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不可以已
《韩诗外传》里有一句经典名言:“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我看这句话里至少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两个要求,我们先说第一个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有智慧的人,因为有智慧的人才可以做老师。用源泉来比喻智慧,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智慧如泉水源源不断,我认为,唯有学习,唯有思考。先秦儒家大哲荀子说过:“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珍妮特·沃斯著作了一本《学习的革命》,它其实就是告诉人们怎样在较少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怎样享受学习,怎样保存所学内容的道理。当今时代,诸位都知道,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科技引领潮流的时代,也是一个学习的时代。因此,如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使自己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佼佼者,我想:实现此目标,别无他途,唯有学习,让学习成为引领自己专业成长的必经途径。中国首个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曾经说到:“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朋友与你同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因此,我们应当沉下身来,静下心来,定个目标,把个人的教育事业与专业成长结合起来,打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二、文学素养
先秦儒家经典著作《论语》里记载了一段孔子的话:“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就是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教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倡导以“和”为贵的观念。大凡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无不以此理念贯穿其中。现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也是古代“和”的思想的典型体现。因为只有“和”,才能去搞建设,搞发展,无论是国家,还是于个人而言。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在社会发展繁荣时期上层社会都以对诗为荣,当然这种风气也蔓延到了广大的民间,这可以看出我们就早已经是一个以诗教为荣的国度。因此,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往往成为一个人自身素养高低的标志。《诗经•国风•卫风•硕人》里写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写一个人的外在美。但是一个人仅有外在美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优雅、明理的内在美。这种内在美就如黑夜里的宝石能发出夺目的光彩,让人感到魅力无穷。比如,上面我们谈到的获得医学奖的屠呦呦,从她谈与记者交谈的这一段话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出她不仅仅只是对医学感兴趣,在文学方面,她的修养也丝毫不亚于一个专业从事中文专业的人。所以,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要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尤其是文学素养。相比科学家,对我们教师而言,当然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更为重要。拥有良好的文学素养会使我们言行举止彬彬有礼,少却粗俗无礼,给学生做人修养直接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因为,我们的学生正处在可塑性很强的时期,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心理打上鲜明的烙印。
三、厚积薄发
欲速则不达。读书做学问更是如此。欲至千里之外,必从跬步开始;欲树千尺之木,必从铢寸积累。平时我们总是有人说读书写作没时间,其实不是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如何珍惜时间的问题。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常常在行军打仗中忙里偷闲,他在文章中曾经写到:“昼则习于武事,夜则研读经卷。”作为乱世枭雄,尚且如此惜时用功,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只要“挤”,总是会有的。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文章有成于“三上”之说:‘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年轻时边教书边创作,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加强校本研修,加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当前和今后教师资格五年一考核一注册的必要条件,所以,形势也逼迫我们不得不加强读书研修,制定个人的成长目标。在这个问题上,谁先着手,谁就先受益;谁态度消极,谁将来工作就会被动。作为教育研修,文学写作素养是必须具备的。在我个人看来,只要大家每天坚持读一些文章,每天写一点东西,日积月累,文字功底就会渐渐上去。现在的阅读条件非常方便,手机微信媒体君临天下,当然这里面的信息量可谓如江河湖海,泥沙俱下,对于阅读,我还是提倡大家做精品阅读、多读书报,毕竟书报发表的门槛较高,审查较严,相对来说,质量也就高了。要做真学问,必定还是要从书报入手,从精品入手,从个人喜欢的方向入手,而不是盲目地阅读,如果盲目地阅读,其结果,不仅浪费了时间,还破坏了阅读的品味。”厚积薄发“慢慢的积累,慢慢的发表,时间一长,个人积累的精神财富就相当不错了。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经验之谈。
作者简介: 郭军平,陕西澄城人,1971年生,研究生学历,澄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渭南市优秀教师,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诗意语文——走笔黄土地》《诗意语文——游牧心灵》首部获渭南市第二届杜鹏程文学奖,入围首届浩然文学奖。被陕西师范大学《学子读写》聘为特约主编,担任《古徵文学》主编,连续八年担任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担任十多年班主任工作,参与学校多项课题研究。《秦之声——黄土地的根》《雨中游尧头老街》分别获中宣部《党建》杂志“美丽中国,文化乡村”征文一等奖、二等奖;《游司马祠》被编为2012年陕西省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另有十多篇文章被编为中(高)考模拟试题;被《语文周报》作为“中考热点作家”进行了专题报道和采访;在《新华副刊》《光明文荟》《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意林》《青年文摘》等一百多家媒体发表200多篇文章、50多万文字。所负责学社2015年11月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团”,个人也被评为“优秀主编”,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孙女叶小沫,著名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中语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编审顾之川,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红柯,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中语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张鹏举等曾为《诗意语文》《古徵文学》题词,鼓励大力弘扬语文学科、振兴校园文学,振兴母语教学。
上一篇:勿让“必读”绑架阅读的初衷
下一篇: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大讲堂”再续杏坛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