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视野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青年作家:生活的未知与文学的可能 2016-05-04 09:13:31  发布者:丁毅  来源:中国作家网

 

在中国作家协会,很多青年编辑、记者同时也是优秀的作家、诗人。为了鼓励和扶持这些青年人才的创作,中国作家出版集团近期举办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邀请专家为他们的作品把脉。

  4月13日,“青春的失意与诗意——聂权、彭敏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聂权、彭敏都是《诗刊》的编辑,他们在编辑工作之余积极创作,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徐忠志谈到,一个编辑有了丰富的创作实践,会让他在编辑稿件时眼光更锐利,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更好地把好编发质量关。这两位年轻诗人的作品都体现了青春成长的痕迹,也表达了他们对周遭事物的深刻感受。无论是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还是对内心细腻情感的把握,他们都做得很努力也比较恰切。厚积才能薄发,两位青年诗人需要更多汲取中外经典诗歌的营养,把自己的写作提升到新的台阶。

  李少君谈到,聂权的诗歌细腻、温暖,如他诗中所写的那“一小块阳光”。在这些诗作的背后,体现的是诗人对儒家仁爱、仁义思想的体认。他的创作有着阶段性的变化,由早期的温暖色调转到近期的冷峻叙述,创作视野也更加开阔,由关注自我转向更多地关注他人和历史,作品越来越有现实感和历史感。

  在评论家刘琼看来,聂权的诗歌总是聚焦那些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有杜甫式的沉郁之气,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他的作品有镜头感和画面感,意象的捕捉和词语的使用都非常到位。

  评论家霍俊明谈到,在聂权早期的一些作品中,诗人“说”得太多,而近期的诗作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更加注重“自我评判”和“自然呈现”的平衡,因节制而产生的力量更强大。诗人谷禾谈到,聂权在诗歌创作上有自觉意识,他既注重呈现现实生活本身所具有的诗意,又注意挖掘那些被遮蔽的诗意,试图写出日常生活和内心真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但有些作品处理得略为简单,没有真正实现对日常生活的诗意提升。彭敏的这些作品大都是在读书时候写的,其中有一首叫《安魂曲》,这么年轻就敢于去处理这么大的题材,这需要勇气。他写作的起点很高,没有青春写作的稚嫩感。

  诗人王单单认为,聂权的作品非常强调诗歌的“身体性”,传递出诗人的呼吸、体温、血性。诗歌的语言要有指鹿为马、声东击西的功能,但聂权的一些作品,语言的张力和弹性不够。在诗人小布头看来,聂权诗歌的创作特点可以概括为“体现真良知”、“以小取胜”、“冷叙事”,他把小人物和小事物写出了大格局。但他应该进一步拓宽写作视野,探索更多的诗歌写作方式。

  与聂权的朴实诗风不同,彭敏的诗歌则极为讲究修辞的繁复。诗人刘年说,诗歌风格与诗人的性情有关。聂权沉稳,有一股内在的定力,所以对所写的作品有极强的控制力;彭敏思维活跃,同时又有较好的学识,所以写出的作品辞藻华丽、汪洋恣肆。其实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借鉴。聂权学习彭敏的语言表现力,让诗歌更加灵动、有野性;彭敏则可以借鉴聂权对于诗歌专注、虔诚的态度。

  评论家王国平谈到,彭敏的诗歌呈现了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困境,其中有一种虐心式的痛感。李少君认为,彭敏的作品直接处理了自己的人生经验,他将情感内化、沉淀、锤炼,并用富有格言特点的语言呈现出来,很多句子非常精彩。

  谷禾说,长期以来,我们把语言当作表达思想的工具,实际上语言本身是具有诗意的。彭敏的诗歌就特别专注于语言本身的诗意,但他要注意对语言的控制,不要陷入语言的迷魂阵中。

  诗人严彬谈到,彭敏喜欢用特别长的句子,迷恋繁复的意象。实际上,他可以试着对作品“做减法”,以更为简洁的语言来呈现诗意。

  4月14日,“生活的未知与文学的可能”研讨会在京举行,以李宏伟、马小淘、周李立的小说创作为对象,与会者围绕“青年作家”与“80后”代际命名的差异、青年作家的都市文学经验、当下文学中的“失败者”形象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而激烈的讨论。

  郭艳从都市文学建构的角度肯定了三位作家的探索,认为他们都是被物质社会“豢养”出的一代人,具备了真正的城市经验,都是写出了现代城市生存内部精神景观的作家。长久以来,很多作家以乡土经验书写城市,导致作品重外部环境而轻内在精神,这些年轻作家的出现将改变中国现当代小说缺乏都市经验的状况。

  在赵依看来,“青年作家”一词有别于“80后作家”,不再暗示市场化、青春化、叛逆化等持续发酵的文坛现象和创作范式,具有更加明晰的美学身份。青年小说家们集体以深邃的视域察验生活本身,并在其未知的向度上尽力诠释多种可能。从家庭内部、父母关系、都市日常到爱情之虚无、城乡之错落、异乡人之挣扎,青年作家们面对时代浪潮,集中书写了那些专属于他们的压迫性叙事元素,这是生活机制赋予的共同主题,他们思考生活也渴望生活的未知。

  对李宏伟的创作,与会者充分肯定他的哲学性思考和艺术性探索,认为其作品的文本形式感非常强,不是故弄玄虚的形式主义,而是对历史、时代、以及我们所亲身经历的生活的思考和回应。“先锋永远不会终止,宏伟的写作证明了这一点。”在杨庆祥看来,李宏伟属于“知识分子写作”,这是当下大家羞于谈及的。“羞于谈人文关怀,羞于谈对这个世界的整体判断,文学恰恰就是要对这个世界做整体性地判断。虽然他的作品存在很多细部问题,但在这个意义上我非常肯定他的写作,小说中要有‘观念’。但是,我期待他能加强日常性,将生活角落里、皱褶里的东西和对世界的宏观判断融合起来。”

  马小淘近期的创作中,《章某某》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认为这篇小说既保持了她在语言上一贯的汪洋恣肆、酣畅淋漓,观察生活的通透尖锐、机敏睿智,同时又多了以往作品中少见的温情和悲悯,显示出作家内在的成长。

  研讨会上,马小淘的《章某某》和周李立近年来的一系列小说,也引发了关于文学作品中“失败者”形象的讨论。在《八道门》《爱情的头发》《力学原则》等小说中,周李立以探针一样的纤细、精准,捕捉时代的微澜,书写当下人的无力、虚无甚至无聊。

  相对于以往作品中政治或者经济意义上的失败者,刘大先认为马小淘和周李立笔下的“失败者”,更多的是精神和情感层面的,是“爱冷淡”,他们把经济规则带到了情感生活中,精打细算、斤斤计较,和浪漫主义的情感模式完全不同。

  “仅仅谈失败者是不够的。”丛治辰认为,描写“失败者”是包括国外作家都非常热衷的题材,我们应该研究当前大陆作家笔下的失败者与台湾、香港等地作家,甚至国外的作家有什么不同。“在台湾作家笔下,失败者往往是没有行动能力的,在我们笔下,他们还在抗争,这恰恰是我们社会的希望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计文君更愿意将他们称之为“未成功者”而不是失败者。她认为,对年轻作家而言,需要“更新”写作资源,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我们所描写的社会是否还在?我们描写的是否是假想的世界?傅逸尘也提出了同样的疑问:当同辈作家已经把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书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作为年轻的研究者,我们能谈论什么?当我们后辈通过文学来认识这个时代的时候,我们提供了哪些文学形象?在时代情绪的表达上,我们这一代的文学有没有另外的可能性和价值判断?

  徐忠志在总结发言中说,三位作家近年来成长很快,有潜力、有个性。他们的工作和创作相得益彰,在工作中密切关注文学现场,能够让他们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创作;对创作甘苦的体会,会让他们更准确地把握作品,更深切地与作者交流,赢得作者的信任。

上一篇:《芈月传》: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奇妙组合
下一篇:五四青年节重读鲁迅:只研朱墨作春山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