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名师档案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引领学生在文学海洋中尽情游弋/毕于阳 2015-01-20 15:41:49  发布者:素岚  来源:《文学校园》2014.4 作者:毕于阳

 

名师简介

  毕于阳,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国家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语文教科书编者,鲁迅研究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业大学附中高中语文教研组长,校鲁迅文学社指导教师。参编《〈史记〉选读》等多部高中语文教科书和教师教学参考书,20多篇论文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基础教育参考》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或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引领学生在文学海洋中尽情游弋

毕于阳(北京工业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我非常欣赏杨启亮教授的一个观点:语文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热爱语文作为重要目的之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三年,教师引领学生在经典文学的浩瀚海洋中尽情游弋,使之充分感受文学之美,努力提升文学素养,进而持久地热爱文学,乃至终生与之为友,也应是中学文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浓郁兴趣

中学生天生喜爱文学。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经典文学篇章。一首诗,就是一颗晶莹的珍珠;一篇文,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宝库。教师应首先做一个真正的阅读者,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初读体验和感悟,但不能代替学生阅读。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可以让学生充分提出疑难问题,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文本的无穷魅力,产生浓郁的阅读兴趣和探究兴趣,走进作者丰富的心灵世界。

通过文学文本的语言,师生可以和屈原一起质问苍茫的上天,可以和苏轼共同游历永恒的赤壁;可以与曹雪芹深情对话,可以和余光中相遇成友;可以因父亲那肥胖、笨拙的背影而潸然泪下,可以让母子三人头碰头吃面的场景在心中永远定格;学习《荷花淀》,学生们拟出了诸如“雾笼荷叶颤,风吹芦花飞”“花飞叶黄宜割苇,月明风爽好编席”“洒辉成霜,月光未及寒水;送夫参军,巾帼不让须眉”“手中苇眉上下翻飞如雀跃,指上银丝左右缠绕似鱼翔”把爱恨情仇写入华章,让人间江郎奇文失色;将荷香月色裹进苇席,令天上织女锦缎无光的佳联妙对,有的同学悬赏征上联,几年过去了,中庭地白,如霜如水,雾笼荷塘,疑梦疑仙,风过处,暗香浮动,芦花更比荷花香”的下联依然形单影只;……学生们沉醉其中,享受其中,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延伸到课外阅读、终身阅读的广阔天地。

 

引领学生在大师的思想隧道中穿行

高中学段,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品质和逻辑性思维品质都进入了黄金发展期。进行文学教育,没有兴趣不行,但只有兴趣则远远不够;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更要为学生自觉通向经典铺一条路,使他们系统掌握鉴赏的方法,增厚文学文化底蕴,以使他们离开中学校园后还能够持久地与经典为友,还能够自觉主动地和文学大师对话。而进行系列专题阅读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我这里所说的专题阅读主要是指对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或同一主题的作品或同一文体的作品进行集中、系统、深入的阅读、鉴赏、感悟。我引领学生先后进行了鲁迅、苏轼、李白、《红楼梦》、《雷雨》、朱自清、史铁生等几十个专题的阅读,其中用力最多的是鲁迅作品专题。近年来,我相继开设了《鲁迅小说选读》《鲁迅写人散文选读》《鲁迅杂文选读》等系列校本课程。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在这样一个更重物质、更多快餐文化、浮躁功利的时代,学生更需要鲁迅精神,更需要吸收和补充鲁迅作品鲁迅精神这样的钙质,这是学生人格健全、精神成长的需要;二鲁迅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语言大师和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是现代汉语最杰出的范本,他的文学创造性体现了现代汉语运用和创造的最高成就,而且他卓越的思想成就是用他卓越的文学作品独特别致的文字来支撑和体现的,这是学生学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的需要。我主要采取独立自读、课内精读、旧文重读、课外拓读、鲁迅研究文章等方式来实施,读都是紧紧扣住第一文本,后读迁移到第二文本几个月下来,班里出现了“质疑”“评点”“鉴赏”“探究”四大“流派”,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写了几百万字的感悟鉴赏文字。专题阅读,文本是根本,让学生练就细读经典文本的基本功,先走进文本再走近作者。让先生的文本自己说话,让先生的文字自己去征服学生,让学生在细读文本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尝到无可替代的甜头,真正体验和享受到鲁迅先生作品这一个的独特魅力,从而打下精神的和方法的底子。

 

 

享受学生的个性化创造与成长

文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文学实践的天地却无比广阔。单篇单首阅读是点,重在激发兴趣;专题阅读是面,纵横交织成网,重在综合提升;未来发展、大写的人是体,点和面是构建体的基本元素,将“体”留给未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写、去创造。  

一路走来,学生共写了万字的阅读感悟文字,都编辑了个人文集,多次在全国性作文大赛中获奖,在正式报刊上发表习作百余篇;一路走来,留下那么多难忘的记忆:忘不了孙晓濛的自读提问一篇文本,从第1自然段提到最末自然段8开的纸写了满满的4;忘不了牛畅的评点阅读,单《呐喊·自序》一篇的评点文字就达6千多字;忘不了武跃的一篇《站出来的看客》从文本中找出八条理由反驳老师;忘不了马晨阳的一文十读,加上“研读之旅”,一篇《祝福》,写了18000多字的感悟文章由初读时的被动完成任务变成了享受鉴赏与探究的乐趣忘不了任兆清,大学毕业,在重点中学教数学课,当班主任,还同时指导点点文学社,指导编辑《滴滴》文学社刊,对我说:“老师,文学于我有恩,我相信文学的力量……”

文学教育更大的成果与影响是隐性的。她能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积累思想情感;能丰盈学生的心灵,提升其精神境界;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对文学经典的热爱,能播下一粒种子,打下一种底色,能使人自信、优雅、高贵、大气。我曾经让学生在个人文集封面上写一句话。赵悦名写道:“世界上任何一种风景,非亲临其境无法感知其美丽,语文学习亦是如此。”牛畅写道:“不是因为喜欢上才接近它,而是接近了才慢慢地喜欢上。”孟子豪不假思索地写道:“没兴趣谈什么学语文!”在全国第三届校园文学颁奖典礼上,他作为获奖代表特别说了这么一段话:“当然,我们还要感谢文学!我们是喝着文学的乳汁长大的。文学是一面镜子,是一座桥,是一泓清潭,又是一张白纸。文学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位神秘的引路人。她带给我们的是一腔热情,一笔经验,一份成熟,一种意识,一阵紧张热闹的激烈,还有一刻激烈之后的冷静。是经典丰盈了我们的生活,是文学促进了我们的成长。”这又何止仅仅是热爱文学的学生们的心声呢!

享受文学,敬畏教育,感恩学生。

 

上一篇:为有源头活水来/冯淑娟
下一篇:我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钱建江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