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阅读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边城如梦,柔情似水 ——江苏苏州浒墅关中学师生分享名著 2015-01-16 15:49:07  发布者:素岚  来源:《文学校园》2014.3 作者:江苏苏州浒墅关中学语文教师 陈继军

 

解读《边城》里的三重“桃花源”

陈继军

 

读《边城》不禁想到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似乎冥冥之中这两者有着联系。

第一重“桃花源”:现实的桃花源

沈从文描写的“边城”其实就是他心目中的“桃花源”,我们可从《边城》小序中窥得端倪:“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是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这告诉读者他要写的是一个偏远的很少有人知晓的小乡村。正文第一段便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而《桃花源记》这样交代进入桃花源的通道:“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二者竟然是如此相似。不过茶峒的地理形势却是恰到好处,它并不像桃花源那样“遂与外人间隔”,而是和外界既相通又不完全相通,这才造就其独特的既不封闭又没有完全开放,既有外面世界的影子又保留自己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仅地理形势相似,环境宁静幽美也如出一辙。《桃花源记》中的自然美景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而《边城》中的美景也绝不逊色,如“白河”“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有山有水,有竹林,有桃花、杏花,有人家,有美酒,如同画境一般,多美啊!再看人情世故,这是根本所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桃花源》描绘的“老有所终,幼有所养”的美丽图景,这也是古人构造的大同社会的景象,“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而《边城》中呢,“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这是沈从文在小序中对他笔下主人公满怀深情的概括性评价。具体如对摆渡老人的描写,这位与人为善的老人唯一和人红脸竟然是推让过渡的钱。这种推让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把钱还给人家,同时还会搭上一大束草烟。老人买肉,不要钱的不买,分量加多的不买,甚至是好肉也不买。总而言之就是便宜不占,然而老人的经济条件其实不好,端午节甚至都没有条件自己包粽子。但他在做人处事的原则方面没有一点点偏差,对人格要求近乎苛刻。老人的古道热肠还体现在为过往渡船人准备了发痧肚痛治疱疮疡子的草根木皮,以备不时之需。这些都让我想到了桃花源中那些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勤劳善良。桃花源中的人是群像,没有一个具体的代表性人物。而《边城》中的这位老船夫,可以说是弥补了缺陷。还有“明事明理,正直和平,慷慨大方”的船总顺顺、“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的天保、“秀拔出群,聪明而又富于感情”的傩送,就连最普通的杨马兵以及那些妇人们都是那么重情重义。有这样一群人作为支撑,可以说“茶峒”就是沈从文从现实出发奉献给读者的现代版的“桃花源”。

第二重“桃花源”:失而复建的桃花源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边城》中最后一句话。所有人都知道,翠翠在等着那个“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就在那个雷雨将息的夜晚,富有象征意味的白塔倒了,而那个守护孙女胜似生命的爷爷永远地睡着了。一直以来,翠翠在白塔下、溪水边吸引充足的养分。青山绿水、淳朴民俗、爷爷的亲情把她滋养成不谙世事的“精灵”。然而这一夜,翠翠的“桃源”丢失了。生命在以为一切不会结束之时戛然而止,爱情在一切还未开始时已经宣告结束。我不知道其他读者有没有和我一样,这时有种不忍掩卷的感觉,我们不知道这位如白河水一样纯洁的姑娘会如何度过剩下的日子。

“听我说,爷爷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会把一切安排得好好的,对得起你爷爷。我会安排,什么事都会。我要一个爷爷欢喜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渡船!不能如我们的意,我老虽老,还能拿镰刀同他们拼命。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这是杨马兵对翠翠说的一句话。他果然这样做了。而这一切也成了支撑翠翠在失去了爷爷为她建起的桃花源之后,重建心中的桃花源的重要精神力量。当辫子上扎了白线的翠翠开始拉起渡船,当翠翠“在黄昏中同晚上,坐在门前溪边高崖上”听杨马兵讲爷爷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和尘封多年的往事,日子又重新开始过起来。“白塔”建起来了,翠翠开始了她的等待,她心中的桃花源渐渐浮现,而这成为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第三重桃花源:生生不息的桃花源

陶渊明笔下的渔人无意中闯入了先民们隐居的世外桃源,短暂的逗留让渔人感受到一处与众不同的世界,然而走出桃花源的渔人以及所有后来人,从此之后再也无法寻找到那个唯美的地方。而“边城”似乎正是我们要寻找的那个唯美的地方,而且更加清楚明晰。人们读《边城》往往对傩送与翠翠的这场夭折的爱情感到惋惜,其实这说明你还未参透这“圆就是缺,缺就是圆”的玄机。如果还是一场完美的爱情,那茶峒就还是那虚幻的桃花源了。而这里的桃花源是动态的,是理性的,是真实的。爷爷为翠翠营造桃花源的失败,到最后翠翠自己筹建桃花源的这个过程是动态的,这个动态意味着翠翠的成长,这似乎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个成长过程,一个梦想的破灭,然后是另一个梦想的启程。在一个又一个“破灭――启程”的过程中,我们最终会到达我们心中的那个桃花源,这其实已经不是陶渊明笔下的那个虚幻的唯美世界,而是一个辩证存在的理性世界、真实世界。如果从这个角度解读最后一句话,即使那个“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永远不会回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翠翠的生活还会继续,她心中的桃花源也将生生不息,这才是《边城》的精髓所在。如果读者这样读的话,我相信读完《边城》之后,渔人丢失的桃花源也将重要回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学生赏读《边城》文摘

 

爱情、亲情、友情,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不可缺少。而《边城》把它们完美地呈现出来了。

翠翠、傩送与天保三个年轻人之间曲折而动人的爱情,令人动容,催人泪下。天保为了弟弟而不顾自己的感受放弃最爱的女子,无疑是伟大的。而翠翠与傩送明明互相喜欢,却不能在一起。从翠翠妈妈和军人的殉情到翠翠对傩送无望的守候,爱情在《边城》中留下太多的苦涩。

关于亲情,最让我感动的是爷爷离开翠翠的前一晚。爷爷对翠翠的关爱无法用语言形容。翠翠是爷爷的掌上明珠,他不想也不能丢下翠翠,然而死神最终还是带走了善良的爷爷,只把所有的痛苦扔给了翠翠。

最后是友情,友情最珍贵,这是我们这辈子最好的东西,因为有了它才会使我们更加幸福,文中翠翠与他的乡亲们有淳朴的情谊,展示了茶峒人朴素的民风。

拥有“三情,我们的生活将会更美好,希望你能拥有。

七年级2班 丁嘉怡:《读〈边城〉,悟“三情”》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主人公翠翠失去了祖父的爱和二老“岳云”的爱。翠翠与大老、二老的爱情没有展开就仓促结束。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突然离世,瞬间将一个妙龄少女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

爱是沉重的,翠翠的爱更是苦涩的,但是有爱的翠翠无疑是幸福的和满足的。因为用心去爱别人永远不要期望得到意外的回报,否则我们所付出的就不是爱了,而是一种赤裸裸的贪婪。这个时候,你已经亵渎了自己那一份朴素真挚的感情了。这是爱的狭义论。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爱是一种给予,也是一种索取,你把爱给予他人的同时,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同样份额的爱。并且爱是可以累积的,它使我们整个的生命都被爱充满着。这是爱的广义论,也就是说,当你播种爱的时候,你最终也会收获爱,只要你能够坚持,不放弃,不抛弃。从这个角度看,小说中翠翠的守候一定会结出美丽的花。

只要人人奉献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七年级1班 陆晨:《爱的狭义论和广义论》

 

《边城》中描述了一个没有人与人之间利益的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也没有亲人的反目成仇,只有人们的坦诚、宽容的和谐世界。这里不属于外面繁杂和喧闹的世界,而是一个世外桃源,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以坐在河边聆听着小河的歌声,看着小鱼们在白河中嬉戏。如此的境地真是仙境一般的地方啊。

人性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而在边城里它是纤尘不染的。“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乘船的和管渡船的不是因为不想给和必须要给几文钱的渡船钱争吵,而是互相推让,一个坚持要给,一个坚决不要。人性之淳朴由此可见一斑。

而再回看我们身边,人们往往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金钱至上的社会规则吞噬了大多数人善良的本性,很多淳朴的农民工到了大都市,在很短时间内便从天使堕落成魔鬼。当今社会多么需要一个唯美的、纯净的“边城”啊!

七年级1班 陶心悦:《呼唤纯净的“边城”》

 

“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地隐忍着。

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一,表面却始终如一。小说的结局是,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唯有等候。

在感叹边城人们的人性美的同时,我也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浑浊。摆渡老船夫的摆渡不收钱,翠翠的娇憨与伶俐,傩送的善良与纯朴,顺顺的豪爽大方——这些在现代社会何等罕见!

边城的白塔边,美丽的阳光守护着孤单的女孩。生活充满了未知,就是等待下去。

七年级2班 王佳民:《一座城,一个人》

上一篇:情景交融,以情动人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下一篇:邢夫人热情又如何 ——《林黛玉进贾府》片断赏析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