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当代最好莎士比亚演员之一”的77岁英国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近日刷屏了不少中国人的朋友圈。他在好莱坞史诗电影《指环王》中饰演的白胡子巫师“甘道夫”形象深入人心。
专程来上海参加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莎翁影史”单元的伊恩·麦克莱恩,在上海最负盛名的相亲角——人民公园里,用一张小纸条打出了煞有介事的征婚广告,逗乐了大批中国粉丝。纸条上写着,“77岁、剑桥毕业、伦敦有房、依然活跃。”
这位77岁的英国老头儿,在中国之行的全程都爆发出莎士比亚戏剧式的幽默感:拿着扇子在北京颐和园跳广场舞,登上长城手举莎翁语录体广告“忠于自己的内心,这高于一切”。
其实,伊恩·麦克莱恩此次中国行真正的目的,是宣传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和英国电影协会策划的“莎翁影史”单元展映。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连日来,8部横亘电影史的莎剧改编经典影片在上海电影节上接力热映。其中也包括了1995年伊恩亲自参与编剧并主演的《理查三世》。
用电影向莎士比亚致敬,这直接催生了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盛典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一个片段。77岁的伊恩·麦克莱恩和80岁的焦晃相继走上舞台,分别用英语和中文表演《皆大欢喜》和《哈姆莱特》中的经典片段:“全世界是一个舞台”“生存还是毁灭”。
不过,对于正在经历空前黄金时代的中国电影来说,聚焦莎士比亚与电影的关系,似乎还能带来一些更重要的启示。
当下中国影视圈正疯狂追逐所谓“IP”。在影视圈全民追逐之下,作为“IP”重要源头的热门网络文学作品,身价已从数十万向百万、千万暴涨。无数影视投资人手握重金,困惑于不知如何选择好的IP。而对于走进影院的观众而言,银幕上的令人难忘的影片却未发生同等量级的“飞跃”。
从1899年第一部由莎翁作品改编的电影《约翰王》开始到2015年的影片《麦克白》,百年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电影作品不胜枚举,莎翁戏剧无疑是全世界电影人心目中最经久不衰的“超级IP”。
莎士比亚戏剧为何能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跨越400年而不朽的“IP”?莎翁能否告诉中国电影业用“好IP”制造出“好电影”的幕后故事?
在一些电影界人士看来,从好IP到好电影的关键之一,是保留故事的精髓,又能有所发展创造。英国演员劳伦斯·奥利弗曾原汁原味地把《亨利五世》《哈姆雷特》和《理查三世》三部戏剧改编成电影,但看上去却单调无趣。电影大师黑泽明将《麦克白》嫁接日本文化改编成影片《蜘蛛巢城》,才留下电影史上的瑰丽杰作。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的建议,直接催生了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仪式上中英戏剧人诵读莎翁的这个环节。石川认为,莎士比亚戏剧写尽幽微的情感欲望,追问宏大的人类命运。日益浮躁的中国电影产业,需要向莎士比亚戏剧和电影借鉴这种“追求传世与不朽”的品格。
在伊恩·麦克莱恩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和莎士比亚联系在一起的:从1969年爱丁堡艺术节的《亨利五世》和《爱德华二世》中具有突破性的表演,到崔佛·纳恩1976年颇受好评的电影《麦克白》中与朱迪·丹奇的精彩合作,以及2012年伦敦残奥会开幕式时他所演绎的《暴风雨》中的普洛斯彼罗,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至今他仍记得8岁时第一次看到莎士比亚戏剧的场景。那是在威根小镇上看到的《第十二夜》——一部浪漫爱情喜剧。“如果我信仰上帝的话,莎士比亚就是我的上帝。”伊恩·麦克莱恩认为,莎翁IP超越时代的价值,在于永远忠实、细致入微地描述人类的共同精神与复杂情感,并在其中注入瑰丽的想象力。“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会生气嫉妒残忍,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这些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人性。人性将所有国家种族联系在一起。”
“走心”。当莎士比亚遇见中国电影,碰撞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答案。正如一辈子用生命演绎莎士比亚的伊恩·麦克莱恩所说,“莎翁很多的台词,即便在当今这个时代,听起来还是很适合。超越了几个世纪之后,数百年前莎士比亚笔下流淌出的台词,依然可以温暖人们的心灵。”这也是中国电影在追逐热门IP的狂潮中应该思考的。
上一篇:古钱上的“蝠”文化
下一篇: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400年后再“惊梦”滕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