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前沿观点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之《出师表》 2016-01-22 13:59:05  发布者:丁毅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封面 (资料图)

 

编者按: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为数不多。著名作家梁衡从浩如烟海的千古文章中,选出了政治史上令人赞叹的十篇美文。它们已成为中华文明的经典,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史上的坐标、文学史上的脊梁。

《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

【导读】

诸葛亮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智可经天纬地,却生逢乱世;以非常之才,却侍奉了一个昏庸之主。但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才显示出了他的非凡品德:忠诚敬业。愚忠当然不好,抛开这一层不说,忠比奸好,勤比懒好,忠诚敬业是一种普世价值。放眼古今政坛,懒于公事,钻营投机,以售其奸者比比皆是。所以,诸葛亮的这种品德才难能可贵,这篇文章才得以代代相传,长读不衰。《前出师表》苦口婆心,讲君主“亲贤臣,远小人”之理;《后出师表》披肝沥胆,讲为臣“鞠躬尽瘁”之责。他提出了一个明君贤臣的政治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

【关键词句】

亲贤臣,远小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名言成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号卧龙,东汉末年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卓越的文学艺术家。青年时随叔父逃避战乱隐居南阳隆中,经刘备多次邀请,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担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命辅佐后主刘禅。234 年死于军中,时年54 岁。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故事为世人传诵。

【正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3],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4],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5],不宜妄自菲薄[6],引喻失义[7],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8],俱为一体,陟罚臧否[9],不宜异同[10]。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1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12]。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13],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14]。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15],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16],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1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8]。先帝不以臣卑鄙[19],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20]。后值倾覆[2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2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23],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24],深入不毛[25]。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26],攘除奸凶[27],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8]。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注解】

[1] 先帝:刘备。崩殂:古时指皇帝的死亡。

[2] 益州:相当于今四川大部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疲敝:困乏。

[3] 内:朝廷。忠志之士:军中将士。

[4] 追:追念。

[5] 恢宏:振奋。

[6] 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

[7]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8] 宫:皇宫。府:丞相府。

[9] 陟(zhì):升迁。臧否(zāngpǐ):善恶,这里指表扬和批评。

[10] 异同:不同。

[11] 侍中:侍从皇帝左右,以备应对顾问的官员。侍郎:宫廷近侍官。

[12] 简拔:选拔。遗(wèi):交付。

[13] 裨(bì):增益。阙(quē):缺点。漏:疏漏,过失。

[14] 督:指向宠任中部督,掌禁卫军。

[15] 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长史:设于丞相、三公府中,行其辅佐之职。参军:丞相府或诸王府中的重要幕僚。

[16] 死节:为保全节操而死。这里有以死报国的意思。

[17] 南阳:郡名。诸葛亮曾隐居于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18] 闻:出名。达:显达。

[19] 卑鄙:低微而鄙陋。

[20] 驱驰:奔走效劳。

[21] 倾覆:兵败。

[22] 寄:托付。

[23] 夙夜:朝夕,日夜。

[24] 泸:泸水,即金沙江。

[25] 不毛:不长草木的荒芜之地。

[26] 庶:但愿,或许。

[27] 攘除:除掉,清除。奸凶:指曹操。

[28] 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

【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生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的美德,振奋志士们的气概,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陛下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都是忠良诚实之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可以征询他的意见,这样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一次不叹息遗憾恨。侍中郭攸之、费袆,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求闻名于诸侯而达官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接连三次到草庐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有损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有限的才能,消灭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袆、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疏忽,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深切追念先帝遗留下来的诏书,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要出征远行了,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武侯祠:1700 年的沉思

——《出师表》解读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很少有人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这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建筑,令海内外所有的崇拜者一提起它就产生一种神秘的向往。

武侯祠坐落于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榕为屏,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你只要往门口一站,一种尘世暂离而圣地在即的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50 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绿荫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叫你先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1 700 年前的哲人。进二门又一座四合庭院,约50 米深,刘备殿飞檐翘角,雄踞正中,左右两廊分别供着28 位文臣武将。过刘备殿,下11 阶,穿过庭,又一四合院,东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正北是诸葛亮殿。由诸葛亮殿顺一红墙翠竹夹道就到了祠的西部──惠陵,这是刘备的墓,夕阳抹过古冢老松,教人想起遥远的汉魏。由诸葛亮殿向东有门通向一片偌大的园林。这些树、殿、陵都被一面红墙环绕,墙外车马喧,墙内柏森森。诸葛亮能在1 700 年后享此祀地,并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千多年来香火不绝,这气象也真绝无仅有了。

公元234 年,诸葛亮在进行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对魏作战时病死军中。一时国倾梁柱,民失相父,举国上下莫不痛悲,百姓请建祠庙,但朝廷以礼不合,不许建祠。于是每年清明时节,百姓就于野外对天设祭,举国痛呼魂兮归来。这样过了30 年,民心难违,朝廷才允许在诸葛亮殉职的定军山建第一座祠,不想此例一开,全国武侯祠林立。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明朝初年,帝室之胄朱椿来拜,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废武侯祠,只在刘备殿旁附带供诸葛亮。不想事与愿违,百姓反把整座庙称武侯祠,香火更甚。到清康熙年间,为解决这个矛盾,干脆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在前,诸葛亮在后,以后朝廷又多次重申,这祠的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并在大门上悬以巨匾。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文化大革命”曾经疯狂地破坏了多少文物古迹,但武侯祠却片瓦未损,至今每年还有200万人来拜访。这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

我穿过一座又一座的院落,悄悄地向诸葛亮殿走去。这殿不像一般庙里的殿那样深暗,它合为丞相治事之地,殿柱矗立,贯天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民之情。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掩遮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他的左右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瞻与尚在诸葛亮死后都为蜀汉政权战死沙场。殿后有铜鼓三面,为丞相当初治军之用,已绿锈斑驳,却余威尚存。我默对良久,隐隐如闻金戈铁马之声。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透过他深沉的目光,我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者”的过去。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兵就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记得小时读《三国》,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内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但他还是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感人的悲剧。

假如他生在周、唐,他会成为周公、魏徵;假如上天再给他十年时间(活到63 岁不算老吧),他也许会再造一个大汉;假如他少一点愚忠,真按刘备的遗言,将阿斗取而代之,也许会又建一个什么新朝。我心中翻腾着这许多的“假如”,抬头一看,诸葛亮还是那样安静地坐着,目光更加明净,手中的羽扇像刚刚挥过一样。我不觉可笑自己的胡思乱想。我知道他已这样静坐默想了1 700 年,他知道天命不可违,英雄无法再造一个时势。

1700 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却赢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我从大殿上走下,沿着回廊在院中漫步。这个天井式的院落像一个历史的隧道,我们随手可翻检到唐宋遗物,甚至还可驻足廊下与古人聊上几句。杜甫是到这祠里做客次数最多的。他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院东有一块唐碑,正面、背面、两侧或文或诗,密密麻麻,都与杜甫作着悲壮的唱酬。唐人的碑文说:“若天假之年,则继大汉之祀,成先生之志,不难矣。”元人的一首诗叹道:“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明人的一首诗简直恨历史不能重写了:“托孤未付先君望,恨入岷江昼夜流。”南面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我默读着“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血如泪,笔锋如枪如戟,我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千多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我看到一个个的后来者,他们在这里扼腕叹息、仰天长呼或沉思默想。他们中有诗人,有将军,有朝廷的大臣,有封疆大吏,甚至还有割据巴蜀的草头王。但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什么出身,负有什么使命,只要在这个天井小院里一站,就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人人都为其主人的凛然正气所感召,因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人有才不难,历史上如秦桧那样的大奸也有歪才,有德也不难,天下与人为善者多有其人,难的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

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也未必对“曹贼”那样仇恨,但对诸葛亮却更觉亲切。这说明诸葛亮在那场历史斗争中并不单纯地为克曹灭魏,他不过是要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是在实践自己的做人目标,他在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蜀、魏、吴之争不过是这三种实验的一个载体。他借此实现了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史载公元347 年,桓温征蜀时,犹见武侯当政时的小吏,年已百余岁。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此事未必可信,但诸葛亮确实实现了超时空的存在。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当下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被历史擢拔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我在祠中盘桓半日,临别时又在武侯像前伫立一会儿,他还是那样,目光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扇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梁衡写于1990年12月)

 

【作者简介】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在当代散文家中,梁衡是作品入选中学教材最多的一位,如《晋祠》《夏感》《青山不老》《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等。他还是政治人物散文的首创及集大成者。

上一篇:顾之川:享受文学,放飞梦想
下一篇:第五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宣言(西安)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