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时政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多民族作家共同努力 2016-05-25 10:13:36  发布者:丁毅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秀娟
1会场1
2会场2

  5月23日,“中国多民族作家贺州行”采风活动暨“2016《民族文学》中青年实力作家论坛”在广西贺州启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丹增,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潘琦,《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副主编赵晏彪,贺州市委宣传部部长朱东,广西文联副主席钟桂发,广西作协名誉主席冯艺,贺州市文联主席汤松波等出席论坛。来自壮族、满族、蒙古族、藏族、土家族、苗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回族、傣族等民族的中青年实力作家参加活动。该活动由民族文学杂志社、广西桂学研究会共同主办。

  白庚胜在致辞中对少数民族作家给予了极大的期待,他说: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是我们的文学作品生长的土壤,也必定是我们的文学作品将要表达的最珍贵的内核。我们要紧紧把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机遇,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少数民族作家既要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要争做新世纪文学的开创者。他表示,中国作协近年来努力为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办实事办好事,加大对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的扶持力度,相信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一定能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才华。

  今年是《民族文学》杂志创刊35周年,石一宁在致辞中说,作为唯一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期刊的,35年来,《民族文学》杂志秉持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团结少数民族作家、培养少数民族文学新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办刊宗旨,推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培养了大量的创作人才。举办这次采风活动和论坛,是为了鼓励各民族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通过各民族作家之间的交流,探讨少数民族文学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学习借鉴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开拓创新,创作出更多具有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和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更多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作品。

  潘琦在发言中说,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各民族文学都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少数民族文学每走一步都是在弘扬中国文化,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各民族作家都应该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丹增与中青年作家交流时说,《民族文学》是少数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基地、是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首先得益于中国作协以及《民族文学》持之以恒的努力。他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与中青年作家分享文学与生命、与宗教、与自然的关系,希望各民族的作家们能对当今社会、当今世界有清醒认识,在时代和世界的大潮中思考自己的作品,思考自己创作的价值,提升创作境界,真正完成对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记录,留存于历史。

  本次论坛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多民族文学如何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使命,深入探讨了“中国故事与中国经验的多民族讲述”、“少数民族文学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瓶颈与出路”等相关议题。冯艺、鲁若迪基、何炬学、曹有云、于晓威、巴音博罗、阿满、徐国志、海勒根那、黄土路、黄伟林、邱有源等近20位作家在论坛上发言。

  “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各民族文学都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枝叶,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共同构成了中国故事。”冯艺在发言中说,中国故事的丰富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日常经验,我们各自的民族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很多问题倒逼作家反省自己的想象力,民族文学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变化,考验我们作家对当下社会进行文学虚构和表达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不是泛泛的颂诗,而是要走向灵魂,走向人性。作家必须提高自己的修为、深入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深耕自己生活的领域,向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学习,向兄弟民族学习,才能讲好自己民族的故事,从而丰富中国故事的讲述。

  何炬学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重大命题,听上去很简单,但是具体到每个作家,要求我们思考讲述什么的中国故事、怎么讲好、什么是中国精神,我们所讲述的故事要有地方性、时代性、民族性,中国故事是作家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故事,要写你自己熟悉的生活,但是又要有世界性。

  随着近年来各民族作家之间日益深入的交流,黄伟林认为,“多民族文学”的概念比起“少数民族文学”更加适用。讲好中国故事必然是讲述多个民族的多元共生、共存、共荣,要求作家不仅关注自己的民族,而且关注其他民族,既要看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异”,也要发现“同”,和而不同,这才是真正多元文化互补、融合的中国文学。

  对诗人同时又是画家的巴音博罗而言,他思考更多的是当下少数民族文学如何与世界对话的问题。他认为,文学写作应该借鉴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大胆突破,即便是少数民族作家,也应该树立与世界对话的意识,只有充分了解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写作。同时,他特别提醒,不能将“民族文学”等同于“民俗文学”、“民间文学”,而是要探索民族文学与先锋艺术之间的关系,因为很多民族文化里包含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与当今世界最前卫的艺术相通的内涵。

  会后,作家们走进贺州富溪、秀水状元村等具有悠久历史、见证民族融合历程的古村落,走进黄姚古镇的革命旧址,仔细触摸贺州的历史人文与现实生活。贺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背靠大西南,处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居住着汉、瑶、壮、苗、回、侗、彝等20多个民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和谐共存。行走贺州,作家们被这里的深厚文脉、宁静祥和、淳朴天然深深触动,尤其对瑶族历史文化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有了鲜活的认识。很多作家感慨地说,只有这样真正走进民族日常生活的内里,才能激发探求的热情和创作的激情。

上一篇:习近平: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下一篇:李源潮:用真善美的文化艺术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