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视野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沙哈姆:巴赫是挣扎和享受 《梁祝》实在太迷人 2016-07-05 09:22:32  发布者:丁毅  来源:文汇报 周敏娴

昨晚,久别上海的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吉尔·沙哈姆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献演巴赫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全集。这套通常分两场演完的作品,少见地被集中在一场音乐会中演绎。

在演出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沙哈姆表示这对于自己与观众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不过他很享受这个一气呵成的过程:“我所理解的这套组曲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也想把这种感受同上海的观众分享。”

与著名以色列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师出同门的沙哈姆,把帕尔曼视为“英雄”,而有趣的是,他真正步入公众的视野,也正是缘于为师兄帕尔曼救场。15岁那年,沙哈姆在德国石荷州音乐节初次亮相,就被知名唱片公司DG相中,收入麾下。两年后的一天,沙哈姆突然接到经纪人从伦敦打来的电话,请他代替因病无法登台的帕尔曼演出。年轻的沙哈姆在最短的时间内同时准备了布鲁赫和西贝柳斯两部高难度的协奏曲,最终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满堂喝彩。当时的评论界甚至预言:“或许有朝一日,他真的将取代帕尔曼,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新的提琴王子。”

演奏巴赫“小无”全集:15年磨一剑

今年45岁的沙哈姆,说自己为了演奏巴赫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全集,准备了整整15年。“大概是因为对巴赫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感触,我尽管熟知这些旋律,却一直都没有做好公开表演巴赫的准备。”沙哈姆说,直到15年前,他突然惊觉要“活在当下”,“‘如果不去做,那什么时候才算准备好呢?’我这样告诉自己,然后就开始在公开场合演奏这些作品”。然而,即使演绎了15年之久,这套被小提琴家奉为圣经的作品,在沙哈姆看来还是一项挑战,“我仍旧在挣扎该如何更好地表现这套作品,但无疑,对我或是大部分音乐家来说,演奏巴赫是至高乐趣和享受”。

昨晚 《巴赫音画》 音乐会,不仅是沙哈姆的小提琴独奏,还加入了电影艺术家大卫·麦卡雷克导演的多媒体影像,给观众带来一种别样的艺术体验。

沙哈姆回忆起自己与麦卡雷克的相遇,是林肯中心展出他的作品 《慢舞》。麦卡雷克在演出中对时间和光线的把控,震撼了沙哈姆,同时也让他感受到了音乐的韵律感。由此相识的两人成了好友,两人从巴赫作品本身讨论到巴赫作品的受众,以及不同时代观众迥异的观赏感受,麦卡雷克说自己从沙哈姆演奏的巴赫组曲全集中获得了很多灵感。两人对于用影像展示巴赫的作品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我读过一部关于巴洛克组曲的书,其中有个观点对我影响至深:组曲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阶层。”沙哈姆解释说,比如,开头华丽的序曲是国王与王后的宫廷舞,紧接着是相对轻松一点的库朗特舞曲,再然后出现的萨拉班德舞曲就更加放松了,最后当终曲响起就是众人起舞的画面……“从这一系列舞曲风格的变换,你就可以想象出人们的面部表情。”沙哈姆说,在音乐会上,他也想通过类似的视觉感受带给观众更直接的情感体验,观众从乐曲中听不到的东西,或许可以从画面中感受到。

沙哈姆的中国“琴”缘

其实说起来,沙哈姆也算半个“中国女婿”,他的岳母是中国人,沙哈姆的父亲也曾于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这种种缘分,让沙哈姆对东方文化怀有天然的热忱和好奇。

早在18年前,沙哈姆就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过门德尔松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等作品,而那场演出也是上海大剧院落成后首场小提琴音乐会,意义非凡。此番前来,沙哈姆还将与艾伦·吉尔伯特执棒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重现他首度访沪时的部分曲目,借此与上海乐迷再续“琴”缘。

说起沙哈姆的中国“琴”缘,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 《梁祝》。1992年,沙哈姆在香港听朋友用黑胶唱片播放了《梁祝》,当时朋友满脸陶醉的表情让沙哈姆很感动,“如果一首曲子可以如此动人,那我一定要学一学”。之后他遇到了 《梁祝》 的作曲者何占豪和陈钢,并开始了漫长的研究。沙哈姆说,《梁祝》 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之前,他完全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如此迷人。经过对作品相关资料的全面了解,包括作品中的戏曲元素,传统中国乐器,和独特的中式演奏技法等,沙哈姆正式公演了 《梁祝》。他以自己标志性的甜美音色,演绎了高度忠于原作风格又融入个性的沙哈姆版 《梁祝》,堪称《梁祝》 的最佳版本之一。

与中国的缘分还不止于此,据沙哈姆说,中国著名作曲家盛宗亮曾以他为灵感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 《飞歌》,并于2013年10月在底特律首演,收获无数好评。

 

上一篇:诗是也斯散文中看不见的灵魂
下一篇:古钱上的“蝠”文化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