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 中学生文学 > 文学新蕾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房煜:用情思搭建曼妙的藤蔓,以文字点缀出花枝朵朵 2016-02-19 13:57:17  发布者:丁毅  来源:中国教育文学网

 

小作家房煜特辑

 

﹥﹥个人简介

房煜 ,男,1997年生。就读于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1)班(理化重点班),该校梅苑文学社副社长,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高中阶段在《新作文》《花丛》《语文报》《江苏教育周刊》《梅苑文学》等报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20157月获叶圣陶杯全国作文比赛决赛一等奖。

 

﹥﹥写作感言

高中三年的学习,我既喜欢理科的逻辑推理,也喜欢文科的包罗万象,更坚信理性的智慧能为感性的情思搭建一个曼妙的藤蔓,用文字点缀出花枝朵朵。“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一叶舟,一只桨,一纶丝,一只钩,一壶酒,一个渔翁出没在万顷波涛之中,何等潇洒自在,何等独立自由!我愿荡舟湖中,与你!

 

﹥﹥佳作选登 

除夕夜有感

                                    

每年的除夕,总是相似的,在全中国的任意一个角落,从下午开始,大街上便会空空荡荡的,好像这个世界上原本就这样清净。我并不能揣度每家每户的生活,但是却可以从每一间明亮的屋中看到一点光,每一点光就是一份团圆的希望。

就在这样一刻,整个一年的忙碌而紧张的情绪都可以舒缓下来,变成一丝一缕的温情。每一个在路上迷失得过久的人,都似乎意识到,该回去看一看了。

在年前,漂泊他乡的游子风尘仆仆回归故乡。仅在北京,就有九百万人离开京城。这种壮阔,纽约没有,伦敦没有,巴黎也没有,只有北京有。只有北京,还能从一座座的高楼大厦中透出人的情味来。北京日报的记者在除夕之夜拍摄下了北京原本热闹非凡的街口,只有落寞的孤灯陪伴着寥落的人影。

是家牵动着远行的游子,像风筝一样飘向远方又归于宁静的港湾;是叶子惦记参天大树的根脉,伸展出去也会叶落归根。外面有外面的风景,能使远行的人仰慕,引发他们去追逐梦想,但家却更是屏蔽所有压力的神圣殿堂。

古代的中国人以虔诚祈求安宁的新年,祈求团圆,祈求人丁的兴旺。随着时代的开放,虽然家的凝聚力有所减弱,但对家庭幸福安康的企盼意味却丝毫没有减少。从鲁迅所写的关于长妈妈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古代的礼数严格,除夕夜有许许多多令人费解的规矩,总是过那样的新年,小孩子并无什么欢乐可言,古时的新年甚至束缚了人的思想,很多人在这种封闭的思想下,一辈子都走不出去。而现在的人,却不被那些陈腐的规矩所困扰,人们过年按照各自的法子过,并且从物质化的新年过渡到了精神化的新年,尽管春晚的质量依旧饱受争议,但这并没有影响大家的欢乐情绪,那一天的团圆,那一天的和满,与岁月等长。

昨天,又值除夕夜,我照常到爷爷家去吃年夜饭,骑车行在路上,一年复一年,都是如此,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似的,路过一处平房,看见一老奶奶招呼小孙子进去吃饭。这平房是很破陋的,但门上新帖了一副对联,便有些喜庆,温馨的东西 

小时候过年总是无拘无束的,但人越长大,过年的乐趣却越来越淡了。儿时过年,尽管没有高科技的东西,但是我却玩得很开心。我有一个固定的规矩,大年初一直至大年初五,每天都有固定的去处,与每一处亲戚朋友们团聚。一年又一年感受一代人的快乐生活,顺便拿回一个个满满的大红包回来。在这时总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存在联系着许多人,这张社会的大网络组成了偌大的中国,像是一家人一样。而现在,微博虽然普及,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反而少了,过年的时候,简单打个照面,便开始各自钻进各自的屏幕,过起各自的生活,过年的工具性比它的寓意更为明显,这些令人失望的消息,也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我本可以肆无忌惮在虚拟中享受过年的自由,但是理智告诉我,我们这一代青年也必须要肩负起一个使命,我们需要传承一种文化,一种民族赖以生存的本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始终如一的凝聚力,不会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冲散。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黎明静悄悄,渭水北岸的小城,天空飘过唐朝的雨。淅淅沥沥,如同洒净一般。寒意未退,雨顺着青瓦悄悄滑落在檐下,客舍里离别的诗人冷暖自知。

西去即向阳关,那是出塞前的最后一道关卡了,元常此去,何时归来?王维双手举起一杯不甚甘醇的乡酿,期盼好友能喝下这杯酒,此去关山万里,春风不度,故人重见之日漫漫而无期。

雨很快浸透了这杯酒,汇入青青柳色,流成一曲骊歌,出塞的游子,唱着如此深情的咏叹调,走向历史的深处。多少年后,人们翻出王维的这首诗,努力去感受着那场雨中的离别,可惜千年以降,元常早已带走了那片诗情,除了他,没有人能左肩担着风雨,右肩担着王维的祝福远行,外人只能嗅着那悠悠未绝的酒香,在畅想里遥会清新。

孔子录诗三百,没有采撷骊歌,骊歌不会因此绝唱。俯深唐宋,王维也不是唯一写骊歌之人。能与之媲美的,有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然而王勃跨得太远,倒把友人给忘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托付友人给他人,给天下人,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又把祝福玄化了。有的离别,凄凉惨淡,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有的离别又充满哲理,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然而这一切离别,算起来又都比不上王维这杯酒来得刻骨铭心,仅仅是深情对望,也胜上千万的哀思和劝勉。

重会渭水之滨,青青柳色映衬的客舍不再,前路数不尽的关卡不再,阳关早已没进黄沙,又哪里会有与我惜别的友人?有的只是绵绵的朝雨,从唐朝一直下到今天,自从元常与王维在这里话别之后,这里就已定格在那个春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倒退千年,我想我一定是驿站外的一株柳,墙角的一束动人的枳花,亦或者,是一捧流水,注视着那一次送别,那一次游子晨起早行,那一次诗人煮酒,循着寂寞的客舍在祝福中深深叹息。

骊歌回响在耳畔,蓦然回首,我们离那个浪漫的诗人的年代已经隔了一千多年。雨还在继续,离别也还在继续,我们将话别的场所更多地易成了车站,亦或是机场,没有了那杯乡酿,骊歌就如同阳关三叠,衍化了古琴上的弦音,弹指一挥,穿越千年,飘过万里,依旧回荡在离人的心间。

  

品读孔子

 

思想开放,百家争鸣,春秋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禁锢的年代。抱负深远的前瞻者把自己的阅历凝练成属于自己的思想,老子,孔子、墨子、庄子次第诞生。

孔子是我最钦佩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的儒家思想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一个睿智之人,穷极一生化大成之学,尽管屡经困厄,仍对这个世界予以思想的恩惠,这本身就值得品读。

品读孔子,可以感悟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论语》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凝聚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使我倍加珍惜时间,“吾日三省吾身”让我知道反思的重要,“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将我带入学习的乐园。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习惯,是我们许多人所恪守的行为规范。

品读孔子,可以感悟大师的伟岸。为什么儒学绵延华夏二千余年,恐怕这不仅仅是封建帝王御民之术,也源于其伴随人的心灵和悟性成长的精神力量。孔子的言论,带动了中华民族两千五百多年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敦厚谦和的性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当年赵普凭借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孔子道通古今的魅力。孔子的思想是能够带动人走向成功的思想,比之于其它思想,它更加亲近于苍生,也因此显得伟岸。

品读孔子,可以感悟儒家思想的内涵。纵览《论语》,它不是长篇大论的深奥的道理,而是贴近于底层人民的故事和思想。阅读这些文章,仿佛在与先贤促膝交谈。这些言论不仅直白生动,还很开放自由,其中最多的当属孔子提倡的“仁”、“恕”的思想,此外他亦还提倡君子以自强不息,劝勉大家要好学求真,难怪有一位外国专家都说:“去2500年前学习孔子自强的精神,是21世纪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品读孔子,可以感悟慧者言论的深远影响。外国人所了解的中国,很多都是“儒家中国”。儒学作为中国人行为的参照,道德的典范,为巩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有很大的作用。历史的飘带滚滚,儒学也走过坎坷和风雨,它不因社会的变迁和思想的进步而掉队,而是紧随时代潮流。当前我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许多都浸润在儒家的风气中,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穿越历史的和谐力量,帮助我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

作为95后,我们需要认真品读孔子,流传千年的儒家思想,激励我们刻苦学习,担负起国家的使命,引导我们塑造健康的人格,是我们前进路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上一篇:劳静琳:把灵魂深潜在文字里
下一篇:陈奎州:做崇尚爱与美的微尘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