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 中学生文学 > 散文随笔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居欣怡:故乡情,故乡食(十四届叶圣陶杯复评二等奖) 2016-05-06 09:44:52  发布者:丁毅  来源:中国教育文学网

归梦迢迢,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最忆的是江南的水秀山清,汀洲烟箬,闲来倚窗听古调,而我,最忆的是随父折花寻巷,笑寻江南食。

苏州人最懂得享受闲情自适,闲来笔染丹青,古观研墨,抿酒与友人闲谈寄聊。就连平常吃的菜肴也是清清淡淡,只求本色真味,选料新鲜,故而四季有别,也就是讲究时令。苏帮菜中都以“尝头鲜为贵”。春季的松鼠鳜鱼、夏季的响油鳝糊、秋季的雪花蟹斗、冬季的母油船鸭,总之鱼鲜虾蟹,四季不绝,蔬菜水果应候而出。

屋外桃花绯雨,帘外落花扬扬洒洒。食客们排着长长的队,但倒也不急,领了个牌,多旁的雅楼里,随处坐坐,等候美食上桌。我也寻了个座,窗檐上积水悄然滴落,也不知为何,悠扬婉转的评弹,竟将我带回昔日的梦境。

昔日的天和祥内,充斥着淡淡的檀木香,悠悠的评弹弥漫天地。窗外汀州白鹭惊飞,正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父亲不由与我感叹道,每到春时,鳜鱼也就肥硕可食了。远处传来潇潇雨声,猛然初醒。首映眼帘的便是松鼠鳜鱼,只见那鱼肉蓬松如毛,昂首翘尾,犹如黄金的松鼠,心中便暗自猜测这定是色、香、味、形俱佳。似乎都能想象到甜酸适口、外脆内嫩的口感了。入口后,却发现那只是平平淡淡,毫无当初之味了。是否是没了父亲的陪伴?是否是当年年纪尚小?还是它已变了味?然而,我不知道。只见那转角处的天冬草,像香藤似的垂了下来。

花开叶落,还记得那回荡在庭院深深的叫卖声,满载蔬果的船橹声。儿时精致的点心、鲜嫩沁甜的蔬果、“酸不輓胃,淡不稿舌”的肴馔,当你重回故园,寻觅它时,或早已销声匿迹。就如陆文夫在《吃喝之外》一文中提到:有许多离家的苏州人,重回故土,寻找儿时的美味,可吃了之后总不如从前。

暗雨纷飞,一丝丝一缕缕地编织起帘帷,落英遍地,想着去过的许多饭店。而如今却“只是注意饭店装修,洋派、豪华、浮华甚至庸俗。也学人家服务,由服务员分菜,换一道菜换一件个人使用的餐具,像吃西餐似的。西餐每席只有三、四菜,好办。中餐每席有十几二十几道菜,每道菜都换盘子、换碟子,叮叮当当,忙得不亦乐乎,吃的人好像是在看操作表演,分散了对菜肴的注意力。”如今这地多了份浮华,少了份闲情,虽有青石台阶、曲桥水榭,但再也吃不出原来的味道了。如今再去寻寻,能寻到几家真正的苏帮菜馆呢?想来当年胜过宫廷菜的苏帮菜,也只剩下“丧师丧地”了。

忽的羡慕起陆文夫《美食家》中的朱自治,他不但尽享苏州美食,而且吃出了高雅,将胃口的享受转变为“艺术”的追求。

屏风处,琴弦拂手捻拨,古代的宋词,也是否这么传唱过?可现在,曲调、曲法已失传,正是昔人已去,弦断无人和。民间学家潘君明也曾寻过古苏帮菜的做法,只是会做苏帮菜的人大多已七老八十,子女也不愿从事此事。如今,谁愿意花大力气赚小钱呢?传承既无法谈起,更何来发扬!

苏帮菜,你该何去何从?

 

【作    者】江苏省外国语学校高二  居欣怡

【指导老师】陆 

 

【点评】故乡的风物是心头难舍的风景,在时代的潮流下,它们无奈地慢慢流失于视野。《故乡情,故乡食》一文引经据典营造了江南如诗如画的意境,展现了故乡人闲适的生活情趣,在现实与回忆交互出现中感伤传统美食的消失。文章在表达对故乡风物怀恋的同时也引人深思——传统的文化究竟何去何从。

上一篇:黄梦瑶:“冷风”来袭(第九届文心雕龙杯一等奖)
下一篇:杜佳瑶:那些失落的清静(十四届“叶圣陶杯”复评二等奖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