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校园 > 高中校园 > 学校风采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全国示范文学校园: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 2015-01-22 15:48:03  发布者:素岚  来源:本站

文化铸就历史,历史铸就辉煌

 

——关于二十四中校园文化

 

 

文化铸就历史,历史铸就辉煌。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大连二十四中的文化历经65年积淀,大致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通常我们把观念文化精神文化,它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观念文化可分解为认知、情感、价值、理想成分。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规范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规范文化发挥着育人职能的制度保证。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位置形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下面侧重从观念文化精神文化方面阐释二十四中的文化。

                           

一、开阔之襟怀

 

站定脚跟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二十四中人最引以为傲的品质,莫过于开阔的襟怀。他们慧眼看世界,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然自若,胸怀博大”的卓然境界。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的教育提出构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构想掀起了教育界的热切讨论。二十四中的师生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办好一所学校既要高分,又要素质,不能简单地认为抓升学率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超越了应试教育的禁锢,二十四中人与时代一同拓展胸襟,以其透骨的清醒和超拔的远见,确立了自己的前行方向,他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提炼,确立了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理念,办学思想。

   回望六十五年的风雨路途,清晰可见一以贯之的脉络:二十四中人认为,教育作为改造个人的工具,其范围绝不可限于书本教育、智识教育,而应特别注重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现任校长黄启成多次强调,成长比成绩重要,高中学习生活的意义远大于高考的意义。校园文化培养的核心当是——张大胸襟,成为目光高远、品行高尚、思维敏捷、人格独立人才,而不是一部考试机器。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的要求,二十四中人不能固步自封,应找到新的生长点,实现新的跨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二十四中学子走出校园、踏出国门,到哈佛、剑桥等世界知名大学学习深造,然而无论身在何地,他们都对母校心存感激。开放办学的襟怀、浓厚的人文环境,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让他们在离开校园多年亦铭记不忘。

   为了拓展学子的宽阔襟怀,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文化、拓宽国际视野,二十四中特别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修学游和竞赛活动到境外真正体验多元的文化;学校先后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高级中学、休斯敦拉马高中、澳大利亚卡洛中学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并和多个国家、地区的教育交流机构进行了广泛的教育合作;通过开设“模联”课程、领导力课程、英美国家习俗等校本选修课,建立友好学校、姊妹学校、开设国际部等国际交流与和合作方式,假期参加模拟联合国、青年领袖峰会、蔚蓝国际等国际赛事活动。在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中互淬智慧,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拓展襟怀。

2011年暑期,二十四中国际部正式成立,这是辽宁省第一个经过教育部认证的公办国际高中项目(辽教函【2011】202号)。教室里学生们依旧穿着二十四中那令人熟悉和自豪的校服,可是三尺讲台上站着的或是金发碧眼或是皮肤黝黑的“洋老师”。中西方文化在绿山脚下一隅宽容、开阔的土地间无声交汇。为什么要办这所国际学校?黄校长解释说: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不仅能为学生升大学做准备,培养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眼界,一种气度,一种胸襟。 

 

坚忍之意志

 

二十四中的学生深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他们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他们明德、笃志、博学、慎行。天道酬勤,他们磨练自身的性情,具有了担当大任的资本。

   1949年,建校之初,正值共和国百废待兴。时任大连市市长毛达恂兼任校长,市妇联组织部长李光任副校长,革命烈士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任教务长......饱受战火考验的坚定的革命者,将坚韧的意志深埋在绿山脚下。数十年来,已然晕染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学校上课没有钟(电铃)作信号,师生便找一块废钢板悬挂在木架上作钟敲响为上课信号;没有电灯,师生只能点起小油灯备课和做作业;没有自来水,师生带来工具动手挖井,自己解决了饮用、煮饭的水源问题。六十五年的风雨路,与泥泞荆棘相伴而行的正是二十四中人坚忍的意志。

1951年元旦,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走进了这所学校,视察完后,欣然命笔:你们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学校,很注意学生的德育和智力的培养,你们要教育孩子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特别是要教育好干部子女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要为党为人民做贡献。

   二十四中人的坚忍品质,可以用“三支笔精神”形象地概括——备课用钢笔,批改用圆珠笔,刻题用铁笔,“三支笔”背后,是二十四中六十年来传承下来的坚韧不拔、发愤图强的意志。

  总理的题词已过去了65个春秋,但是65年来,24中人时刻铭记周总理的信任和嘱托。走过建国初的百废待兴,走过文革的混乱倒退,走过改革开放的新鲜风气,走过世纪之交的思想碰撞,尽管共和国的天空时晴时阴,但是二十四中的师生却始终秉持着着一个信念,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学校教书育人是本真,不管前途如何艰难险阻,坚韧意志已然熔铸进每个人的血液。

   在六十五年的坚韧摸索中,学校教学工作迈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一方面狠抓教师对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情况的研究,树立一个认真研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教风。严把教师备课、上课、辅导三关,不断完善教学全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求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还要教会学生会学;要善于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填充学生知识的空白;要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状态,克服学习、劳动技巧和思想意识上的缺陷。讲究教学规律,有意识地融入人生哲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鞭策他们努力向上

   几度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几度励精图治,薪火绵延,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艰苦奋斗的汗水中,新一代24中人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穷的智慧,扛起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他们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兢兢业业的付出迈出了学校发展的坚实步履,开创了学校的育英大业,铸就了二十四中人的铮铮文化脊梁。

   为实现自己的人生境界,二十四中人不断地艰苦卓绝的前行,不断的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学科奥赛,科技创新大赛,信息学竞赛,我校摘金夺银,风华尽显。2005年,我校22人被清华、北大录取,来棽棽以670分获大连市高考状元,2006年,考入清华、北大的考生有17人,郑良摘得状元桂冠,2007年,赵逸轩以692分成绩成为辽宁省理科状元,靳琳686分,辽宁省第三名,黄朔楠634分,大连市文科状元,2009年刘梦尘高考成绩659分,大连理科状元,宋路遥643分,大连市文科状元……虽说不以高考成绩论成败,评优劣,但是这些数字却是真真切切的说明,坚忍的意志为他们插上最丰满的羽翼,奋力翱翔飞往梦想的远方。

 

领袖之气度

   

    领袖者,大爱、大任、大气者也。

   在绿山脚下,有一块石碑,那上面镌刻的是领袖毛泽东的“五爱”手迹: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大连二十四中人耳濡目染,了然于心,落实于行,铸就了大爱的品格。他们的爱众生,爱万物,爱祖国,爱人民,大爱无疆。

   二十四中人心怀大任而无畏险阻,他们也深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他们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他们明德、笃志、博学、慎行。天道酬勤,他们磨练自身的性情,具有了担当大任的资本。

   大气者,纳百川,吞日月,笑沧桑,伏天地。

   回望二十四中的成长路,方知领袖气度之蓄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华章蕴就,大家大成,皆是如此。

   1949年9月,学校正式开学,有学生300余人,其中大部分是军队师级以上、地方局级以上的干部子女、军、烈属子女,劳动模范、高级知识分子子女,其中有开国元勋徐海东,宋任穷、欧阳钦的子女。良好的家教与修养为二十四中的气质养成提供了厚重的人文基础,耳濡目染的领袖风范亦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

   时任校长刘崇治,要求老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师不做的他从来不做。坚持每天第一个到校,节假日和寒暑假,他更是牵挂着学校的平安,一心扑在学校的工作上,用心血和汗水抒写着自己的工作业绩。刘校长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为人师表、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品质让他在学校师生中产生出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廉政方面他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或家人谋私利。用严格的制度约束人,用人格魅力感召人,用模范的行为影响人,用良好的环境陶冶人。在二十四中人的字典中,能力意味着责任,卓越的人才自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六十五年不问繁华的积淀中,无数优秀学子的涌现,向世界展示了二十四中人卓然的领袖气度——2008年李步天,刘奕入选并赴美国参加全球青年年领袖峰会,并获美国国会下属教育机构CYLC的邀请参加新任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2010年,在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上赵展跃同学参展的硬币储存桶、防盗螺丝钉、图书保护器惊艳全场。2011年二十四中代表队代表中国高中生参加联合国青年大会,荣获第三名。2012年于泽伟同学荣获第三届中国学生领导力大赛“中学生领袖”称号。2013年季正源同学荣获首届北京大学中学生国际辩论邀请赛十佳辩手称号。

追忆一个甲子前的这十年的风雨历程,不难发现,二十四中学今天的光荣与梦想,美丽与高端,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前辈的思想理念的基础上,就是建立在前辈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就是建立在前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积淀的基础上,大连24中的辉煌不是一夜暴富,而是历史的传承与积淀;大连二十四中的贵族气质不是土豪的炫耀,而是65年的传承和修炼的必然。

 

高远之志趣

   

    在二十四中的校园里,有这样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宣言——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

    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 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 我拒绝用刺激来换取施舍;我宁愿向生活挑战,而不愿过有保证的生活;宁愿要达到目的时的激动,而不愿要乌托邦式毫无生气的平静。 我不会拿我的自由与慈善作交易,也不会拿我的尊严去与发给乞丐的食物作交易。我决不会在任何一位大师面前发抖,也不会为任何恐吓所屈服。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

   他们确立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甘心做一个普通人,他们选择做一个不寻常的人,他们拒绝用刺激来换取施舍,他们要向生活挑战,这几年学科奥赛,科技创新大赛,信息学竞赛,我校摘金夺银,风华尽显.2005年,我校22人被清华、北大录取,来棽棽以670分获大连市高考状元,2006年,考入清华、北大的考生有17人,郑良摘得状元桂冠,2007年,赵逸轩以692分成绩成为辽宁省理科状元,靳琳686分,辽宁省第三名,黄朔楠634分,大连市文科状元,2009年刘梦尘高考成绩659分,大连理科状元,宋路遥643分,大连市文科状元……

   数十年的勤恳耕耘,学校不仅在德智方面“满园春色”,在文体方面也“枝繁叶茂”。学校建立了大型乐队,活跃在校内外,声振大连市;男女排球队代表省市出战全国,表现了二十四中的精神风貌。使学校呈现人心凝聚、事业兴旺的优势局面。这一切都得益于侯祯涛校长“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竞争为立足点,激发学生和教师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敢于竞争的勇气,以创新为源头,崇尚卓越,追求完美,敢于创新”的办学理念。

   然而在成就面前,二十四中没有就此满足。新任校长黄启成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山巅——在未来五年内把二十四中办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现代化,有特色的中国名校,这个名校有自身特色,有优质人才,有深刻内涵。

正是始终坚持“崇尚完美、追求卓越”的高远志趣,才使得学校真正成为了“育人的摇篮、学子心中的殿堂。2013年,在首届国际项目班毕业生中,82%被帝国理工等世界前五十强大学录取,100%被世界前一百强大学录取……一串串耀眼的数字见证着二十四中的独领风骚。

 

先知式智慧

   

    先知先觉的睿智,让二十四中人最早悟出素质教育的真谛,最早的探索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最早破除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和重教轻能的教学观。

   九十年代末,教育体制改革方兴未艾。时任二十四中校长侯祯涛率先主张“让人人都得到尊重,让人人都主动参与,让人人都体验成功”,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学生创办了《蓝帆》杂志社等,使学校呈现出人心凝聚,事业兴旺的局面。不仅如此,学校还创建了“开放性”的社会系列活动,把校园建成与社会和国际联系的中心,拓宽学生视野的示范和轴射的圣地;学校正建立学军,学农基地,聘请外教,同一些国家的学校结成友好学校,使学生的视野由国内延伸到国外。学校还本着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乐园的思想理念,适宜的创造了美丽而洁净的校园,一开风气之先。

   为了不使一个学生掉队,二十四中创新推出了“导师制”,常年为学生开设答疑辅导课,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教育影响,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教师的关注,始终创造一个令老师、学生感到宽松,自主,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同时试验双语教学,培养外向型学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来看一堂语观摩课,或许你会悟出究竟是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发出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是一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的复习课。陈晓红老师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创新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课上的小组活动式授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合作的态度,质疑的精神去看待事物、解释问题、得出结论,可以说真正体现了教育家第斯多惠‘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的教育理念。”。

   2015年,二十四中学将迎来自己的65岁生日,六十五年的风雨征程,六十五年的亮丽华章,使这所学校已然褪去年轻的青涩,多了几份厚重与淡然。然而,岁月更迭却不曾让这位步入暮年的老者失了活力,他依然有着先知的睿智,敢为人先。

   二十四中将教学分为三个水平层级,即基础性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同时为其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历的培养奠定基础。发展性课程——着重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培养的课程。探索性课程——包含自主研讨,和课堂探究,精心娴熟的教艺和勤奋进取的探索铸就了活力四射的课堂,数百门丰富多彩的课程,令学生目不暇接,润泽教坛的热情和爱生如子的深情,成就了博雅大气的学子,众多家长交口称遭,口碑远播。打破了教学工作“闭关自守”的现状。对尖子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开发他们的智力,使他们向尖端发展;对后进生,重点抓好辅导补课,课堂上重点提问后进生生,自习课、课后重点辅导边缘生,谈心,解决思想疑虑。培养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学业成绩。

   同时,学校还制定了考核评聘的具体方案,做到严格的程序与耐心的思想工作相结合,从而优化了教师队伍,也对整个大连市教师“双聘”工作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从根本上打破了教师“铁饭碗”的传统观念,将竞争机制有效引入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之中,

    大连二十四中学已成为广大家长和莘莘学子的心向往之名校,他们梦想在这感悟人生,锻炼风骨,吸纳智慧,追求崇高,塑造气质。先知先觉的二十四中就是这样一支如椽巨笔,书写着长久不衰的育人史,二十四中就是这样一列时代的列车,搭载着卓越的英才不断前行。

 

善美之追求

    

    “时光飞逝,散落了一地美丽的记忆,其实,每个日子,都是内容不同的一本书,风格迥异的一幅画。二十四中人匆忙的脚步里从来都不失从容与优雅,我们懂得去读它、欣赏它、升华它,即使是不经意地浏览过去那愉美的刹那、温暖的情怀都在勤劳不倦的生活细节中芬芳出这所学校的文化与精神。”这是现任校长黄启成给二十四中的寄语。

   处处馨香,处处美丽,学子兢兢业业,师者术业专攻。二十四中人以独特的旅行方式,走向世界,把我们的精神繁衍成新的理想部落,生发出更美的风景求真尚美,卓尔不群。

   她静卧于绿山脚下,这里青山葱郁,绿水荡漾,吸纳天地之灵气,张杨豪杰之精神。新楼旧舍,鳞次栉比,新楼张扬着现代高端大气的独特风格,旧楼书写着典雅古朴厚重的文化符号。二十四中毗邻劳动公园,这里自然风光优雅,人文底蕴深厚,是一所拥有园林风格的校园。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在发挥着教育功能,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让学生沐浴在幸福之中。

   曾有一位资深记者被24中校园之美震撼,他欣然命笔,讴歌了这里的美丽,揭示了这里的内涵,他写道:“小钟楼”贪婪的沐浴在朝阳之下,似要抓住流逝的每一分每一秒;“红楼”在晨辉中,镀上了红而冷重的边框。那绿树红墙所散发出的活力与热情;那西式大门所透出的古雅与厚重,那装点绿色披肩的校园,幽静.....这一切都荡漾着幸福的气息;丁香园中花儿静静的开放,幽香如丝翼飘荡,仿佛自我的诉说圣园的古朴典雅;阅览馆前的时钟,以其暮鼓晨钟的优雅姿态守望了大半个世纪的校园,“定时作息,养成规律生活”这句朴素实在的话题是先辈们的殷殷嘱托和衷心期待;柿子林中,那历经霜打,却撑着密密枝杈的树盖,让枝头挂满一个个小灯笼般的果实,沉甸甸的柿果压弯了树枝,24中便是这一颗颗果树,赞他的果实累累,更爱她的内敛含蓄。在这美丽的校园,师生们或凝神深思,或朗声诵读,或规划未来……这一切都让学子们从内心升腾起爱恋的幽情,领悟到幸福的滋味。美的享受无声蕴养这诗性,滋养着二十四中人对于美的追逐。

   柿子林每年都会收获许多柿子,如何保护柿子树,如何防止学生采摘,如何处理这些果子,大家颇有争议,最后校领导班子做出决定,说出这样一番话:“如果我们担心学生去采摘,处处围堵设防,我们还能培养出大气的人吗?还能培养出时代的担当者吗?”如今,这一个柿子林早已成为学生开放的乐园,他们可以亲自定时采摘果实,可以在课余时间在这里小憩、写生、抒情。这何尝不是另一个没有铃声的生活课堂?又何尝不是另一份没有分数考核的生命学业?这里没有篱笆,开放果林;这里没有铁栏杆,开放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这里没有隔离栏,开放亲水亲鱼池塘;这里没有更多的限制,图书馆开架阅读,电子阅览室自由开放……原来,二十四中人深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理,让孩子们自由自在的生活,让孩子们的天性得到自然的释放,得到自然的升华。     

   “求真,尚美”,这是二十四中的朴实而优雅的校风,它引领着二十四中人时刻不忘追求人性之善,生命之美。

    二十四中将人性之美阐释为八种基本美德:诚信、正直、敬重、负责、同情、自律、忍耐、奉献。倡导“大爱、大梦、大智”。大爱——怀揣一颗博爱之心,爱众生,爱万物,发现事物潜在的美,发现不为人知的财富。以爱感人,以爱化人,行者无疆,大爱无边。爱人者人恒爱之。大梦——确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当梦想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人的自我要求与自我约束也会相应提高。大智——以慧根洞事,以慧心悟道,以慧眼看世界,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领悟大音希声,道隐无名的处世哲学,能够以无声胜有声,以无形制有形,以不变应万变。

   学校精神是二十四中学子成功的力量源泉,也是校园文化芳香四溢的源头。校园,既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又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所谓校园精神就是指在校园范围内,被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所认同并积极维护的一种团队气质。对于二十四中而言,育人的涵义更加厚重:环境育人,物化于心;文化育人,培养校园情节;师德育人,如沐春风;活动育人,展示自我;教学育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气质。

何为校园精神,何为校园文化,二十四中人在探索,二十四中人在诠释。

   

七、文学之校园

     

    校园,既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又是学生的精神家园。除了课堂教学侧重文学,校园生活突显诗意,我们24中以丰富校园活动承载了求真向美的校园文化。早在六十多年前,二十四中便切实倡导学生课外活动组织,以大自然为教室,以全社会为教本,利用活的材料,来充实学生之智识,扩大学生之眼界。

   如今,学校已有了包括先驱联盟社国学社、推理社、第七帝国金融社、尚艺棋社,篆刻社、奇迹魔方社、忠义武术社、模联社、“飞声”广播站、茶艺社、民族乐队等40多个运作娴熟的学生社团,为茶艺社专设的茶经室里古香古色的装饰,典雅的茶具,一杯一盏似乎在召唤客人入室品茗。心蕾手工坊的社员巧手编制出的花朵栩栩如生,让插花室满庭芳香。还有,每一个社团的活动室,都各具特色,美不胜收。黄启成校长诠释说:“每个学校都有教室,但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教室,用来支持竞赛还是用来支持社团活动有天壤之别。二十四中致力于让学生幸福优秀,就不遗余力地给予他们足够宽广的天地,不一定多么华贵,相反,一定的空间和一个明确的主题足以让小小的天地包罗万象。”

   校报《大连二十四中报》、教师期刊《古坛跫音》等刊物,是学校师生分享学术与生活经验的空间,让古雅厚重的校园升腾出浪漫而时尚的现代气息。蓝帆文学社是极具影响力的最大的社团之一,他们秉承“博思广学,笃志佩弦”的宗旨,集写作、绘画、采访、宣传、销售于一体。校刊《蓝帆》遍及全市各个学校,为学生创造了欣赏与交流的平台,深受学生好评。风吟剧社的社员从课本出发,自导自演,还和大连话剧团合作。使学校为首个戏剧教育的实践基地。演员们用自身的才华征服了观众,甚至让大连话剧团的艺术家们也为之惊叹。国学社团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社员们在这里尝试书法、剪纸、绘画、蹴鞠…………

 社团活动是无痕的教育,无痕的教育是一朵久开不谢的花儿,锻炼的是能力,张扬的是青春,沉淀的是幸福,收获的是精神。

回望六十五年的沧桑,光阴晕染的大连市二十四中学像一幅浓淡相宣,气势恢宏的壮阔的画卷,积淀的是对真与美的不懈追求。

校园文学与学校各项工作密切结合

长久以来,我校始终坚持校园文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保证校园文学的位置,如有校园文学社“蓝帆”,蓝帆文学社始建于1997年,创设之初就秉着博思广学、笃志佩弦的社团宗旨,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创建蓝帆文学社。经过十四年,众多蓝帆人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终于走到了今天。如今,蓝帆文学社已经成长为一个集写作,绘画,采访,宣传,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团。蓝帆文学社组织严密管理到位。蓝帆文学社下属四个部门,文字编辑部、绘画设计部、宣传采访部、销售财务部。为了使更多爱好文学、热衷销售的同学参与其中,除了各部部长及几位负责人员外,不设固定的参与人员。借助这种方式,使每一位二十四中人都能成为社团的一员。并且能够集思广益,大力推动文学社的各项工作。与此同时,我们也加强内部管理工作。对来稿来件进行细心筛选,仔细校对,以保证校刊的质量。对出校销售的同学统一进行培训指导,使之能够更加充分的展现二十四中人的活力与风采。学校有“清音诗社”“风吟剧社”,有板报壁报、网站上有“温馨小镇”空间发表作品,展示橱窗、展室等都有各种活动作品的展示。校园文化设施注重文学性,体现文学特色,如“国学社”古色古香。学校有四十多个社团,国学社是最大的社团,每周有两个课时,同时有诸多选修课。校园文学的发展使这所学校更具艺术魅力。文学社团众多,刊物《蓝帆》《星空》《青蓝》等深受欢迎,学生作品集异彩纷呈,《青石板上的足音》热销。校刊、校报承载了二十四中人丰富的情感与睿智的思考。二十四中人可谓下笔则云飞烟动,落纸则鸾回凤惊。我校参加了两岸三地协办的第十五、六届国学夏令营,展示我们国学社的风采。

始终坚持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校本教研相结合。学校把校园文学和选修课必修课结合。特级教师语文组教研组长刘艳华老师开设国学课程,我们研发了选修教材:《国学》校本课程选修(被评为大连市优质教材一等奖)、《当代台湾文学》校本课程选修。读本:《中华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本年度开设四个讲坛:国学讲坛——邀请国学网总裁及书协、围协前辈来校讲座;历史讲坛——邀请著名历史教师袁腾飞先生来校讲座;地方文化讲坛——邀请著名散文作家素素来校讲解大连历史文化;戒子讲坛——邀请中科大著名管理学教授来校讲座。 将校园文学活动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融合,有效互补,语文教研组有校园文学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逐步形成并使用相应的校本教材,在文学教育方面卓有成效。本年度学校还承办了“东北地区知名高中语文教育论坛”,本次论坛与会者800多人,《坛经》解读,《论语》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整本书阅读等研究课都体现了我校校园文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学生在公开课堂上的优异表现更展示了我校学生长久以来所积淀的优秀文学素养。

始终坚持校园文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文以载道,活动也承载着思想。我校校园文学活动导向正确,有力地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德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文学载体,形式生动活泼。如“家的故事讲诉”,与大连市委宣传部学习办合办的“家的故事”从我校启动,并全年级参加此活动,作品还在展板上展示,活动让学生思考:家是什么地方?家给了我什么?我应该为家带来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又弘扬了传统文化。

福楼拜说:“文学就像炉中的 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科学和哲学更能给予思想明确性和说明性。二十四中人通过多年的尝试与努力,已经使校园文学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学生个体成长中关键而重要的一环,更成为高尚情怀的象征,刻入学校的血脉与品格。二十四中人将牢记“明德笃志”的训诫,坚定“求真尚美”的信念,在校园文学之路上高歌猛进,越走越远。

 

最后,分享毕业生于赛男的《一所高中的精神力量——写给所有二十四中人》来进一步诠释二十四中的文化精神内涵:

 

 

一所高中的精神力量

——写给所有二十四中人

 

从来没有想过,这样一个地方会对我产生这般深刻的影响,从来没有想过。

直到今天,所谓的校庆的日子,在网上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消息,歌曲、照片、文字,毫不犹豫的分享着,在看到一次又一次出现的校训的时候,会真的从心底里升起力量,在听晓文哥他们完成的新校歌的时候,会真的捂住嘴巴用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情盯住屏幕无所适从,在虚拟的世界里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所有可能会看到的人宣告,我是二十四中人,我要带着这所学校教给我的、交给我的,走完这一生,不后悔的走完这一生。

我的高中生活,和所有人一样充满了青春时光里应有的欢愉和无奈。在刚入校的兴奋退却后,没有感觉到和其他的高中生有什么样的不同。课业压力不大,至少没有像某校。没有过多的思想教育,或者说除了老关那无可复制的讲话外,只有随着次数的增加而越来越无聊和厌恶的考前教育、升旗讲话。高考压力来临的时候,也同所有高三学生一样阵亡在大量的补课习题和考试中。因此,当我发现自己在再次面对这所学校的时候,感受到的不再是生活而是铭记了一种精神,止不住的想要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样一所高中,能够脱离出物质形态,以一种精神力量刻入骨血的推动我诸多的人生选择,让我自豪让我骄傲让我愿意以这所高中的一分子的姿态,走完人生路。对于一个想要自由想要突破身份限定的人,二十四中人却能够成为我不愿割舍不愿改变的身份。为什么?

或者,应该首先问,这所学校给了我什么。

骄傲,是我首先得出的结论。骄傲于自己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为自己的生活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为周围的人提供帮助,并感恩于这段经历;为所处的时代带来改变,并始终为这份改变的积极意义奋斗不止。这份骄傲又能够时刻提醒我,骄傲的人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够让自己有资格以挺立的姿态面对他人,才让人有资格向所有人展示、向所有人宣告自己的优秀;骄傲的人需要开放的心态——以此确保骄傲的人不会变成固步自封的愤青,确保骄傲的人不会变成不可理喻的书虫,而能够将助人圆梦作为人生最大的欢愉;骄傲的人需要理想——认定自己有能力成为时代的先行者,有能力去完善去开创,同时有责任去作为一个优秀者来引领一个时代。诚然,从学校毕业后的日子里,二十四中的人会因为这份骄傲而锋芒尽显,甚至受人诟病,但是,作为一个真正感受过二十四中的骄傲的人,会明白,这样一份有基础有追求有理想的骄傲,会被觊觎实力而不愿付出的人丑化,却会被同样经历了获得这种骄傲的人尊重、欣赏并视为珍贵品质重用。传统中国人强调藏锋追求中庸,生活于世多求自保无伤。然而时代需要的不仅仅是作为追随者的大众,也需要有能力有胆量站出来的领导者。他们多是以一种骄傲的姿态出现,并因为这种姿态所付出的万分努力受人尊重。二十四中人被期望,能够成为这样的人。多年之后,我们能不能骄傲的说,如多年前大声朗读的宣言中所说,在自己的努力下,我已经做到了?

“我不会拿我的人格与愚昧作交易,也不会拿我的尊严去与发给乞丐的食物作交易。我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也不会为任何恐吓所屈服。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在自己的努力下,我已经做到了。”

自我,第二个词。自我意味着于人不同,追随我心。真我的心,是什么?大多数人的这一门课程会贯穿一生,在所有无知无觉得时刻受到形形色色的影响,转变的时候也常有措手不及的状况,甚至莫名所谓,不计过往不思未来,简单的承认了所有生活加之于自身的作用都是无可改变的现实,忘记了自己才是做出选择的主动体。自我并不意味着为我,而是主动思考,主动选择,主动追求。辨明什么才是我想要的,是独立人格树立的第一步。二十四中人不会选择一个只有自我的世界,太过狭小的天地容不下想要完成飞跃的个体;同样的,我们不会选择只为自我的世界,内聚力过强只会导致自我坍塌;自我膨胀的结局是同样悲惨的爆炸,这也不会是我们的选择。自我,但不仅为自我。我可以选择,但从不为自我做出选择。追随自己的心,倾听内心的声音来选择一个释放能量的领域,因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为幸福,因能够被他人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依靠和尊重,会成为自我实现的最终标准。因此,当所有人在为了就业而惶惶终日的时候,会有更多的二十四中人因为在这所高中确立的自我意识选择通过提升个人能力、全面完善自身而在竞争中获得主动——不被职业限定,反而去选择职业。因此,当所有人在为了金钱荣誉地位焦灼难耐的时候,会有更多的二十四中人因为在这所高中获得的自我意识选择同大师交友,在思想的天地里感受真正的宽广,并致力于将一切优秀的思想运用于现实,成为引领时代的力量——务实,但追求卓越。二十四中人被期待成为这样的人,独立而不同于他人,但始终如一的为了他人。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个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

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

气度,是不可以忘记的一点。二十四中人够尖锐,但不可以无礼;够锋芒,但不可以无知;够主动,但不可以鲁莽。引用一段话,足可以概括这所高中带给我们的气度:“追求卓越,脚踏实地,正直磊落,这是贵族的品位;国家为大,学术为大,精神为大,这是王者的风范;肩挑道义,手著文章,服务社会,这是领袖的气度;尊重强者,同情弱者,与人为善,这是圣贤的胸怀;心境爽朗,百折不挠,相信未来,这是强者的精神。“二十四中人现代,渴求站在时代的前沿,以最广阔的视野审视生活百态。但不代表我们忘记沉淀。一甲子轮回积淀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历史的心态,一种关于如何看待过去、如何看待未来的气度。二十四中人因为对学校优秀传统的自豪感而葆有了不变的骄傲,又因为这份骄傲而时刻关注着现实、追求着改变。二十四中出传承者,也出变革者,两者的同时存在,彰显的是一所学校的气度。而每一个二十四中人又被期待成为这样的人,以历史灌溉自我,为未来塑造着自我,二者兼有,才算的完整。而这份气度,中和了锋芒,成为将个人光芒扩散开来的凭借,由一点辐射向所有方向。骄傲和自我才能够成为二十四中人值得珍惜而非滥用的精神力量。

然而,平凡如我,在高中的三年生活中并没有过分深刻的感受这样的精神。学校以课外活动丰富而出名,但对比其他,更多的形式更大的规模比比皆是,这不是学校精神的来源。学校以出色的成绩而出名,但名校遍地的时代,曾经身在其中的我们已经遍布全球,世界名校也好,无名学院也好,各处都有,这也不是学校精神的来源。那么,这份能够引发在世界各地漂泊的二十四中人共同纪念的向心力,来源于何处?

现在看来,似乎每个二十四中人都是在毕业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优秀,才意识到这所学校带给我们如此之多。原因于何?久经思索之后,我的答案是,其中的每一个人。

这所学校赋予了其中的每一个人这样一些特质,骄傲、自我、气度,让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中获得认可获得成功,并始终以在路上的心态追求更高更好的未来。作为同行者,我们会在交流中相互认可并加强了这样一份共同的认知,就是我们出自同一个地方。这些特质在过于当单纯的学生生活中并不能够发挥出真正的力量,然而处于更为广阔的社会中,这些特质能够自动的标识出一部分人,一部分在相同或相似的认知基础上尊重、认可、愿意与之合作的人,而当我们在这些人中,发现一个共同的源头的时候,这所学校的精神,就被从其中脱身而出的每个个体强化了。这也许是为什么二十四中的精神,往往在学生毕业后,在他未来的发展生活中,会逐步加强它的影响力的原因。但,只有其中的人,够优秀,够具有二十四中人的特性,这样的情况才会发生。而现在它发生了,恰证明了一点:每个二十四中人,都是优秀而特别的。

然而,这些特质无论在毕业后的日子里,如何加强,它们都源自于这所学校,这所被所有毕业生共同塑造又一代代培养着毕业生的精神殿堂。其中的每一位教师,因为对于自己职业的热爱和对于学校的认同,能够在越来越多的管理琐碎中幸福于每一位学生的成就,能够感动于每一位学生的创造,能够奉献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其中的每一位学生,又能够因为自己说承接和将要在不知不觉中传递下去的精神力量而备受鼓舞,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这样的学校,怎么可能做不到给每个毕业生一个人生的标签,标定,这就是我说的培养出来的人,这样的精神力量,又怎么能够不得到传递?

相比于现在一所又一所为盛名所累的传统名校,一所又一所屈服于就业指标而转向技术学院的高等学府,我更愿意将大学的名称赋予这样一所北方城市的高中,因为它所能带给其中毕业生的人生方向和精神力量,可以超过大多数以高位自居的学府,可以让其中的教育者,重新审视即将加入、已经加入和已然走出的学子们说付出的辛苦,以及他们未来将要走的路。

或许,洋洋洒洒一整篇文字,完全出于个人角度却用了二十四中人的统称并不合适,更何况我自己本身也仅仅是一个毕业2年不到的学生。但我相信,这样的文字写出来,会有人认同,并且不在少数。同样也会引人思索,名不副实也好,言过其辞也罢,思考也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而回归个人,之所以会在这样一个或许形式大于内在的仪式般的时间点上生发出如此之多的感慨,是因为,在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是由二十四中说获得的精神而推动了我的部分选择,部分在随后的日子里会有深刻影响的选择。再一次的寻求改变寻求突破的时候,我会想到二十四中人这样一个身份,足以说明,这所学校所带给我的。

文字死板没有抒情,但字字句句都透露的是我对这所学校的感激,学校本身,学校中的老师、职工,以及所有曾经在其中度过一段生命时光的人们,或者简单概括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的人们。

很快,会离开所有的熟悉到大洋彼岸去重新开始,抛却累赘繁复的身份限定。在这样一个断点,希望能够用这篇文字来鞭策和纪念,无论何处,不要忘记这所学校教给和交给我的精神力量。

最后再一次附上二十四中人宣言,以心底的声音朗诵,即为信仰: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个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

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

我拒绝用刺激来换取施舍;我宁愿向生活挑战,而不愿过有保证的生活;我宁愿要达到目的的激动,而不愿要毫无生气的平静。

我不会拿我的人格与愚昧作交易,也不会拿我的尊严去与发给乞丐的食物作交易。我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也不会为任何恐吓所屈服。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在自己的努力下,我已经做到了。

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位24中人所应具备的。”

 

上一篇:全国示范文学校园:重庆市渝北中学
下一篇:全国示范文学校园:山东省曲阜市杏坛中学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