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普通公众与文学之间的距离是更远了还是更近了?
事实上,我们每天通过接触报纸、互联网、电视或其他媒体,甚至在对孩子的学习辅导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方式参与“文学生活”。而关注普通公众的“文学生活”,不仅能够更有效地为学界提供研究方向,也能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上期,我们邀请各领域代表性人物讲述自己的阅读故事与感悟,倡导一种有诗意的“阅读生活”。本期,我们走近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了解各领域的阅读及文学生活现状,倡导更为健康的阅读文化,并鼓励更多人通过拥抱阅读,过有情怀的“文学生活”。
——编 者
如何评价当下的阅读与文化生活?不妨用纵向的时间轴对比来看。
这样的图景我们一定无法忘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阅读的物质条件很差,读书的风气却很浓,没有钱买书,学校就把《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撕下来每天贴几张到布告栏上,同学们类似看连续剧般,每天簇拥在布告栏前读小说, 一两个月才把《青春之歌》读完。当时青年人对于文学阅读的热情,以及文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当下的年轻人已很难想象。而这恰恰代表了一代人的阅读状态、文学生活以及审美追求。
今天,网上创作与网上阅读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网络文学也成为当代“文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变得越来越烦躁、没有耐性,只读微博与标题了,哪还有心思读文学?文学在走向没落。可认真调查又会发现明显的反证,每年长篇小说出版三四千部,各式各样的散文与诗歌作品发布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创作的门槛降低了,队伍却明显壮大了。而且,许多影视作品、综艺节目也都搞得很“文学”,文学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比以往更广泛与深入。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读者不再是被动的受众,他们有更多机会也更主动地参与到创作活动当中,直接影响文学的生产与传播。
客观看待阅读与文学生活的变迁,才能倡导一种更有生命力的阅读与文学生活方式。
阅读时长——
“十分喜欢”阅读的学生比例在逐年下降
当前,不同人群的文学阅读情况究竟如何?课题组有代表性地选取了大学生、作家、白领、媒体从业人员、农民工打工者、出租车司机、幼儿等群体,进行了文学阅读情况的基本调查。
调查发现,从阅读时长来看,作家每天的阅读时长最长,每天阅读文学书籍时间在1小时及以上的占85%,其中,两小时以上的占40%。其次是大学中文系学生,每天阅读两小时以上的占23.3%,阅读30分钟到两小时的占63.8%。
还有一些群体的阅读情况并不乐观。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你的业余生活主要做什么?”选择最多的是“睡觉”和“游戏”,分别占到30%和25%。之后是“逛街”“看电视”“读书”。选择“读书”的比例仅为8%。
媒体从业人员也是课题组重点关注的对象,因为该群体的工作性质与内容与文学和阅读的关系最为紧密。调查发现,上网和看影视作品已经远远超过读书,成为媒体从业者“平时喜欢做的事”。
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文学阅读现状也不容乐观。面对“文学阅读在您日常生活中的位置”的调查选项,只有22.1%的学生选择“大部分业余时间在阅读”,15.9%的人选择“偶尔阅读”。结合“每天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的调查来看,选择“两小时以上的”仅为23.3%,63.8%的人选择“30分钟到两小时”,还有12.9%的人选择“30分钟以下”。课题组分析,大学中文系学生在文学阅读上所花费的时间基本上不到两个小时,文学阅读在他们生活中所占比重并不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课题组针对某小学的调查。一年级学生在“您喜欢阅读吗”这个问题上仅有21%的学生选择了“十分喜欢”,选择“比较喜欢”的学生占42%。还有3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阅读,这个偏高的比例应该引起注意。还有2%的学生选择了“讨厌阅读”,这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态度,认为课外阅读是在浪费时间。同时,课题组调查还发现,随着学段的增长,选择“十分喜欢”阅读的学生比例在逐渐下降,讨厌阅读的学生比例却在上升。
阅读动因——
贴近日常生活的作品更受欢迎
在阅读动机上,不同群体都呈现出与自己专业或职业相关的现象。如作家群体,他们阅读主要立足于吸收精神营养(占42%),还有部分作家从纯粹审美角度来看待文学阅读(占32%)。大学中文系学生阅读的动机中热爱文学的比例为32.4%,专业学习的比例为43%。出租车司机阅读是为了丰富经验、提升素养。媒体从业人员则是为了了解文化、增长见识。
课题组对多位进城务工人员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调查发现,在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看来,文学作品的作用主要是提升思辨的能力和精神慰藉。一些务工人员表示:平时的生活方式比较单调,与人交往也不多,阅读能使生活变得充实,自我感觉也会相对愉快。同时,课题组还发现,相较于其他文学作品,以《蜗居》为代表的与务工人员日常生活状态更贴近的作品,更受到该群体的认可,调查显示,读过或听说过六六及其小说《蜗居》的打工者占群体总数的43.8%。
为此,课题组分析:农民工是一个数量非常庞大的群体,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与他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构成他们幸福感的一部分,并进而关联着城市的文化、形象乃至治安。而且,对于青年农民工来说,文化可塑性大,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素养可以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甚至未来的国民文化素质。因此,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非常值得社会关注,文学创作者也应该着力加强针对该群体的创作,以多种方式关注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课题组还开展了对大学中文系学生阅读动因的调查。从调查看,当前中文系大学生对文学的认同度仍较高。63.3%的人认为在当今社会谈论文学,“可以提高人的品位、层次”,有 17.7%认为“对社会进步有很大影响”,与之相一致,对于文学的本质,79.1%的人认为文学是“一种人文关怀,给人以心灵慰藉”,还有13.8%的人认为是“一种社会文化,帮助提高文化水平”,只有3.2%和1.5%的人的选择是“纯粹的审美”和“纯粹的消遣娱乐”。
为此,有专家分析指出:大学生文学阅读意义深远。首先,文学阅读是所有文学能力之本。文学鉴赏、文学写作、文学研究都需要建立在广泛的文学阅读基础上。其次,文学阅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文化素养,而由于大学中文系的专业特点,他们的素养、能力将会对整个社会的文学阅读和文学文化素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近年来在文学研究界,大家普遍反映部分文学研究者文学感悟能力降低,缺乏必要的文学鉴赏与判别能力,甚至出现历史和语言方面的低级错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研究者本身缺乏足够而必要的文学阅读。
阅读载体——
鼓励年轻读者坚持深阅读
考察阅读现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就是阅读载体的变化。而从阅读载体的变化,我们能够看到阅读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未来的趋势。
课题组调查发现,当前,有声阅读是部分特定群体的主要阅读方式。比如出租车司机最喜爱的是历史和官场小说,他们在工作期间,经常利用广播收听小说。
此外,互联网已经超越了传统介质,成为覆盖最为广泛的阅读载体。而与之相关的,碎片化阅读也渐成趋势。
课题组专门针对北京地铁一号线和高铁G184次列车的乘客做了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地铁族以学生、公司白领、机关干部、民营企业主等为主体;年龄跨度在18到45岁,大专以上学历占71%,白领占41%。地铁上的碎片时间内,大多数人会选择五件事——发呆、闲谈、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阅读。前三件只起到打发时间的作用,后两件才展现出他们文学生活的内容。在对G184次列车乘客调查的过程中,每节车厢约有30%的乘客在使用移动设备,多数在观看视频,内容多为美剧、日本动漫和商业电影,仅有很少量的人群在进行基于网络的阅读,更少数的人坚持传统的阅读方式。
对此,有专家分析,移动视频以其轻松、有趣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移动终端也成了商家逐鹿的主战场。从传统纸质阅读,到基于互联网的文字阅读,再到基于互联网的移动视频,阅读形式的变化折射了技术的进步,却也引发了我们的忧虑:一方面,必须大力提升移动视频内容的质量和品格,营造健康的网络视频文化;另一方面,也必须大力引导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回系统阅读和深入思考。这对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以及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阅读文化十分重要。
上一篇:曹文轩:古典的追求
下一篇:《芈月传》: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奇妙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