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校园文学与文学课堂”。就这个话题,我想解读与诠释几个核心的命题,以期交流与研讨。
一、校园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去年在论坛上明确提出,“校园文学是文学的青春期”。我认为这一定位很精准。
既然是青春期,那就不是很成熟的文学,或者不是专业意义上的文学;就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以及他们对人生与社会的理解而言,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作家的高度。所以我们才在文学的前面加上一个限制词“校园”。加上“校园”这个词,就使校园文学活动的属性,产生了本质上的改变,那就是校园文学的价值指向首先是教育性,其次是文学性。
因此,我认为校园文学应把培养有文学情趣与爱好作为一线文学社老师的崇高使命,重在文学的推广与普及,或培育未来的文学新苗。平时我们以文学社为平台来推进校园文学工作,本质上在实施文学教育。
二、文学课堂
我认为文学课堂是语文教育的新形态,是语文新课堂或新语文课堂,它根植于语文,但高于语文,是基于语文课堂而脱胎换骨的新课堂。
在近两年观摩的文学课堂中,我感到有些文学课堂与语文课堂好像没有什么区别,有些老师还是认为语文课堂就是文学课堂,认为我选的是文学题材,上的课就是文学课堂,这样就让人觉得语文课就等于文学课堂,文学课就等于文学课堂。
殊不知,文学课堂不仅是选题上、形式上,更主要从课堂内涵上、特征上、方式方法上,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文学素养上等各方面来彰显“文学课堂”。因此,我在这里再次提请与会专家与老师们注意的是,当务之急,要研究总结文学课堂的特征与生成载体与路径,尽快制订文学课堂的评价标准,着力探讨文学课堂与语文课堂的区别点在哪里,逐步加大文学课堂与语文课堂的区分度。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有效引领文学课堂的实质性建构。
三、文学教师
文学课堂的要义,在于文学性,而课堂是否彰显文学的元素的关键是教师。只有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语文老师才能打造文学课堂,这样的老师才叫文学教师。我们可以把文学教师的标准不妨再降低一些,如具有文学情怀的老师,能常写文学作品的老师,能上文学课的老师,能带出一个优秀文学社团的老师等,这样,基于语文老师的差异性,使文学教师的涌现与评选具有推广性与普及性,从而分层推进与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甚至是其他学科的老师成长为文学教师,让他们以新的视野、新的梦想、新的追求,活跃在语文教育的天地,成为现代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的新生代或新语文教师。
四、文学校园
“文学校园”在内涵与外延上一定要具备以下特质与表征:学校具有浓郁文学氛围,文学元素渗透在学校办学的骨髓中、血液中,潜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影响着学校的方方面面,进而生成为现代学校师生的心灵家园与办学高度,成为当代学校精神的象征,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先进代表;校园文学在学校发展中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内涵,成为学校特色发展中的推动力……总之,用一句话来归纳,文学活动影响了一个学校甚至改变了一个学校。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十中花雨文学社 张旺)
上一篇:赖晓春:我与《百草香》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