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视野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先锋文学:在回顾中反思与审视 2015-12-07 09:23:31  发布者:丁毅  来源:中国作家网 行 超

  2015年,先锋文学迎来了它的“而立之年”。30年前,中国当代文学出现转折。自1985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新潮小说”、“先锋小 说”再到“新写实小说”,先锋文学在变化的时代语境下,同样经历了一个变化与“转向”的发展过程。在“新时期文学”的背景下,先锋文学重新彰显了文学本身 的价值以及个人本位的意义,同时为后世留下了精神遗产。

  11月2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通向世界性与现代性之路——纪念先锋文学30 年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等出席论坛并致辞。作家苏童、格非、欧阳江河、余华、林白、李洱、东西、艾伟,批评 家吴亮、陈晓明、陆建德、陈众议、程光炜、王干、张清华、张柠、谢有顺、张闳、何言宏、李云雷等与会,共同回忆30年前的文学发展,并就先锋文学精神价值 及其对当下文学发展的意义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他们是历史岩层中的化石”

  时隔30年,如今,先锋文学出现与恣意生长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在当下,曾经的先锋文学作家也纷纷“转型”,这也让30年前那场文学变革成了文学史中的一个事件、一块“化石”。

  李敬泽谈到,先锋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时间和历史。而今天我们恰恰看到先锋文学自身也成为文学史的重要章节。而且,它正被放在时间秩序中进行评 估和研究。这当然是一件庄严和严肃的事情,但是,这件事同时充满了反讽。今天这个场面同时可以写成一篇具有先锋精神的嘲讽和欢乐的小说,它可以让严肃和刻 板的事物重新面对它的极限,让喧嚣的话语袒露出沉默。

  先锋文学的探索和发展,除了作家们的冲锋陷阵,批评家的阐释也非常重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吴亮、陈晓明为代表的批评家,客观上助推了先锋文 学。论坛上,吴亮从个人经历出发,谈到上世纪50年代前后出生的一批人,在成长中没有经历过“决裂”。在面对文学时,他们更愿意谈结构、谈语感、谈叙述, 而不想谈政治、谈时代。先锋文学的意义在于它的探索精神,它虽然有瑕疵,但就这个意义而言,所有的瑕疵都是可以原谅的。他说,“先锋文学的秘密就是,每个 参与其中的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秘密。”

  30年过去了,先锋文学与先锋文学作家都在时间面前经历了种种改变。张柠说,今天我们“缅怀”他们,他们成了历史岩层中的化石。对于年轻一代而 言,先锋文学就像一个古生物的化石,散发出一种灵光,在历史的褶皱中闪闪发光,诱惑着许多年轻人返回去注视他们。他们的形态很奇怪,既像兄弟又像父亲,所 以给年轻一代留下的是一群“恶童”的形象。他们充满了善良的恶意,并将这种特征转化为符号的编织,供人们敬仰。他们表面给人一种不稳重、不成熟的印象,但 是他们的不妥协、不屈服,给了年轻一代精神成长强有力的支持。

  不仅仅是形式的探索

  重新认识与评估先锋文学的意义,是当天论坛上专家们集中讨论的话题之一。陈晓明认为,先锋文学的出现并不只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套用,而是基于中 国文学本身变革的需求。先锋文学的出现,突破了20世纪单极化的、有限的现实主义。先锋不仅是历史事件,更是一种精神,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始终要葆有的创新 意识,“对形式的探索依然是中国文学最缺乏的,依然是先锋文学未尽的使命”。

  与大部分批评家对先锋文学的肯定不同,郜元宝认为,先锋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既非罪人,也难称功臣。他认为,先锋文学热衷形式变革而不热衷 于思想革命,它用形式上的创新掩盖了内容上相对的沉默。他提醒应该警惕中国文学发展中间歇性的“死亡”。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每隔一段时间,文学就迅速洗 牌、推倒重来,这样的断裂对文学的发展有所伤害,应该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流传有序的文学传统。

  然而,张闳恰恰认为,先锋文学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断裂”。他说,先锋文学的出现不是形式探索,而是表达的需要。先锋在上世纪末是一场“运动”, 是整个那一代人创造出的全新的文化,不仅是在文学领域中,在音乐、美术、电影、戏剧、建筑等领域都全面更新,是上世纪末的“新文化运动”。先锋文学是这一 代人的自我启蒙,没有精神领袖。他们抛弃上一代人的精神遗产,拒绝继承,为文学确立了新的标准和规则。

  “真正的先锋一如既往”

  如今,先锋文学的热潮已过,而其留给后世的文学遗产却是极其丰富的。正如李敬泽所说,现在中国文学处理丰富和复杂的中国经验时,30年前的先锋 文学没有终结,它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精神和艺术资源,有待于认真地梳理和反思。“在30年后,我们可能依然需要那样的精神,依然需要勇敢地面对认识和表达的 巨大难度,依然需要面对艰险的挑战,对时间和自我做出新的言说”。

  苏童回忆自己当年的写作时说,一个作家在写作中的所谓先锋状态其实是血气方刚,或者是破坏欲、颠覆欲,甚至仅仅是对自己喜欢的一位作家的致敬态 度,这种写作态度是年轻的,不自觉的。“我们那个姿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裸奔’。大幕拉开,我们突然发现剧本没写,这出戏怎么唱下去?虽然这么多年 过去,人越来越出名,作品越来越多,我们还是要考虑一个问题,穿不穿衣服?如果要穿,怎么穿、穿多少?这几十年来的创作,我们一直在尝试要不要穿衣服,穿 得凉爽还是厚实,穿棉的还是麻的。”

  张莉、杨庆祥等批评家更关注的是先锋文学对当下文学发展和新一代作家的影响。张莉说,先锋文学建构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青年读者的文 学趣味,尤其是“70后”作家的文学趣味甚至语感。“纯文学”与先锋派紧密相关,它更看中语言、叙述方式,讲究语法和句法,致力于语言的探索,致力于摆脱 政治话语而回到文学本身。

  在一天的讨论中,作家、批评家在回顾与反思中重新评说了先锋文学在今天的新价值。不可否认的是,先锋作家具有解构的、反叛的精神,他们的作品书 写了现代人的孤独、焦虑、彷徨和内心的无意义。对人、对历史、对意义的解构,是先锋文学写作中一笔重要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说,先锋文学的探索在今天依然有 着重要意义,这种意义不仅是艺术手法和文学史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一种永恒的质疑与探索精神——正如吴亮多年前那篇文章中所写,“真正的先锋一如既往”。

 

上一篇:杨光祖: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
下一篇:童书作家杨鹏: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