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童话《鲤鱼报恩》群文教学体会
我对民间故事之感情,始于母亲的“月光故事”。
那是夏日的夜晚,碧空似洗,月光如水。乘凉时分,我们兄弟几个为了抢占到一张小竹床,闹得不可开交。看着扭成一团的我们,母亲用她并不高的声音说:“今天不想听故事了?”
我们就像小鸡发现了美食似的,放弃了小竹床,呼啦一下围住了母亲,争先恐后地叫嚷着:“要听要听!”……
于是,母亲摇着蒲扇,望着天上的圆月,像是遥问又像自语,吟诵起来:月亮婆婆侬有几个囡,我有十个囡……接下来,便是我们青蛙般欢快的“和声”:“一个囡,欧伊(让好)起揩桌,揩了四个角……”
当然,我们清楚,这仅仅是母亲“月光故事会”的开场。在童谣的序幕声中,母亲开始了她的故事“专场”——从“赤裸偷白鲞”到“田螺姑娘”;从“牛郎织女”到“黄狗耕地”。我相信故事是有魔力的,好几个夜晚,母亲的故事讲得星星睡了,月亮困了,可我总拉着母亲的衣角,央求着“再讲一个”。多少回睡梦里,我真的长出翅膀,飞上月宫,和月亮婆婆那群顽皮的小女儿,在银河里捡贝壳,做游戏。
有一天,当我从记忆仓库里,小心翼翼地打开“母亲的故事”,抱着试试的心情,为今天这些听着摇滚乐、看着卡通书长大的孩子,讲起老得完全有资格进入博物馆的“田螺姑娘”“月亮婆婆”时,我发现,孩子的眼里满是激动、惊奇、向往、欣喜,他们唱啊,念啊,欢啊,乐啊,这让我真正感受到语言超越“工具”的存在,理解了“语言和人的同位一体”意义所在。
一、民间故事的在场意义
作为一种文化,民间故事的在场是具有多重意义的。
美德濡化。我在想学校教育之前,人们如何受教育?如何知道礼仪廉耻、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社会的秩序何以被改造成 “这样”而不是“那样”?今天,在那些完全没有机会和能力接受正统教育的草根阶层,如何为人处世,对人接物,传承香火,把日子过得和和美美,有滋有味?一定有一样东西,荡漾在我们的周围,浸泡着我们的肌体,熏染着我们的灵魂,改变着我们的行为,塑造着我们品行。她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确确实实存在,而且须臾没有离开我们,与我们朝夕相处,生死相依,千秋万代而不消失。这就是民间文化,活跃于老百姓口头的故事、歌谣、戏曲、歌舞、典礼、仪式等等。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作为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流淌在人民群众的血液里,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立身处世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规范着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民间故事,无疑是其中最具活力的文化样式之一。只要稍微留心,我们不难体会:许多社会规范、做人道理都潜藏在民间故事的宝库里。《盘古开天》,让我们懂得什么叫开拓创新;《大禹治水》,让我们知道什么叫执政为民;《狼来了》,让我们明白叫诚实可信;《牛郎织女》,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叫浪漫爱情,《愚公移山》,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精神立人。
释放童真。民间故事彰显着自由、欢乐精神。众所周知,民间是民间文化的结晶。任何一个民间故事,包涵着十分浓厚的文化意象,如诙谐文化、幽默文化、乡俗文化等。其中与儿童心理最相对应的是民间故事代表快乐情调、浪漫色彩。在民间故事里,一个普通民众即使生活在十分贫穷甚至悲惨的世界里,依然积极乐观,豁达开朗,不会放弃对生活美好的幻想。有个民间故事叫《范丹问佛》。讲从前有一个叫范丹的叫花子,穷得连一升米也没有。但他还是笑对生活,在去西天问佛的路上,通过帮助别人,让佛开恩,继而改变了贫穷,过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
语言传承。民间故事有助于儿童语言发展。民间故事,确切地说,它的传播媒介是口耳,传播方式是说听。我们知道,每个人最先习得的语言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口头语言不仅是语言学习的目标,更是通向书面语言学习的坚实基础、必经之路。听故事,讲故事,是孩子习得口头语言的重要途径。民间故事语言朴素明朗,简洁上口,且常常采用“一唱三叹”的话语习惯,最适合小学开展听话说话。另外,作为一种以声音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文化样态,民间故事多以方言讲述。方言保存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记忆,是每个个体最具“乡愁”的记忆。如果说使用普通话是为了语言的发展,那么,记住方言更是为了语言本身。
二、民间故事的在场内容
将民间故事作为课程内容引入语文课堂,往往有两种教法。第一种语言教法,利用故事教与之相关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篇、语逻修常。在这里,故事是凭借,不是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第二种是文学教法,除了语言教学的功能之外,注重故事对人的形象感染、精神熏陶、情感体验,从整体上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这种教法具有艺术气息,主张学生以品味、体验的态度来学习故事,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深受学生欢迎。我以为民间故事本身作为一种文学的样式,应该突出其文学属性,自然采用文学教学法。
然而,民间故事汗牛充栋,其数量之多,恐怕是每个生命个体穷其一生无法阅尽读毕的。因而,民间故事教什么?换句话说,教了什么后,能够让孩子有所受益?我以为,民间故事的文学教学主要应该包括:
故事类型。民间故事有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由不同人口中讲出的故事,它们的情节结构常常大同小异。甚至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们,所讲的故事也惊人地相似。这是因为,民间文学出自集体口头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身姿,既保持着它的基本形态,又发生局部变异,构成大同小异的若干不同文本,有人将这些文本并在一起,称其为同一“类型”。例如著名的“灰姑娘”型、“兄弟分家”型。民间故事的“类型化”特征,为每一个阅读者大体量、快节奏阅读民间故事的提供了“捷径”。如何感知类型、概括类型、运用类型也成了民间故事教学的内容之一。
民间故事类型繁多,有民间故事理论家提出了500个之多。在这么多的故事类型中,选择哪一种类型呢。我以为,面对小学生开展民间故事教学,要把握几个关键词——“有趣”“感动”“温暖”,还有就是故事的正面价值。
我执教过“鲤鱼报恩型”民间故事。定篇之初,我选择了 “感恩的动物负心的人”类型,比如《九色鹿》的故事,《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故事。从个人情感上说,我自己比较倾向于这一类型。原因是这类故事在人文价值上更生活化,更典型化,从写作技法上更具文学性。但后来还是放弃了,原因是这类类型极容易引起孩子“世上之人不如兽”的负面价值观。而“鲤鱼报恩型”故事也好,《求好运》故事也罢,故事都是以善“开场”,以美“收场”的。主题的正面、阳光、欢快更符合孩子成长的“基因”。
创作方法。民间故事的创作方法很具特点。反复性是民间故事重要的叙事特点。长期以来,这种叙事手法常常被作家借鉴运用到各自的文学创作中,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多有体现,如施耐庵《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 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三顾茅庐”,吴承恩《西游记》里的“三打白骨精”,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三次葬落花”。
在执教《叶限》故事时,无论是《张打鹌鹑李钓鱼》还是《追鱼的传说》,我所选取的三个故事都具有三次反复情节。在具体教学中,我抓住《张打鹌鹑李钓鱼》的前两次反复,进行删除补写,既加深了对“反复”这一叙事方法的理解,同时为语言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且还满足了学生自主创编故事、表达情感的文学化心理。可谓一举多得。
语言特色。民间故事的语言,是历代人民群众在语言的长河中精心淘洗出来的金子与珍珠,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高尔基说:“语言艺术的开始在民间创作。”民间故事的语言朴实无华,刚健清新,简洁凝炼,生动形象,大多使用具象名词和鲜活的动词,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美的艺术魅力。如《叶限》故事的开头:“从前,有个叫叶限的小姑娘,死了亲妈。他爹又给她娶了个后妈,她就跟着后妈过日子……”这些语言朴素直白,简洁明了,娓娓道来,深入人心,符合小学生的话语习惯,极易激发孩子听故事的热情。
我以为,语文教育不应偏守在现代文明的殿堂里,把三千宠爱结集于 “教材一本”,而应该问鼎民间,亲近民间,走进民间唱“民歌”,将民间故事(民间文化)作为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让母语教育因为“民间”而更接民情,更得民心,让民间故事成为我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母歌”。
神奇的鲤鱼报恩来
——“鲤鱼报恩”民间故事教学课
执教:何夏寿
整理:李立军(浙江省上虞市金近小学)
【教学目标】
1. 感受民间故事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热爱。
2. 了解 “鲤鱼报恩型”民间故事的基本结构。通过口头创编,掌握民间故事“反复性”的创作特点。
3. 唤醒学生的方言意识,增进学生对母语、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课前游戏】
初次见面,我先来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浙江绍兴的何老师。去过绍兴吗?没关系,我给大家带来一份绍兴特产。想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童谣)
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搭荞麦。
噼噼啪,噼噼啪,噼啪噼啪噼噼啪。
[师用绍兴方言念一遍。
师:知道这份绍兴特产是什么吗?
生:绍兴方言。
师:大家不要小看方言,其实方言是一个地方真正的特产。其他的东西,号称是特产,其实不一定。比方,我们绍兴有个地方自称红枣是特产,但你们这里有没有产红枣的?可是我们那里老百姓讲绍兴方言,你们这里也讲绍兴方言吗?所以,方言才是真正的当地特产。
这首童谣还可以传递友情,作为我们的课间操游戏呢?
[师生合作表演游戏
【教学过程】
一、借用已知故事,激发学习民间故事的情趣
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吧。有一类故事,不是作家写的,而是老百姓自己编的、口头讲的,这类故事叫民间故事。大家一定听过民间故事吧,我们一起来回忆几个。
师:(出示月饼盒图)这是一个藏在包装盒里的民间故事,请问故事名字叫——
生:“嫦娥奔月”。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影片,看看这个民间故事叫什么?
生:“后羿射日”。
师:下面这个故事,要用耳朵听了——
[师演唱歌曲: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丈夫造长城。
生:“孟姜女”。
二、学习《叶限》故事,感知“鲤鱼报恩型”故事内容
师:民间故事有趣好玩,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几个。先请大家拿出红色故事纸,这个民间故事是《叶限》。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故事。
1. 学生自由读故事
2. 交流故事内容
师:有些故事,虽然第一次读到,但就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你觉得这个故事面熟吗?
生:面熟。和《灰姑娘》相似。
师:能说说哪些地方相似呢?
生1:两个故事里都有都有后母,都有两个妹妹。
师:而且两个后母都很坏,两个妹妹都很娇。你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到故事人物身上,真会读故事。除了后妈和妹妹,还有更重要的人物相似吗?
生2:两个主人公——叶限和灰姑娘,最后都嫁给了国王,过上了幸福生活。
师:是啊,好人都有好报。除了人物,还有别的相似吗?
生3:都有一场集体聚会。
师:一次聚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你关注到了故事情节。还有吗?
生3:两个故事里都有一双鞋子。
师:这个细节太重要了。这可不是一双普通的鞋子,而是一双幸运之鞋。
3. 讲故事
(1)用普通话讲故事
师:才读了一遍就知道了这么多,不简单。但老百姓说,山歌是用来唱的,故事是用来讲的。只有会讲故事,才可以说真正记住了故事。谁愿意讲讲这个故事。
[请一位学生到讲台讲故事,讲到将鱼杀了吃了。
师:多残忍的后母啊中!他讲得怎样?
生众:好!
师:怎一个好字了得!你讲得自然通畅,绘声绘色,还配以手势、动作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你的故事起步价至少是一双金鞋子。
[再请另一位学生上台,讲故事的下半部分。
师:怎么样,我们来表扬表扬他。你的故事感情真挚,字正腔圆,模仿人物语言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金鞋子送出去了,我们就送你一包万能的鱼骨头吧。
(2)用方言讲故事梗概
师:对了,老百姓平常讲故事的时候,会用普通话还是用当地方言讲?
生众:方言!
师:没错,方言是我们最正宗的母语。在方言里,讲话最自然,感情最自然,最亲切。谁能自豪地用你们家乡鹿泉方言,给我和下面听课的老师讲一讲《叶限》故事。时间关系,只讲故事的大概内容。(出示故事梗概)你可以看着大屏幕的内容讲,同桌先练练。
[一生用方言来讲故事。
师:感谢你为我们带来了我们听不懂的鹿泉好声音。下次,你就带来这个鹿泉版的《叶限》故事,去参加中国好声音比赛,说不定能获大奖呢!到时,不要忘了打了电话告诉我一下。
4.简介《叶限》出处
师:我们知道《灰姑娘》是格林兄弟收集的,是德国的民间故事(课件),那么《叶限》故事是谁收集的,哪个国家的呢?
[出示: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封面。
师:你看,我们中国的灰姑娘比外国的早生了近1000年。
三、学习《张打鹌鹑李钓鱼》,续编“鲤鱼报恩”故事
师:读完了《叶限》,我们都会觉得,叶限是善良的,结局是幸福的,叶限过上幸福生活的关键靠谁?(板书:鲤鱼)是啊,叶限有了鲤鱼,就像马良有了神笔一样,什么也不怕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个和鲤鱼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张打鹌鹑李钓鱼。
1.读题、解题
师:这个故事的题目有点别扭吧!古时候,称呼人往往将姓和职业连在一起叫,比如姓何,工作是教书的,怎么称呼?
生众:(一起喊)何教书!
师:(问头排一生)你贵姓?
生:我姓陈。
师:我们应该怎样称呼?
生众:陈读书!
师:以此推断,姓张的,职业应该是——
生众:打鹌鹑的!
师:姓李的——
生众:钓鱼的!
师:对,现在还觉得题目别扭吗?
师:有个人叫张打鹌鹑,有个人叫李钓鱼。两人是结拜兄弟。有一天,张打鹌鹑到李钓鱼家做客。李钓鱼要杀一条刚打来的鲤鱼招待他。张打鹌鹑可怜那条鲤鱼,就从李大哥那里要来了它,并把它放到大河里。你道这条是什么鱼?这是条神鱼。神鱼为了报答张打鹌鹑,变成美丽的村姑,和张打鹌鹑成了亲。张打鹌鹑喜欢得了不得。她老婆就给他扎了四个和自己长得一样的纸人,插在地里,陪他干活。有一天,刮起了一阵大风,其中一个纸人被刮到了王员外家,被员外家的恶小子捡着了。这下,就有故事了——故事就在你的手里。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故事。
2.交流大意
师:这个故事比较长,我提供大家一个“长文短读”的方法:根据题目来揣摩故事大意。比如这个故事题目叫“打赌”,我们就可以问,谁和谁打赌,打了几次赌,每次打赌的结果怎样?
生:打了两次赌,第一次是石头斗鸡蛋,张打鹌鹑赢;第二次是赌赛马,还是张打鹌鹑赢。
师:张打鹌鹑两次打赌都赢了,胜利的关键靠谁?
生:他的鲤鱼老婆。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一次:“不怕,明早你去海边,叫巡海夜叉将我家的白鸡蛋,给我送上一颗。”第二次:“不怕,你去找巡海夜叉.叫他给你备匹大瘦马。”
3.口头续编
师:你认为两次打赌下来,恶小子会就此罢休吗?
生1:不会,肯定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
师:下面请你当一回民间百姓,把故事接着往下编。
生1:恶小子会和张打鹌鹑比钓鱼,如果他钓的鱼多,张打鹌鹑的老婆就是他的。
师:怎么比法呢?恶小子会公平地和张打鹌鹑比吗?
生1:他们钓鱼的地方不同,恶小子在鱼塘里钓,而让张打鹌鹑在只有小虾的小河里钓。
师:恶小子的恶还可以更厉害呢?
生1:他让张打鹌鹑在没有鱼的水缸里钓?
师:够霸道了。那么,张打鹌鹑又是怎么赢的呢?
生1:鲤鱼媳妇让张打鹌鹑去巡海夜叉那里,借来一根有魔力的钓鱼竿。这根钓鱼竿只要一沾水,想钓多大的鱼就是多大的鱼。
师:你的故事借用了原来的故事形式,但变换了内容,大家说,中不中?(借用了故事里的河南方言“中”。)
生:中。
师:这是三斗恶小子。还有别的斗法吗?
生2:比斗鸡。
师:你这是四斗恶小子。还有其他的斗法吗?
生3:比打架。
生4:比砍柴。
师:围绕打赌,故事中重复了几次?
生:两次。
师:刚才我们又编了三次、四次、五次……在一个故事里,某个情节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次出现,这种写法叫反复(板书:反复)。反复可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那么,反复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生:不一定!
师:是的,一般不超过三次,你读到过有三次反复的故事吗?
生:《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
4.对比原文
四、学习《追鱼》故事,拓展“鲤鱼报恩”故事
师:多好的鲤鱼,爱憎分明。在民间,鲤鱼是美丽、善良、吉祥、勇敢的象征。好多鲤鱼故事成为民间艺术重要的表现内容,有的民间戏曲还直接将鲤鱼故事搬上了舞台。
师:我们浙江有个剧种叫越剧,越剧中有一出名戏《追鱼》,看过没有?故事中的鲤鱼精为什么要嫁给张珍呢?
[出示课件:宋代有个书生叫张珍,父母在世时和丞相之女牡丹小姐幼年订婚。后来父母死了,家境败落,丞相一家要赖掉婚姻。为掩人耳目,丞相将张珍关在一个偏僻的水潭边叫他读书。张珍虽然自己孤苦伶仃,但十分怜惜水中鲤鱼,天天问候鲤鱼,喂养鲤鱼。有个鲤鱼精被感动了,变成了牡丹小姐,历尽千辛万苦,和张珍成了亲。
师:我们来听这一段越剧吧!(演唱)张郎你听我从实讲,我是千年修行在银涛碧浪……
五、回顾三个故事,概括“鲤鱼报恩”故事类型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鲤鱼故事。你发现了这三个故事除了都有鲤鱼外,还有共同之处吗?
生:鲤鱼都有魔力。
生:凡人都心地善良,都帮助过鲤鱼。
生:这些凡人都遇到了困难。
生:鲤鱼都去报恩了。
师:说得好,这类故事一般有这样三个情节:凡人善待鲤鱼,凡人遇难,鲤鱼相助,这类故事叫——(板书“鲤鱼报恩”)。这是全世界共同性的故事类型,这类故事有多少呢?我们问问百度(出示:搜索相关词条约5130)。多不多?你看到过哪些?
生:《渔童》
师:不管你读过没读过,以后碰到这类故事,我们就基本可以猜想,这类故事的基本情节,一般不外乎凡人善待鲤鱼,凡人遇到困难,鲤鱼出来相助。
六、小结学习内容,拓展报恩型民间故事类型
师:老师还要告诉大家,鲤鱼报恩故事是 “动物报恩”故事之一。“动物报恩”故事又有多少呢?再问百度(出示:相关词条2800000)。
师:大家读过这一类动物报恩故事吗?
生:《白蛇传》。
生:《田螺姑娘》。
…………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蛇报恩》《义虎报恩》《狗报恩》《乌鸦报恩》
师:(结语)民间故事是一本大书、好书、奇书,值得我们恭恭敬敬认认真真地去发现,去阅读,去讲述。你们说,中不中?
生:中!
师:下课。
[板书:
鲤鱼报恩型
凡人施恩 + 凡人遇难 + 鲤鱼相助
( 何夏寿: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上一篇:邓虹文学课堂:春日花树下听花语悟诗心
下一篇:龚天雁:当“文学”融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