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视野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现代旧体文学的"原始森林"亟待开发 2016-07-11 09:29:47  发布者:丁毅  来源:光明日报

        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30多年时间里,有多少人进行旧体文学创作?他们留下了多少旧体诗、词、文?出版过多少旧体诗集、词集、文集?

  7月3日,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民国旧体文学学术研讨会上,面对这些提问,在这个领域耕耘了20余年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曹辛华坦言,目前还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在他看来,这一时期的旧体文学文献犹如一片有待开发的“原始森林”,数量庞大,其全貌尚无人知晓。

  无论是来自古代文学领域,还是身处现代文学学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现代旧体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系统整理现代旧体文学文献是当下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

  发现“月亮的背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今天,当人们吟诵起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时,或许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样一个文学现象:在新文化运动后的几十年中,即使是鲁迅、毛泽东、陈毅这些文学家、革命家,仍然没有放弃旧体文学的创作。曹辛华说,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实都留下了不少旧体诗词作品,闻一多甚至有过“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的反思。当时,不仅在苏州、上海、南京等地成立了南社、声社、如社等诗词社团,而且有陕甘宁边区的“怀安诗社”、晋察冀边区的“燕赵诗社”,新四军也在江苏盐城成立了“湖海艺文社”。

  曹辛华认为,诗词社团的活跃既加强了文人之间的联系,也为切磋技艺、发扬传统提供了条件。而由于印刷业的发展,这些诗词社团大多能及时出版社集,有的还创办有专门的社刊。此外,在《民报》《觉民月刊》《中华新报》等很多报刊上,都开辟了诗词专栏,选登诗词作品,形成了一个旧体诗词写作、传播、消费的完整链条,在刺激诗词创作的同时,也加快了诗词传播速度。

  “不仅如此,当时旧体诗词研究还成为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有专人教授。”曹辛华拿出一本1933年出版的《词学季刊》创刊号,据其中的一篇文章记载,吴梅、汪东、陈洵、刘永济、龙榆生等词学家分别在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讲授词学。著名词人、学者唐圭璋就是吴梅当年的弟子,叶嘉莹则是顾随在辅仁大学任教时的高足,当年的教育成果可见一斑。

  然而,不论旧体文学社团还是旧体文学作家,在大多数文学史著作中,人们很难发现他们的身影。

  “在以往的文学史写作中,现代旧体文学一直处在一种‘三不管’的尴尬境地:既不属于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的研究范畴,又遭到现代文学的排斥。”曹辛华把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和“旧体文学”比作月亮的两面,本是相辅相生、同时并存的关系,但新文学成了月亮的“亮面”,旧体文学则成了月亮“背面”,“我们想认识现代文学史这轮‘全月’,就应该像科学家一样,既探索‘亮部’,又探索‘暗部’,岂可仅盯‘亮部’?”

  还原现代文学“生态”

  在现代文学史阶段,旧体文学创作的总量有多大?

  曹辛华这样回答:词体以宋代最为人所称道,《全宋词》收录的词大约两万首,而他正在编纂的《全民国词》,仅第一辑的体量就与之相当。虽然尚且无法准确估算,但待到此书全部编纂完成,数量至少是《全宋词》的数倍之多。如果将之拓展到旧体诗、词、曲、赋、剧、联、小说等各种文体,其规模可想而知。宋代国祚300多年,而现代文学史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

  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曹辛华深感现代文学史上的旧体文学作家、作品繁多,文献问题复杂,还原现代旧体文学的“生态”颇为困难。他建议,学界、出版界应共同努力,深入排查各类现代旧体文学相关文献,梳理现代旧体文学的总体情况,形成各种文献史料或资源库,为全面认识现代旧体文学提供文献基础。这也是还原中国现代文学“生态”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戏剧与文学:文学是阳光雨露
下一篇:《S.》阅读如游戏 盘点那些有趣又好玩的书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