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校园 > 高中校园 > 文学社团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海潮文学社 2015-01-30 14:49:03  发布者:素岚  来源:《文学校园》2014.6

 海阔潮平好扬帆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海潮文学社

 

 

校长寄语

 鸿鹄高飞,弄潮拿云。

                                     ——沈诚

 

社团素描

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浸润于首都北京丰厚的人文沃土,成长于传统底蕴深厚、文化气息浓郁的恭亲王府邸,在五十载的风雨历程中,始终铭记和履行周恩来总理交给的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历史责任。这里是“民族音乐家的摇篮”文学教育的传统也经久不衰。

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海潮文学社成立于2013年秋,是附中爱好文学的同学挥洒笔墨、施展才华、展现风采的舞台。海潮文学社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成立的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社团组织。海潮文学社秉承我校“开放办学、博采众长”的教学理念,秉承教师指导学生自立的宗旨,努力营造中音附中校园文学精神的守望者和栖息地。

一年多来,海潮文学社迅速成长,成功组织校园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参加校庆活动采访知名校友,撰写采访稿件,编辑出版校庆文集《潮》《长歌行》……影响日深,成绩斐然,为促进附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文学社员们在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比赛等活动中屡创佳绩,他们的作品在《北京青年报》等报刊上崭露头角。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多次获得校园文学优秀指导奖、教学成果奖、教学论文奖2013年11月,附中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理事单位。文学社指导教师钱艳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理事,海潮文学社由此走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社员

                                                

青春期的奇葩们

赵梓涵(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学九年级作钢管3班)

 

又一学期开始了。看着校园里背着琴奔走的校友,听着不远处起伏的音乐声,不免有些激动。走进教室,惊奇地发现大家都有了些变化:有的换了新发型,有的调整了穿衣风格,有的则改变了说话方式。我想这也许是青春期的标志。

C哥是个见多识广的人,各科成绩也都名列前茅。我们遇到一些不懂的事总愿意去向他请教,而他也乐于解答。可这学期C哥无论穿什么衣服总是要将衣领高高竖起,拿着一个仿佛“文革”时代老旧的黑色皮包,神秘兮兮的。我们时常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出现。问他问题他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上课时他就会拿出一本砖头般的音乐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令人禁不住想凑过去瞧瞧又出了什么新的音乐理论。

我觉得变化最大的是T。他不瘦,黝黑的皮肤,自来卷的头发,还有一双非常著名的小眼睛。大家常开玩笑说永远不知道T在瞪谁,因为看不到他的眼睛。T很喜欢“林肯公园”,他说林肯公园主唱的经历使他有了许多想法,他现在的成就使T钦佩,他歌曲歇斯底里的风格是T的最爱。T对林肯公园的喜爱近乎痴迷,画着各种关于林肯公园的画,无时无刻都在听着、唱着林肯公园的歌曲,穿着印有林肯公园标志的衣服。只要听到班上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就知道T又在放林肯公园的经典之作。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务正业,但换个角度来想,这种对待事物执著的态度何尝不令人佩服。

A老师虽然早已过了青春期的年纪,但浑身散发着叛逆的气息。他从不把校规放在眼里,但他独特的教学风格、渊博的学识和极高的专业水准使得他走过的地方总能听到女生的尖叫。他一头复古的中分短发像极了民国时期的少爷。最令人难忘的是他脸上的那颗痣,不偏不倚,正好在人中上。如果你以为我们会笑,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我们谁也不敢。还记得他的第一堂课,在我们漫长的等待后,他潇洒地走进教室,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结尾就是:“王说是几就是几。以后在我的课上我就是王,我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就算我说错了在我的课上那也是对的。听懂了吗?”说完之后一个华丽的转身,霸气地离开了教室,留下了一脸愕然的我们。沉默了几秒后我们精神恍惚地飘出了教室。 

原以为青春期是令人难为情的,有人将它视为洪水猛兽。殊不知,青春期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欢笑与成长。可能有些人永远都在过青春期,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激情与变数,而这些恰恰正是墨守成规的中国乐坛缺乏的。

相信C哥、TA老师这样不拘一格却又执著地热爱音乐的“奇葩”们,将会为中国音乐融入一些新的元素,使得世界乐坛上的中国风不仅古雅经典而且个性前卫。他们是中国乐坛的新生力量。

我爱他们,也爱这样激情如火、特立独行的青春。

 

 

行走在艺术的道路上

李拾齐(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学高二声2班

 

艺术有个十分广泛的定义,理论上来说,艺术就是在心灵上带给人类愉悦的一种行为方式,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艺术包涵的方面太多太多,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戏剧、建筑等等。有人说文学是艺术的眼睛,而音乐是艺术的灵魂。我们带着各自的灵魂走在这条灵魂之路上。

我们从五湖四海相聚到这里,一定都带着各自的追求和梦想,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考上了这所学校而不是去上普通的高中,这一定是有原因的。

或许我们拥有创造性的天赋、跳跃性的思维、与生俱来对音乐的敏感和对艺术的痴狂,但最重要是这所学校有值得我们奔赴的理由,有值得我们付出年华和精力的理由,那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艺术梦想和一扇神圣肃穆的艺术之门。

当我们推开这扇艺术之门,会见到光明万丈,但推开的过程却是千辛万苦。 

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不同,但有一点一定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的苦练和洒下的汗水与泪水都是为了艺术,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优秀完美并有资格和权利踏入艺术这个令人迷恋的领域。最终我们想要成为佼佼者,我们想要实现至高无上的理想,我们想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长,就该拥有一种意识和信念。

梦想的拥有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对梦想和艺术的坚守却并不容易——

哪怕泣血捶膺,大汗淋漓,还能够在琴房雷打不动的人少之又少;

面对艺术院校开放的环境、自由的时间支配,能够紧紧抓住的人少之又少;

除了对专业的苦苦练习,还能重视艺术内涵、文化修养、未来发展的人也少之又少……

有时候坚持能换来明天,有时候懈怠会改变命运。

有人说,艺术家的棱角与特质让任何人都无法接受,其实我们只是走在音乐道路上的行人,走在艺术道路上的旅客。找得到起点,却看不见归途。我们不该把艺术家当做一种名号和标志,我们也不该把艺术当作一种技巧。我们应该把艺术当做一生的追求,当做永恒的信念,把我们追逐艺术的过程看做我们的人生,酸甜苦辣却精彩绝伦。一位艺术家的成败就在于过程。

最后我想说,在我们这条音乐道路上,在我们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我们该懂得珍惜,珍惜在学校的日子与学习的时间。我们沐浴在音乐的海洋中、艺术的摇篮里,更应该珍惜在音乐道路上所经历的一切。

因为我们把青春当做艺术的筹码,把明天看做成功的彼岸。我们该学会坚守。是的,有一种精神叫坚守,在音乐上,在艺术上,在未来面对一切我们都该如此顽强。如果我们每天都在前进,哪怕只是一小步,未来就会灿烂辉煌,音乐就会为我们释放出它的魅力和热情。

我们带着各自的灵魂,走在了这条灵魂之路上,就让我们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如磐石,无怨无悔!

 

 

记忆的断片

崔文静(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学九年级民3班

 

冬日呼啸的冷风穿过恭王府——附中那时还在恭王府,从大门到院子,再从走廊的木质窗户缝隙里,吹进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宿舍楼。

一位衣着朴素的女老师正在细心地将窗子漏风的地方一点点糊好。她姓房,多少年来,就是她们这样三位女老师,用她们的温柔和耐心,温暖了一批批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就读的学生。
    她们是每天要管理学生生活中无数大大小小事的人,更是那个被附中和大学的无数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妈妈”的人——生活老师。

 “三个老师里我是最晚来的,像安老师她们都来得早,已经有好多年的经验。我也是一点点和同学们交流、相处,才和他们有了很深厚的感情。对待他们,就像对待我自己的孩子。”
   “像吴碧霞、祖海她们,还有小一点的,现在留在学校附中当老师的那几个,从来都不让我们操心,见到我们也特别有礼貌。”

……

现在房老师已经赋闲在家,偶尔散步到现在的恭王府。旧时的宿舍楼已经不在,但那些温馨的记忆没有随着时代而泛黄,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经久而不息。

 

师笔留香

 

《古诗词文吟诵》阅读手记

钱艳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海潮文学社指导老师)                        

                             

手记之一:敬畏前贤读书人

怀着敬畏之心读完了陈少松先生编著的《古诗词文吟诵》一书。之所以心怀敬畏,一是因为陈少松先生在吟诵方面的声誉之隆,一是因为推荐这本书的人——刘占泉老师。  

刘占泉老师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先生。他有着读书人的心胸,诗人的襟怀,精辟独到的见解与剖析,大强度、高密度的海量知识。刘老师的课堂往往既富于理性,又充满诗意。

刘老师讲课,时而天马行空,时而沉郁顿挫。有时候讲着讲着就自得其乐陶醉其中,手舞足蹈,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有时候又眉头紧锁,极其严谨认真。我想,大概前者源自先生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后者源自先生对现行教育的忧思吧。

听刘老师的课,我总是低头飞快地做笔记,争取一字不落。特别是他在吟诵诗文时,浅吟低唱,古风透骨,让我沉浸其间。当回过神来,才遗憾自己没能把先生的神态、语流、声气都记录下来。夏日如火,坐在教室里听讲的我们常常都是汗流浃背,而刘老师却好似浑然不觉,手中的扇子也只是摆设,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细细地讲着,一讲就是一整天。反躬自省,感觉着实是自惭形秽。我对刘老师真真充满了敬畏!

刘占泉老师为我打开了吟诵之门,陈少松先生引领我系统地了解了我国古诗词文吟诵的特点、起源、发展、现状,吟诵原则、方法以及继承、弘扬等问题,让我尽情地遨游其间。

 

手记之二:让经典不再遭遇尴尬

    吟诵是一种既古老又前沿的艺术。“吟”字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出现,其义训为“歌”,即歌唱,“诵”字早在《周礼》《礼记》中既已出现:可见其在我国悠久的历史。

吟诵这种传统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为历代文人学子普遍采用,深受大家的喜爱。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寿镜吾老先生要学生们读书的片段:“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书……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又让我想起刘占泉老师,刘老师教到精彩处或讲到高兴时往往会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这时准会博得同学们的一片掌声,同学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小声跟读。 我想,这大概就是植根于每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声音,这大概就是吟诵的魅力吧。

但可惜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传统文化受到猛烈抨击,吟诵这个千百年来普遍使用、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也当作封建的东西加以废除,一度被人们冷落。解放以后,吟诵也未能引起国人的普遍重视。 如今大部分学生不知吟诵为何物,甚至中文系的大学生也视吟诵为阳春白雪,认为吟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国粹沦亡,实在让人扼腕痛惜!

   “数典不可忘宗”,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有理由把继承传统吟诵理论和经验的担子挑起来,坚持下去,扩大开来,将吟诵之学在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再度兴盛,让吟诵这种古老的艺术不再落伍,而是走向潮流前沿,让经典不再遭遇尴尬。 

 

手记之三:由《古诗词文吟诵》延伸开去

学然后知不足。吟诵的研究涉及到文学、美学、音乐、音韵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种学问,绝非学识浅陋如我者所能胜任。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也谈及自己的读书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于是,在磕磕绊绊地读完陈少松先生编著的《古诗词文吟诵》一书后,我又继续观看了徐建顺老师“吟诵的理论和方法”的视频,拜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赵元任、程曦《吟诵遗音录》,欣赏了徐建顺、陈琴主编,接力出版社出版的《我爱吟诵》等。无奈时间紧迫,只能是走马观花,无甚心得。但相信凭着自己对吟诵的满腔热情,假以时日一定能反刍消化。 

《吟诵遗音录》,是很值得细细品读的一本书。打开光盘,感觉这是来自很久很久以前的声音。虽然常州方言听不大懂,但是能够感受到韵律,这也是很不错的。而普通话版的声音很高昂、浑厚,我反复听了好多遍,很有收获。接力出版社出版的《我爱吟诵》,且歌且吟,如《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所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听名家吟诵,享受其中。尤其是陈少松先生吟诵的李白七绝《望天门山》,感觉很特别,又似曾相识,经查阅发现先生用了霍松林先生吟谱的主旋律,但在拖腔上加入了《刘三姐》的山歌调,虽然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但他融合得非常自然流畅,吟声清亮婉转,神情洒逸,不禁使我想起了李白的“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的诗句。他的那种自在、欢悦的声情和李白望天门山欣睹胜景,淋漓兴会的心情完全融合到一起了,是因声、求气、得神、入境的最完美的体现。

    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书房里,在林荫下,在晨曦中,在月光下,吟诵诗文,可陶冶性情,提高情操,这是达到心灵愉悦、精神净化的一种自我修养方式。让我们像古人一样吟诗,传习雅言之道,养成君子之风。

吟诵之路我还刚刚涉足,但相信由陈少松先生的《古诗词文吟诵》始,我会越走越远。

上一篇:宁夏西吉中学月窗文学社
下一篇:贵州省沿河二中路边草文学社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