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名师档案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丁卫军:以文学升华灵魂,以经典滋养生命 2015-12-17 10:52:21  发布者:丁毅  来源:中国教育文学网

 

﹥﹥名师简介

丁卫军,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语文教师,校刊《墨澜》执行主编,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理事、文学教育名师。先后荣获全国中语首届学术先锋人物、全国首届中学语文教改新星、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通州首届名教师等称号。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出版专著《小丁教语文》《丁卫军教写作》,《走向内在的丰富与诗意——简约语文课堂》即将付梓。两次荣登全国中语专委会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 是“简约语文”倡导者和践行者。“简约语文”教学主张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成长研究丛书·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新生代通派名师系列之《名师是怎样炼成的》。先后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讲学,受聘多所高校国培班、省培班主讲导师。

 

 

关于“简约语文”

 

□ 丁卫军(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简约语文”的教学主张是我2009年入选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后亮出的。 它是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浮华、错位之风的一种拨乱反正,是对语文本真回归的一种呼唤呐喊,是还语文姓语之本位的一种探索。它着力于洗尽铅华的生态课堂教学、摒弃功利的朴素阅读指导和回归本真的生活写作实践。 

语文是丰富的,丰美的,何来简约之说?质疑声中,我潜下心来,一边向导师请教,反复求证,一边从海量阅读中寻找学理的支撑,在课堂中寻觅实践的印证。从中国古典文化关于简约经典的阐述到西方简约主义的兴起,从简约语文的内涵界定到特征提炼,从简约语文的境界追求到达成路径,从简约语文的课堂生态到课型建构,一步步累积起属于自己的语文世界,形成“简约语文”的话语系统。 

在简约理论的观照下,我追求“实而不死,活而不乱;动静相生,张弛有度”的课堂教学心律,力求使课堂简约有致,高效丰美。我开发构建的 “菜单式”教学和课堂单元小组块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焕发出学生生命的活力,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景。《台阶》《皇帝的新装》《我的母亲》等课例展示出简约语文的魅力,有的在全国中语会录像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有的入选“名师课例选集”中。我还先后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专业期刊发表文章,深入阐发 “简约语文”教学主张。全国中语会原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苏立康先生鼓励我:简约语文主张是对语文和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相信你几年之后会有很好的成果拿出来。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吉林教育学院王鹏伟教授为简约语文题词:“简约乃境界,践行亦开先。”

 

 

让学生吃好“第四顿饭”

 

丁卫军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我们常常感叹学生可以兴致勃勃地在电视机前坐半天,却没有兴趣在书桌前停留半分钟。是谁使学生远离了书籍,远离了经典?其实,除了语文教材,除了题山试海,学生还在读什么?学生没有时间关注生活,没有时间思考生活,更没有时间去阅读经典,亲近大师……学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灵魂,磨平了个性与棱角。 

有这样一副对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让我产生几多感慨。现在,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又有多少?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先生说:“缺少了占据学生全部心智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会变得狭窄和贫乏。”营造书香班级,让学生用语文行走天下,用文学升华学生的灵魂,用经典滋养学生的生命,成为我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们教育的信仰之一。”是的,唯有读书才能让学生拥有自己的灵魂。于是,我坚守属于我的语文阵地,在应试教育的硝烟中撑起一方明丽的天空,感受书香悠悠,聆听书声琅琅。 

我一直在致力于我的语文教育理想——努力地让学生吃好“第四顿饭”。第四顿饭,虽是一个看似并不丰盛的“拼盘”,却是一席精神大餐。烹制的主要材料并不复杂:一是每天阅读一篇美文,一是每天写一篇日记,一是每月读一部文学经典。美文要经过精心选择,不是应景式的学生习作,也不是随手拈来的寓言故事。短文主要来自我的推介,或是学生的发现,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也不是走马观花,“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圈画生字新词,要品悟精彩语段,要动笔抒写心得感悟。日记不在长短,须有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记录成长的真实历程,整理人生的点滴思考。有时我也会给学生们“加餐”——开设文学讲座,阅读文学经典,组织汇报交流。古典诗词鉴赏,让学生在“十七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温婉阴柔与“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粗犷豪放中融化。“百年巴金”,让学生在《家》《春》《秋》的悲喜人生与《随想录》的真诚坦白中感悟,走进现代文学的神圣殿堂。阅读交流会,日记展示会,让学生把所读所记和同学交流,一起分享收获的快乐。灿烂的笑脸,会心的颔首,感动的泪水……一次次定格成我心中永恒的风景。 

2002年秋新学期第一天开始,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打造这“第四顿饭”,把它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近乎顽固地坚持。学生的书包里除了语文教科书外,还有了《智慧背囊》这样的畅销书,有了《战争与和平》《水浒传》这样的中外名著,有了《邓小平》《居里夫人》《名人传》这样的名人传记……每周三的晨读,周二、周三的语文自习,是学生自由读书的固定时间。在这样的时间段里不需要纪律约束,不需要三令五申,学生沉静地沉浸在书香氤氲的温馨世界里。我的学生一直坚持阅读与日记,并逐渐形成习惯——学会了自觉使用工具书,学会了合作、探究与交流,学会了思考、提问与质疑。课堂上手臂高高举起摇曳如旗,对话、辩论的智慧火花闪耀,一本本承载生命历程的日记本朴实而厚重,有谁能说这些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呢? 

举办学生阅读经典研讨会,大家的作品小家谈。我和初一学生举办“曹文轩纯美系列研讨会”。学生撰写的研讨文字达25千字,《绿洲》杂志全部刊发。《与伟大的精魂对话——鲁迅散文诗<>小家谈》结集后在全区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交流,产生极大的反响。

  “要写出见心性的文字,阅读必不可少。我认为阅读必须是一个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但是,今天这个社会为孩子所创造的文字,大部分缺少经典的许多宝贵品质——比如,经典作品中的忧郁感、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等。我们缺乏感动,缺乏悲悯,缺乏面对苦难时的从容,因此无法拥有一种大智慧去洞察世界,也无法品味到人生真正的乐趣。我们的快乐似乎总是欠缺些什么,幽默也只是停留在热闹搞笑的层面上,一笑而过。所以,我建议孩子首先读那些被专家被时间考验过的经典名著,接下来要读一些原创的、具有文学色彩的、讲究审美的、讲究悲悯的、具有经典性的作品。这两大类是阅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读一些喜欢的书。”这是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给我班学生寄语,鞭辟入里,一语中的,意味深长。 

我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王云娟老师看完学生的“曹文轩纯美系列研讨”文章后,动情地留言:“看了你的学生的赏析文章,很震撼。震撼之因有二:一、学生对文章解读之真切、之深入、之透彻,甚至超过了某些老师。因为学生无假话、俗话、套话、空话,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鲜活的,所以是美好的。二、学生语言表述之老练、之形象、之具体,令很多只“会教”作文而不会写作文的老师汗颜。从题目的选取到开头的招数到过渡的巧妙到结尾的余韵,都令人咋舌。你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对学生一辈子有意义的事。” 

有这样的语文学习的过程体验,对一个学生来说,在他未来的生活里,何尝不会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呢。 

用文学升华学生的灵魂,用经典滋养学生的生命。十多年的坚持,让我的学生身上有了不一样的精神特质,那是文学熏染后的丰富与丰厚。我相信,坚持让学生吃好“第四顿饭”,学生的生活也会更精彩,学生的人生会更生动,学生的生命会更丰满。

 

(原载于《文学校园》2015年第5卷)

上一篇:李玉上:临水不辞光阴远,醉将一叶染秋红
下一篇:何夏寿:把校园打造成童话公园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