,从1840年起是我们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百年、积贫积弱的百年、落后挨打的百年,而至2049年却是我们中华民族顽强拼搏屹立于世界的百年、锐意进取执著圆梦的百年、自强不息民族复兴的百年。所以,这是一篇要求用场景表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记叙文。对于历史的深透反思,对于现实的敏锐把握,对于未来的合理推想,将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基础。同时,还要求考生具有将抽象认知具象化的能力,在象征物或场景中展开记叙,含蓄地表达所思所想。
从形式上来说,今年的记叙文在此前要求有想象力的基础上增加难度,除去展开想象的空间外,对具体想象什么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场景、场面的描写已然是文中必须的元素,并非单纯构思情节、记叙事情可以解决的了,而是所有的人、事、物必须在构建描写中展开记叙。
上一篇:从一组数据来看自主招生
下一篇:高考作文当引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