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人类最高贵的是灵魂。民间文学是塑造灵魂的,无论童谣、童话、谚语、谜语、戏曲、打油诗等,无不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价值取向、文化认同和精神气质。同时,民间文学是文学之母,是童年精神之母,这三者与语文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本书作者以自己说方言、念童谣、看庙会、唱戏文等丰富的民间文学实践为基础,运用传承和发展、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理念,开发了民间文学系列课程,在全国各地多次开课开讲,深受广大孩子和老师们的欢迎。此书是其民间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以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专家荐读等多种方式将这些民间文学的内容纳入到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中. 旨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信是,并特一些深刻的道理,通过大众( 包括儿童) 化的言说方式,培梦学生的审美情趣,接受人文道性的陶冶。
【关于作者】
何夏寿,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名师导师,全国“儿童文学金近奖”常务副秘书长,江浙沪儿童文学教育联盟学校理事长,绍兴市上虞区儿童文学教育研究会会长。现任浙江省上虞区金近小学校长。长期致力于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戏剧教学以及相关文体的教学(创作)实践,发表了200余篇研究论文,著有《一个小学老师的童话情愫》《爱满教育》《童话与儿童素质发展》等教育(文学)专著。其中《爱满教育》一书荣获《中国教育报》2015年全国教师喜爱的100本好书。应邀赴全国各地上课(讲座)500余场次。其事迹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专题介绍。曾获全国文学教育十佳名师、全国第二届语文教师文学课堂赛课特等奖,全国“十佳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浙江省首批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浙江最美人等。
【节选】
长命无绝衰
何夏寿
母亲去世23年了。每每想念母亲,大多会从母亲的“月光故事”开始——
那是夏日的夜晚,碧空似洗,月光如水。乘凉时分,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为了抢占一张竹床,闹得不可开交。看着扭成一团的我们,忙碌了一天的母亲,用她并不高的声音,笑着说:“今天不想听故事了?”
我们就像小鸡发现了美食似的,放弃了争抢,呼啦一下围住了母亲。“要听要听!”“我要听!”……
于是,我们把母亲拉到竹床上。母亲笑了,摇着蒲扇,望着天上的圆月,像是遥问又像自语:月亮婆婆侬有几个囡,我有十个囡……。接下来,便是我们青蛙般的“和声”:“一个囡,欧伊(让好)起(去)揩桌,揩了四个角……”
当然,我们清楚,这仅仅是母亲“月光故事会”的开场。果不其然,唱完开场白后,母亲开始了她的故事“专场”——从”赤裸偷白鲞“讲到”田螺姑娘;从“牛郎织女”讲到“白蛇娘娘”;“九斤姑娘”讲到“兄弟分家”……我相信故事是有魔力的,无数个童年的夜晚,母亲的故事讲得星星睡了,月亮睏了,可我总拉着母亲的衣角,央求着“再讲个,再讲一个么”。以至于多少回睡梦里,我真的长出翅膀,飞上月宫,和月亮婆婆那群顽皮的星星孩子,去银河里捡贝壳,看浪花。
后来,我上了学。于是,每次发下新书,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寻找故事,我找到了“一幅壮锦”的故事,找到了“猎人海力布”的故事,也找到了“鲁班学艺”的故事。我是多么欣喜啊!我欣喜地把书里的故事说给母亲听,母亲也欣喜地对着我笑。
再后来,我当上了老师。有一天,当我从记忆仓库里,小心翼翼地打开“母亲的故事”,为今天这些听着摇滚乐、看着卡通长大的孩子,讲起老的完全有资格进入博物馆,享受国宝待遇的“田螺姑娘”、“月亮婆婆”时,我发现,孩子的眼里满是激动、惊奇、向往、欣喜,他们唱啊,念啊,欢啊,乐啊,这让我真正感受到语言超越“工具”的存在,理解了“语言和人的同位一体”的意义所在,体会了文学无时空无年限的永恒魅力。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是多么希望母亲的“月亮婆婆”、“田螺姑娘”能够有脸有面、有名有目出现在语文书里。可是这“希望”,让我30多年的等待至今还是“希望”。
终于,我隐隐约约地知道,这一切,好像跟“土”有关。是“头戴一枝花,身穿大红袄的”土打扮,还是土语言、土表达、土情感、土观念。我不想深究其果,我只听到温暖的“母歌”在遥远的地方深情而微弱地呼唤着我,2005年,我参评绍兴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记得那节课上的是《五月端阳》,讲屈原的故事,为拓展体现,我一时激动,首次将一小段唱屈原的民间小戏,嫁接到我的参赛课上。没想到获得学生及评委的满堂掌声。事后,评委和听课的老师都说我的课上的好。其实我清楚,也不是我上得好,主要是当下语文课堂很少有这样一种路数的东西,那就被人念想又被人遗忘,受人喜爱又遭人疏远的民间小戏。因为没有,所以希有。那次参评成功后,我也没有跌了一跤,捡到一把金子那样的惊喜。教了那么多年的书,也知道用平常心看待成功了。只是越发坚定了我要将母亲故事正儿八经搬进课堂的想法了。既然大家都认可、都信任的好东西,而我又满肚子的富有,我为什么还不出手呢。自此以后,我不再将民间文学仅仅当作课堂教学的“边角料”,而是作当拳头产品,特色文化,将它开发成微课程:民间故事、民间童谣、民间谜语、民间小戏……民间文学,成为我语文教育的自觉追求和倾情实践。
千年的活化石
何夏寿
众所周知,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比如,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原始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认识真实而神圣的叙述。神话的幻想性最强。
民间传说是关于历史的故事,是人民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口头作品。也就是说,传说往往与历史上实有的事物相联系,具有一定历史性的特点。又由于经过了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而具有传奇性的特点。
民间故事是娱乐的叙事,是神话、民间传说以外的那些富有幻想色彩或现实性较强的口头创作的故事。也就是说,民间故事比神话、传说更具世俗性,它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和提炼。娱乐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它包括幻想故事(有的称为民间童话)、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民间歌谣是民众口头诗歌创作,可以歌唱和吟诵,而与谚语、谜语相区别。它篇幅短小,抒情味浓,与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相区别。他包括民歌和民谣两个部分,一般认为民歌是有曲调而可以歌唱的,民谣大多没有曲调而是适于朗诵的。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体长诗,它用诗的语言记叙了各民族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等重大事件。如《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被称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
谚语是智慧的民间语言,是民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性化的语句。
谜语是民众斗智的游戏,是把事物的本体巧妙隐藏起来作为谜底,用与之相关的喻体作为谜面,使人费解、让人猜射的一种语言文字游戏。
民间说唱和小戏是表演的艺术。说唱也称“曲艺”,是以说唱为主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小戏就是地方小戏,它融合了某一地区说唱、民歌、舞蹈、历史故事等诸多民间文学形式的民间综合艺术。
现代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成果是发现了儿童。 “儿童本位”给儿童的语文学习带来的福音便是儿童文学教育。叶圣陶先生说的好:“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儿童文学是一个属于现代文学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之前,儿童是被屏蔽的,不可能有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民间文学的受众对象天然地包含了儿童这一群体;民间文学的某些艺术形态天然地契合了儿童的文学接受趣味。于是,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童谣、幻想故事、寓言、谚语、谜语以及民间戏曲和民间说唱等等,成了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资源。很多大作家在回望自己的文学来路时,都不无动情地感恩民间文学这位文学的祖母。鲁迅称 《山海经》为宝书;莫言则说,民间文学是我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社会发展的迅猛快捷,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文学教育像踩足了油门的车辆,呼啸向前。语文教育遗忘了月光下陪我们纳凉,冬夜里给予我们温暖的神话、传说、童谣,遗忘了我们不施脂粉、不玩微信的文学祖母。实事上,民间文学流淌着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伦理取向、文化认同、精神气质,而且能以“最儿童”的形式,深受孩子喜爱。语文课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也应该包括 “民间文学”的素养。
上一篇:《跟叶圣陶学写作》出版
下一篇:生命语文熊芳芳三部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