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视野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非虚构作家梁鸿两部评论集纸上返乡 2016-03-01 09:56:37  发布者:丁毅  来源:深圳商报

 

记者昨日从中信出版社获悉,继年初推出新作《神圣家族》后,新春伊始,作家梁鸿又接连出版了两部文学评论集《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和《“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这是以非虚构写作闻名的作家梁鸿首次用“文学评论”的方式“返乡”。

 

“河南人”背后的乡土中国命运

河南是中国最大的农业省份和中国最不发达的内陆省份之一,以化石式的凝固状态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古老模式,这为河南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极具文化价值的描写对象,也成为乡土中国面临现代性冲击时的缩影。

然而,河南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区,却在历史长河中渐渐失去了中心地位,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沦为了长期的“外省”和“他者”,并陷于一直试图接近中心却又不被接纳的错位与尴尬之中。

据中信出版集团学术出版社媒体负责人陆丝介绍,作家梁鸿的文学评论集《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从“外省”的独特的角度,对20世纪河南文学进行了解读,并对中原的文化特质进行了探索。抓住了20世纪河南文学发展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三种文化、文学现象: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彗星”现象,50年代—70年代河南文坛的几个亮点,以及世纪末的“中原突破”,并对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文学的底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对20世纪河南文学的发展做了全面梳理,并对师陀、刘震云、周大新、阎连科、李洱等河南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分别论述。书后附作者与阎连科关于河南文学的精彩对谈。

探寻充满“灵光”与“风景”的当代文学

据了解,梁鸿的另一部当代文学评论集名为《“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从家族小说、女性身份、乡土文学等不同切入点,对中国当代文学做了评述。

谈到这本新书的书名,陆丝告诉记者,何为“灵光”?本雅明在论及传统艺术的价值时,使用了一个非常感性的理论术语——“灵光”,“什么是灵光?时空的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在夏日正午,沿着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观者身上的一截树枝,直到‘此时此刻’成为显像的一部分——这就是在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灵光。”在哈代的英国乡村、福克纳的南方小镇、马尔克斯的马孔多村庄,在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阎连科的耙耧山脉、毕飞宇的王家庄、王安忆的上海胡同那里,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灵光”的存在,它由乡村的尘土、阳光与原野,由生命、神话与历史中折射出来,经过心灵,凝聚为精神的故乡,激发人类最为深沉的情感悸动。

2016年是梁鸿的收获之年,继《神圣家族》之后,又有两部新作接连问世,这三部新作的出版再度引发公众对梁鸿的关注。著名作家阎连科认为,梁鸿的文学评论作品显示了她作为一位人文学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她不仅仅是把这些作为学问来做,还将之作为理解社会、人生与自我生命存在的途径,将自己的生命热情与体验也融入了进去。

  (刘悠扬)

 

 

上一篇:古人元宵节后便“探春” 唐代女子还流行“斗花”
下一篇:走近艾柯 瞧瞧这怪老头儿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