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导读
樊春喜 林如元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它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
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我要为我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无缺的文学归宿。”这句话出自1982年哥伦比亚黑绵羊出版社推出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另一位哥伦比亚作家兼记者普利尼奥·阿普莱约·门多萨的谈话录《番石榴飘香》,是马尔克斯关于《百年孤独》写作意图的叙述。很明显,这部作品是作者在以“我之笔写我之事”。
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同时,孤独在他们的世界里又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悖论的是他们的生存又离不开这种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可见,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孤独带有一定的矛盾性。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无休止地在孤独中挣扎,既想逃脱,又想保持这种孤独的姿态。他们所有的努力似乎看做是没有结果的一种劳作。然而,按照本雅明寓言理论的说法,所有的寓言文本具有救赎性特点来解读,我们会吃惊地发现,他们不断反复劳作和西绪弗斯推石上山似乎有着某种相同的启示意义。不断反复劳作,而又毫无结果,这是一种超验的意象。“是一种对人类某种状态的说明。通过这样的说明,一个家族的孤独在此被进一步表现为现代人共有的巨大困惑:‘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到哪里去? ’而且,历史越是发展,文明越是进步,人类越是对自己有所认识,这种扰人心绪的困惑也越是得以增长。而最为困惑的也许是,人类永远也无法看清自己。”
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经历了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后的西方思潮的侵蚀,在到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灭失,正是哥伦比亚甚至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故事内容错综庞杂,故事主人翁第二代、第三代常常采用相同的姓名,在阅读过程当中,如不一一记录人物的复杂关系,会出现幻觉错觉,产生第十章人物已死去,第四十章人物复活的荒诞想法。而作者正是抓住了相同姓名多代复杂关系的延续,一代又一代重复感加深整篇小说的魔幻孤独色彩。
百年时光在掌中流淌
晁婳(广东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三2班)
《百年孤独》我读了三遍,有一种百年时光静静流淌在掌中的感觉。我无法用极短的篇幅概括这部小说和每个人的命运,我面前是一幅南美大陆的宏图。人物间似乎找不到什么持久的深情,缺乏爱与关怀。我想莫言小说之所以能给人从头到脚的冰冷似乎也是受加西亚的影响吧。
在每一个用普通的思维设想的故事的尾声,总是有一句冰冷的逆转。譬如为布恩迪亚家服务的印度兄妹因惧怕失眠症而放弃王位,便令人想到他们的惊恐与坎坷。这部小说有不少对于社会的影射:失眠症,我以为是在讽刺人们对历史的遗忘;上校发动战争的历程,也是所有战争的写照吧,标榜是为信仰而战,实则为权力而战;香蕉公司的章节更是让我哑然失笑。加西亚在文末说,这样一个历经百年孤独的家庭必定不会重新出现了。我只能悲凉地说,这场悲剧,加西亚是写给自己看的,他或许完全没有考虑读者。没有考虑读者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直被怀疑是莎士比亚文学形象上的儿子,而他却眼睁睁让所有人见证哈姆雷特的死灭。读者尚且眷念布恩迪亚家族形形色色的人物,加西亚却让飓风吹散了一切。有人说加西亚寄望布恩迪亚家族的毁灭能让南美人民团结一心。我觉得这部书的全部意义,其实就像书里写的清澈河流中的宛如史前巨蛋的光滑鹅卵石,是极其普通却从不因历史书卷的翻阅而丧失价值的。比如,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真挚的爱,反战,反独裁,提醒人们修身……
我作为典型的中国家庭生养的青年,读这本书时所想远比此时的感情澎湃得多。开始我十分难以理解,觉得小说里的人物太野蛮,生可以喝金刚鹦鹉煮的汤,死可以放在肉桂里煮几天几夜。像阿玛兰妲手烧焦了就是烧焦了,没怎么细写。反观中国家庭中磕磕碰碰的小事就可以让全家人嘘寒问暖,生活所遇的情感波折可以牵动每个人的思绪。中国文学不过是颠倒不已的感情,入诗便是洋洋洒洒的肺腑之言,入画便是苍苍茫茫的登楼秋霜图,更不要提生死别、手足情。这似乎与宗教和社会意识有所联系,但所知不多,不提。但这样晦涩冷静地描写,发泄也无端可寻,整本书便一直是沉郁。似乎照应了书中上校的好友给上校发电报抱怨雨季太长而上校回答“你别傻了,马孔多下雨很正常”这一情节。若用中国式的表达,应该是关汉卿一句“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关曲不过是儿女情长,《百年孤独》却是家族兴衰,孰轻孰重!
“上校死了”,布恩迪亚全死了,但这本书的警钟长鸣。世界太需要爱与自由了。如果书中人能有所忍让,慎独,似乎故事的走向便有所不同。虽然我们讲给孩子听的故事里,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神,也有他无力抵御的命运,但我们难道不该改变这一切吗?承认命运,并把握它,尽吾志也,其孰能讥之乎?人性的弱点,制度的疏漏,不应成为阻挠我们前进的栅栏。继续纵容自己,不培养爱的能力,我怀疑加西亚的消逝于风中的预言将会一语成谶。
浅谈《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张鹏(广东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三10班)
《百年孤独》是极具代表性的魔幻现实主义著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各种手法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而新颖的倒叙手法 小说开头短短的一句话,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
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紧接着,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孔多的初创时期。这样不断变换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2. 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其中最成功的是关于不眠症的描写,体现出马孔多全体居民抗
击厄运的决心和勇气,表达出作者对拉美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的赞美与歌颂。这当中还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看法。作者通过写不眠症,意在提醒公众:历史是容易被人遗忘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 运用神话、典故营造神秘气氛 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东方神话、印第安传说以及《圣经》典故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
4.夸张的修辞手法 极端夸张的手法在书中随处可见,看似荒诞离奇,实则耐人寻味。
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入侵,本身是现实的,但在作者的笔下被魔幻化了。如写吉卜赛人来到马孔多之后,当众进行了一场令居民毛骨悚然的演示,后来又写到香蕉公司的入侵。在这里,马孔多正是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而那些外乡人代表的是西方的侵略者。受到外来文明用侵略、吞噬、压榨、盘剥的拉美人民,只好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他们的“百年孤独”。作者通过这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它凝重的历史内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是由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贯串始终的。这部小说所采用的创作手法——魔幻现实主义,也因《百年孤独》的问世而广为世人接受,人们也因此开始阅读这一文学流派的其他作品。如今,魔幻现实主义已被文学界认为是最具有创意的写作手法之一。
上一篇:关于“肉食者鄙”
下一篇:“阑珊”为何解为“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