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观察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年考试内容改革述 2017-03-10 09:22:00  发布者:丽荣  来源:本站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40年中,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从能力立意到高考评价体系构建,高考内容改革的步伐或缓或急,从未停止。站在今天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向来萧瑟处,春风料峭也好,斜阳相迎也好,新的改革将凭一点浩然气,享千里快哉风。

1

回首向来萧瑟处:高考内容改革的三个阶段

关于高考改革的讨论可以追溯至恢复高考制度之初。198211月中下旬国家教委组织召开全国高考科研论文讨论会,对高考统招制度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会上讨论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式,在今天都不过时,比如录取新生时高等学校的选择余地较小,对各校各专业的特点兼顾不够;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中学把学生准确、具体的德智体信息提供给高校。会议上形成的一些结论成果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比如说提出高考问题的研究与改革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两个坚持的原则,三个有利是指有利于大学选拔优秀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教育、有利于对社会起长远的良好影响;两个坚持是指坚持全国统一考试,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和力度是与高校需求和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的。从1977年至今,高考内容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知识立意阶段、能力立意阶段和高考评价体系建构阶段。

 

1.1 知识立意阶段

恢复高考初期的1978年,考生有610万,录取人数为40.2万,录取率是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有1.55%。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精英阶段的入学率为15%以下;当入学率达到15%而未满50%时,高等教育为大众型;当入学率超过50%时,高等教育就快速迈向普及型。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是典型的精英型,高考自然成为选拔精英的考试,但高考的考试内容并没有体现出精英选拔的性质。1978年高考后,美国教育界对我国1978年高考大纲和试题与1959年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1978年所有高考科目对考生的要求都低于1959年。这期间高考试题的主要考查内容基本为陈述性知识,举例如下。

11979年高考语文试题示例

在下面的横线里填进最恰当的字,每道横线只许填一个字。

四人帮____的日子里,这位老教师常借吟咏陆游的诗句排____胸中的郁____

21978年高考地理试题示例

填充题: ____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这期间试题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都很简单。即使如此,也足以将7%的考生选拔出来。这是由于基础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备受摧残,在知识的载体——书本都是稀缺之物的条件下,具备最基础学科知识的考生也凤毛麟角。刘震云小说《塔铺》中描写了当时的复习备考情形:这样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离高考近了,同学们都变得自私起来,找到资料的,对没找到的保密,唯恐在高考中,多一个竞争对手。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一个人藏到学校土岗后乱背,就象当初偷偷烧蝉吃一样。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首先意味着这个考生具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其次意味着他没有放弃学习。这两点对于高校学习至关重要。此时的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开展新中国成立后第五次课改,强调要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20世纪80年代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核心词汇是双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双基的特点,一是注重知识,技能虽然与知识并提,但实际上处于知识的附属地位;二是强调基础,某些知识或技能之所以有价值,不在于高端,而在于基础。知识,在这个时期是大写的褒义词。

随着基础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教育资源的逐渐丰富,考生整体文化水平很快提高。几年后,人们就发现,只考查陈述性知识不仅满足不了选拔任务,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也十分不利。死记硬背一词重新出现在基础教育和高考的话语体系中,之所以说是重新出现,是因为在1966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上,在指摘高考制度的意见中,有一条就是助长学生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1.2  能力立意阶段

随着高考的标准化改革,高考由知识立意阶段迈入能力立意阶段,死记硬背的问题逐渐得以解决。1985年,在分析当时我国高考模式缺陷和借鉴国外考试的基础上,教育部在广东省开始标准化改革试验,并于1989年向全国推广。在考试的标准化改革过程中,考试大纲(或称考试说明)诞生。1989年首次颁布英语考试说明,考试说明中明确了英语科考试的知识与能力层次要求。至1995年,高考所有科目都制定了考试大纲,对各学科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界定。能力考查成为高考的主要考查对象。就命题实践而言,命题前要依据考试大纲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用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来定位考试内容,保证知识与能力覆盖的科学合理。命题人员也结合学科特点,探索真正能够考查能力的试题。

31994年高考语文试题示例

(材料略)

根据文中所述,在生物进化系统树上,四角龙出现的位置应该在图中ABCD哪一处?

这道试题既考查了理解能力,考生需要理解文章内容;又考查了应用能力,考生要将从文章中获得的新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这期间,单纯考查知识识记的试题慢慢淡出了高考试卷。1994年,参加高考的有251万考生,录取人数为90万,录取率上升至3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高校教育依然是精英教育,但无论是招生人数还是录取率,较之1978年都有大幅度提高。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种需求反映到高校,又通过高校传递给高考。高考更加侧重于对进入高校学习所需的主干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查。与之同步的是,教育界开始辩证地看待双基教学。一方面,双基教学使得学生学业扎实;另一方面,双基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基础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标准。但是,是否知识就不重要了呢?绝对不是。离开了知识的能力是空中楼阁。可悲的是,在基础教育和高考的话语体系中,知识成为能力的对立面,被贬义化了。

1.3  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

从能力到素养,无论从教学还是考试,界限都不像从知识到能力那样清晰。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录取率由1998年的34%跃至56%200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高等教育逐渐转型为大众型。这种转型,给高考内容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方面,在对双基教学进行反思、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中,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被着重提出来。20016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都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2003 年,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颁布。高考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根据新课标调整考试内容,通过考试形式的变化推动新课标在基础教育的落实。在这一过程中,有些知识维度和能力维度界定不了的内容悄然进入到考查范围中来。以2008的高考语文试题为例。

4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二十年以后

亨利

(材料略,这段材料的内容梗概是:两个美国青年——鲍勃和吉米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当鲍勃要到西部去创业时,他们相约20年后在纽约大乔勃拉地饭馆相会。然而当在西部闯荡了20年并且正受芝加哥警方辑捕的鲍勃赶到纽约来践约时,在纽约已当了巡警的吉米以出人意料的手段逮捕了鲍勃。)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这道试题要求考生展现思考的过程,既考查了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对考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的考查,其实无意识中涉及了对素养和价值的考查,并且,两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考评价体系逐渐成型。

2014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落实这一纲领性文件,也依据这一纲领性文件,2016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开始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框架。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其中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5年达到40%,由大众型逐渐转变为普及型等教育环境的变化也反映在高考评价体系中。

2

一点浩然气: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教育关键一环的高考,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致力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需要通过加快推进改革,科学选拔人才,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高考内容改革内在的浩然之气,使高考能够在变化中站稳立场,凝聚力量,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2.1 高考通过突出思想性和育人功能来实现立德树人

高考内容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命题工作全过程,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近年来,通过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理念和创新精神的考查,充分发挥了不同学科的育人优势并形成了高考育人的合力。语文试题通过素材选取和试题设问,发挥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功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时代精神。文科综合试题取材于现实生活,各方面展现国家发展战略及成就,着力体现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和唯物史观等。

2.2  高考通过服务选才来实现立德树人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通过高考招生制度,为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入学新生,我们不仅要看到高考试题与大学入学新生质量之间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更要看到高考对社会流动、社会结构形成和社会长远发展所起的预选和配置作用。我们谈论高考,往往从高考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角度出发。事实上,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来看,高考的影响远不止于此。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无论是褒扬高考,还是批判高考,人们总要将高考与科举相提并论。虽然前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后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但两者血脉相通,都是择优录取的选拔性考试,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是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是民族共同想象和集体记忆的重要因子;都推动了文化教育普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于1905年被废止时,海内人士同声赞美,以为培植国民,挽回国势均于此基。但仅在7年之后的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重提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科举可废,考试制度却不可废。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我国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教育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需要德智体美均衡发展的可造之才,高考需要将选才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要保证试题的科学、公平,保证试题的正确价值导向,保证试题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保证有良好的区分效果。

2.3  高考通过引导教学来实现立德树人

除了选拔功能,高考因其连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主渠道的特殊地位,对于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教学来说,都体现出了硬指挥棒作用。因此,高考也就自然被赋予了附加立场——引导教学。高考的功能定位、内容改革及命题实施,也都要基于教育全局并为推动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成功推行发挥关键的导向作用。20169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在推动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中落地生根的关键阶段,高考毋庸置疑是最现实、最立竿见影的途径之一。

3

结语

作为社会公平底线的高考,寄托改变命运希望的高考,存放着共同青春记忆的高考,今天正轰轰烈烈进行着新一轮的改革。过去40年间改革的经验和教训,都将化为润泽春泥,孕育来年的万紫千红。

 

于涵: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7年第3

上一篇:陈晓明:文学,永不言败
下一篇:哪所高校适合你?2017年最新自主招生信息汇总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