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童令”一出,“爸爸”该去哪儿?
——专访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
一度充斥荧屏的“爸爸”们哪儿也去不了!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下发通知,将从节目数量、节目内容、播出时间等方面对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调控,原则上不允许再制作播出明星子女参与的真人秀节目。
据统计,2015年,全国卫视频道有100余档综艺节目播出,其广告市场份额超过百亿元,其中不乏儿童真人秀节目。如今,广电总局的这一纸“限童令”或造成相关产业链损失数十亿元。
“无论是对上电视的孩子,还是对看电视的孩子,这都是一种保护。”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则一针见血地指出“限童令”必要性。
在明星真人秀“霸屏”时代,亲子综艺“井喷”背后的原因何在?在聚光灯下成长的孩子,他们或面临哪些问题?在大众娱乐化时代,为人父母者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发展?在这位家庭教育专家看来,此番喧嚣过后,这些问题或许更值得我们深思。
《爸爸去哪儿了》海报 资料图
明星子女“真人秀”折射社会功利性需求
光明网:《爸爸去哪儿》、《二胎时代》明星子女真人秀节目一度十分火爆,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反映当下社会的何种诉求?
丛中笑:亲子类“真人秀”的出现更多的还是出于商业目的,通过明星效应可以增加收视率,获得可观经济效益。同时,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折射出当下社会功利性需求: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满足部分人“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心理需求;也满足了一些人近距离了解明星生活,窥探隐私的猎奇心理。
但从教育角度来讲,借真人秀节目炒作明星子女,包装造“星”,不利于对明星子女本身成长,也不利于对看电视孩子的引导。因此,广电总局推出“限童令”,无论是对上电视的孩子,还是对看电视的孩子,都是一种保护。
此外,对于那些家长“粉丝”而言,明星亲子秀对一般家庭并不具备普遍的借鉴作用。家长与其追捧效仿,不如花时间和精力多观察和陪伴自己的孩子。另外,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孩子习惯的养成、对事物的看法以及性格的培养,最初都是模仿家长,家长是孩子早期最重要的榜样。良好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永久根基。
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
聚光灯下儿童“自我意识”或出现错位混乱
光明网:从专业角度看,过早参与真人秀节目,对儿童会有哪些不良影响?对孩子成长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丛中笑:自我意识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孩子的自我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自我认识是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正确评价,这种评价最早是来自父母和外界。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外界评价就成为他自我意识构建很重要的渠道。而如果外界评价是一种突发性的、聚光灯下的评价,这些纷繁复杂的混乱信息就会给孩子带来单向的、片面性影响,就会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过早成名成星会给孩子带来成长的风险。
具体地说,孩子会出现,一是发展的错位,即错过自我发展应该经历的阶段,基础不牢,影响以后的发展违反了儿童发展规律;二是错失关键期,儿童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发展关键期应该发展的能力事半功倍,否则就会错失发展时机,可能会遗憾终身。参加真人秀的孩子普遍处在3岁到6岁,正式处于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时期。孩子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很容易被节目“催熟”,但实际上这种“假象”早熟,跨越性发展导致半生不熟的心理对他以后的成长十分不利。
孩子成长走不了捷径 教育要有“平常心”
光明网:“限童令”会不会阻碍有些有天分的孩子的发展?作为这类孩子的家长该如何更好的引导发展?
丛中笑:现代社会的发展造就了众多“一夜成名”的机遇。在这种浮躁环境下家长更需要明晰教育理念:孩子的成长走不了捷径,成长要经过一个孕育的过程,结果的出现就会水到渠成。 在任何时候,教育都决不能掺杂功利心,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非常不喜欢功利性的,而现在许多父母常常把功利性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破坏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比如,有的孩子喜爱唱歌,有音乐天分,家长就强迫孩子机械地练习,把考级做为目标,不考虑孩子的意愿,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对于有特殊天分的孩子,家长需要处理好儿童全面发展和特殊才能发展之间的关系,围绕兴趣去引导儿童的发展,把特殊天分、才能作为出发点,以点带面带动孩子全面素质的发展,即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而不单纯追求技巧。
再回到“限童令”上来,怎么限?如何来限?我觉得儿童节目的形式将来还可以继续细化讨论。我个人认为,如果以后电视节目不执着于“造星”,而是把电视节目作为孩子成长的体验,让更多普通孩子都能参与镜头下的表达,这或许是一个增加儿童体验、促进儿童发展的好途径。
光明网记者 李平沙
上一篇: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满足需求?
下一篇:北京中考成绩现全科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