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珊”为何解为“衰落”?
□ 孙延喜(山东滕州语文高级教师)
不少同学对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两首词中的“阑珊”一词的意思有疑问。
课文将“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和“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阑珊”分别解为“衰残凋落”和“零落稀少”,其实都有衰落,接近尾声的意思。这个解释没错,但“阑”和“珊”都是看起来很美的东西,所以对这个词为什么是这个意思有了疑问。不仅是学生,一些媒体也常误用,如形容灯光璀璨、雍容华美的城市夜景,就有媒体拟写了“灯火阑珊不夜城”这样的标题。
先从这两个字说起。阑,《说文》解释为“阑,门遮也” ,它是个会意字,本义是门前遮挡的栏杆。柬”表示分散开的竹简木条,后引申为像栅栏一类的遮拦物,如“独自莫凭阑” (李煜《浪淘沙令》)。栅栏或栏杆多数由稀疏的木条排列而成,所以后人引申为指稀散,如唐代曹唐《小游仙诗》:“南斗阑珊北斗稀,茅君夜著紫霞衣。”再由“稀散”义又引申指残尽衰落,接近尾声,如宋代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人体器官阑尾的“阑”也是取自本义。
再说“珊”字,首先想到的是“珊瑚”,另外叠音组词为“珊珊”,就这两个义项。《辞源》对“珊珊”的解释是:“象声词。凡玉铃钟雨声音舒缓者常作珊珊。”它和“阑”组词,表面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辞通》注意到了“珊”的意思,作如下解释:“珊即散。”这是一种音训,散作稀散讲;再者从词义考虑,珊珊指声音舒缓,音符也就稀散,音乐或声音快近尾声时也多是缓慢停止的,故引申为尾声,这与“阑”的引申义相同,都是零落稀散的意思。于是两个同义的字组成了“阑珊”一词。
从一些例句看,“阑珊”多数是指美好的事物的结束,带有一种唯美和哀伤的意境,多用于书面语。
(选自《语文报·高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