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 陈苑 摄)
5月,毕业季来临,记者走进了北京花家地南街8号。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
校园内郁郁葱葱,老校长徐悲鸿亲手栽种下的白皮松从王府井校尉胡同5号迁址如今的新址,枝桠间光影交错,不改其挺拔身姿。
美术馆人来人往,以“发生·发声”为主题的2016年毕业季粉墨登场,学子们用从前辈手中接过的画笔展现艺术新生态,他们就此“发生”,从此“发声”。
这里,就是中央美术学院,一座穿越了近百年光阴的中国美术界最高学府,一个享誉国内外的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它用蘸满人文情怀的笔触关怀现实,用“尽精微、致广大”的教学理念孕育出一代代具有“文心”和“匠意”的人才,也在用心勾勒出一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美术学院的宏伟蓝图。就是这样一所充满艺术气息的高等院校,在今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崇高荣誉,不禁令人刮目相看。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 陈苑 摄)
关怀现实:将画笔深深扎入生活的土壤
“很荣幸为首都基层劳动工作者创作的《力·量》组画被太庙艺术馆收藏,朋友们没事儿可以去溜达溜达。”就读于壁画系研究生一年级的刘畅刚刚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瞬间就收到了数十个赞。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他和学校的17名老师、70多名同学报名参加了“‘中国梦·劳动美’基层劳动者风采展”主题写生活动,大家一起深入基层劳动现场,记录下默默耕耘在劳动一线岗位上的职工和劳动模范代表的光荣形象与精神风采。
“那天下着雨,地铁施工现场环境比我想象中还要艰苦”,工人于沉默中传递出的力量使刘畅很受触动,他沉思良久,最后选择用局部肖像的形式刻画工人的内在精神状态。“那些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我拿起画笔,记录下昏暗光线中依旧清晰可辩的坚韧和勤劳。”教师马佳伟感慨地说。
用艺术为劳动者塑像的活动,中央美术学院已连续举办两届。“艺术家要感怀时代,深入生活,要通过贴近人民群众,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介绍说,“学院有意识地引导师生的创作思想观念和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和火热的劳动生活相结合,就是希望能够树立起学生们朴素的艺术情怀。”范迪安强调,“艺术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也不应该是孤芳自赏的。应该在他们学习艺术的起步阶段,就建立起一种关切现实的情感。”
即将跨出校园,造型学院基础部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刘杰恋恋不舍,他最想对母校说的是:“三年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要脚踏实地地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轻与重。我希望自己今后的作品能像石头一样坚硬,一样沉重,一样锐利,一样朴素”。
将画笔深扎进生活的土壤,让笔墨跟时代主题相结合,反映社会的沧桑巨变,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近百年来一代代央美人传承下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围绕着国家的重大历史题材,师生们泼墨挥毫,留下了一件件心血结晶。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美院的师生们以“接力”为主题,深入到多个抗日战场,寻访当年的抗战老兵,为他们现场塑像;今年时逢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学院组织“再长征”的主题创作活动,各专业的师生们又拿起画笔,背上行囊,重走长征路。前不久刚从江西瑞金写生回来的范迪安深有感触地说,“重走长征路,让同学们了解革命历史,同时也了解各地的社会发展现状,真正深入生活,创作出有感觉、有生命、有温度的作品”。
“健儿重上长征路,万水千山画当年。从来后浪遂前浪,艰难险阻敢等闲。江山有待青年出,群英接力续史篇。画笔纵横动灵韵,手底风云出新天。”孙景波老师的一番感言,道出了每位师生的心声。到目前为止,师生们已经通过写生创作形成了数百件作品,还有许多团队将利用暑假走上长征之路。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用艺术关切现实,更要让创作融入生活,服务人民。面对如今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现象,美院的师生们带着忧心,去往一个个乡村。在贵州的黔西南山区村寨,“我们的师生团队和村民们一起发掘、保留当地的特色,通过美化人文环境,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央美术学院书记高洪举例谈到,“有的村民说,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同学们来了,我们才知道,原来村里的一块石头是那么的宝贵,连我们的树都是宝贝。”
对中央美术学院而言,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节日。学院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成为了今年北京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这是属于中央美院集体的光荣,全体师生员工都非常高兴,我们当了一次集体劳模”,范迪安自豪地说。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宋协伟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 陈苑 摄)
薪火传承:用“尽精微、致广大”孕育新型人才
“尽精微、致广大”,每年毕业临别时,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们都爱用句话赠别即将走出校门的学子。这六个字,出自《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在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95周年校庆时,被正式选定为校训。它浓缩了首任校长徐悲鸿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也体现了美院人多年来薪火相传的艺术情怀。
徐悲鸿、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古元、李桦、刘开渠、叶浅予、李可染、靳尚谊……大师云集的中央美术学院,用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出了一流的艺术人才。“很多人难以想象,从王府井老校区那个小小的院子里,曾经走出了那么多的艺术大家”,设计学院副院长宋协伟感慨地说。“从过去的小院子搬到了如今的新校区,虽然人多了,学科也多了,但大家‘在传承中创新’的理念从未改变。”在美院工作长达20多年的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张路江告诉记者,将创新与传承相结合,是美院人一直秉承的传统。
人才辈出,佳作涌现,得益于中央美术学院目前的学科布局,“造型学科、设计学科、建筑学科和艺术人文学科四大支柱学科相互支撑、相互补益,这样的学科设置在国际上是非常先进的。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发挥学科结构的优势,培养与社会创新相适应的人才。”范迪安介绍说。
将传统学科与创新精神相结合,是中央美院的一大办学特色。宋协伟透露,为了适应社会和艺术潮流的新发展,中央美院还将在今年开设一类新型学科,培养包括人体器官设计师、智能系统设计师等在内的新型人才。“中央美院正在进行学科改革,类似这样的学科建设连英国、美国的很多高校都不敢轻易尝试。我们要具有这种前瞻性,培养学生成为整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宋协伟说。
“既要有手艺,也要有胸怀”,中央美院拥有着一套独特的育才理念。在一线教师张路江眼中,学生应该传承“匠人”的精神;在党委书记高洪眼中,学生应该具有“艺术家”的品格;在院长范迪安眼中,学生应该成长为服务社会的“新型艺术人才”。
为了给学生搭建更宽广的展现自我的舞台,为了打开院门让艺术成果与市场需求接轨,范迪安执掌美院后的第二年,首次将“毕业展”升级为“毕业季”。“毕业季的举办,一方面建构了学院与社会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从而对自己的艺术发展规划做出更清晰的认识和判断。”范迪安说。
“就业创业工作是高端艺术人才培养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委书记高洪介绍,近年来,中央美院持续推进“艺术就业力”工程,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凝练提出了“央美创客”这一核心品牌。2015年6月,中央美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虚苑基地正式启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共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共计120余个,覆盖学生近500余人。作为“央美创客”的成功代表之一,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硕士毕业生宋晓薇设计研究的南极科考队员专门手表,于2014年随我国南极科考队赴南极完成了整个科考任务,并在201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的开幕式上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高度赞扬。
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张路江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 陈苑 摄)
走向百年:建设世界一流的美术学院
从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奖牌,到APEC晚宴用瓷;从董希文的巨幅油画《开国大典》,到唐勇力的中国画《新中国诞生》;从上海世博会国家馆的艺术设计,到去年阅兵仪式上歼10战机的战袍;从西藏、新疆两个自治区庆典的中央代表团礼品,到“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从“文明的回响”系列展览,到学院美术馆的双年展……范迪安向记者娓娓道来央美的优异成绩单。
中央美院对于范迪安来说,并不陌生。1985年从央美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又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直至2005年,调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九年后,两鬓飞雪的他,重回熟悉的母校,执掌这所中国最高美术学府。身兼院长、策展人、评论家的多重身份,凭借丰富的策展实践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范迪安为央美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让师生的创作才华充分涌流。”
2018年,中央美院将迎来百年华诞。“笔墨当随时代,学术也需当随时代。在走向百年辉煌的时间点上,中央美院将瞄准创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美术学院的总目标,夯实教学基础,优化教学内涵,让我们的学子成长为有文化情怀的能工巧匠。”范迪安这样描述他心中的百年央美。
“我们距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在范迪安看来,建设世界一流的美术学院,首先要继承优秀的学术品格和文化传统。“去年,我们通过举办‘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像油画’大型展览,以及徐悲鸿、董希文、罗工柳、王临乙、王合内等名家名师的个展和研讨会,对中央美院的办学传统、学术贡献与中国现代美术进程的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以期做好学术的接力和精神的传承。”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作品当成安身立命之本,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激励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攀登。”范迪安坦言,未来,中央美院将在新时代背景下,瞄准中国方向,借鉴国际优长,实现转型升级,加强优势学科建设,用视觉创造塑造“中国形象”,用视觉产品讲述“中国故事”,用视觉传达彰显“中国精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人民网记者 陈苑 摄)
2016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现场。(人民网记者 陈苑 摄)
2016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现场。(人民网记者 陈苑 摄)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刘畅与其创作的《力·量》组画合影。(照片由刘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