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校园 > 高中校园 > 文学社团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北京工业大学附中鲁迅文学社 2015-01-21 16:13:53  发布者:素岚  来源:《文学校园》2014.5

汲母语精华,展文学风采

 

——北京工业大学附中鲁迅文学社

 

 

校长寄语

 “立人”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能使人文雅、大气,能使人的心灵丰富、高贵。坚持鲁迅先生的“立人”理想,继承鲁迅先生的“韧”的精神,让学生与经典为友,和大师对话,不断提升文学素养,丰厚文化底蕴,让文学社成为学生承载梦想、砥砺品行、展现才华的宽广舞台,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共和国公民,把工大附中建设成弥漫着书香、洋溢着诗意的精神家园。

                                                           ——李军

 

社团素描

鲁迅文学社是由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一群怀揣着文学梦想的同学组成的学生社团。社团成立于2011年,由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长、语文特级教师毕于阳担任主要指导教师,现有社员130多人。文学社定期出版社刊《野草》,邀请知名学者、作家来校讲座,举行诗歌朗诵、演讲、辩论、课本剧展演、文学采风等活动。

文学社成立以来,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展现文学才华,培养文学新苗”为宗旨,以鲁迅等经典作家作品研读为切入点,打通常态语文教育与文学社团活动的联系,社员们与经典同行,和大师对话,仅阅读鲁迅作品后撰写的鉴赏感悟文章就超过500万字。社员们先后在《中国校园文学》《教育周报》《现代教育报》《北京青年报》《语文导刊》《美文》《意林》等报刊发表作品100多篇。2012年11月,马晨阳、邓雨晗、周馥佳等同学在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届中学生创新性成果评选中获社科类3块金牌(全区共8块)。2013年11月,在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学成果评选中,鲁迅文学社被全国中语会和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评为“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孟子豪、牛畅、赵悦名同学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学新苗”。2013年12月,文学社被意林中国知名中小学文学社联盟接纳为联盟成员,学校也被批准成为意林青少年作家培养基地。

                                                        

    社员秀场

 

错过的童真,遗失的美好

——读《五猖会》有感

姜嘉星(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鲁迅文学社)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愉快的回忆,鲁迅也有,就像赤练蛇、百草园、《山海经》、三味书屋。每个人的童年也都有不开心的回忆,鲁迅也一样,那就是五猖会。

五猖会是一个带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盛会,场面隆重,却是处处与礼数相悖,鲁迅期待了那么久,却从没好好地看一场。也许,从未得到的,才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是童年这场梦中最真实的记忆。

其实,鲁迅心中从未失去对五猖会的期望——“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每一个春游秋游,每一年似乎都是同样的倒带。每一次去之前都会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这次能稍微不一样些,但每一次都差不多,一整年级去郊区的某个角落,做一些所谓的素质练习,每次都觉得很无聊,每次都累到不行,但下一次被通知到要出去的时候,心里还是很期待,期待能有一点点的不一样,尽管知道期待换来的只是失望,可我们依然会期待,依然不愿放弃这一点点的希望。

或许,到后来的鲁迅心里都过不去那个坎,那个突然被叫去背书的坎,那本到后来也不懂的《鉴略》。当时荒废了心情去背《鉴略》,后来却是忘了《鉴略》也找不回那时的期待。“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每一个家长都使出浑身解数想让孩子学习,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有的是以奖励为诱惑,还有的干脆是加以威胁,就像是鲁迅的父亲。但他忘了一点,再小的孩子,也是有感情的,也不是任家长摆布的玩偶。家长再厉害的画笔,也画不出孩子心中的那一道彩虹。所有人都在祝贺鲁迅背书成功,只有鲁迅才明白心里的感受。我懂得那种突然被泼冷水的感觉,是彻底的绝望,然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鲁迅战胜了这绝望,却再也找不回这些磨灭的童真。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份童真,这份童真是由一块块以期待为梦的积木堆成,浩浩荡荡虚无缥缈,在现实肆虐的那一刻轰然倒塌,大梦一场烟尘喧嚣,那些年少时的意气,再也无从寻找。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从满怀童真到通晓世故,那是一种旁人无法体会的切肤之痛。也就是因为这样,这份童真就显得格外珍贵,也正因为这样,才会让每一个人在有生之年,竭尽全力地去守护那份童真,守护那份不再重来的美好。

 

 

珍贵岁月里,寻觅我心中的诗

吴梦瑶(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鲁迅文学社)

 

 

玉兰花的盛放,绽出最美丽的昂扬——如若说银杏树是成熟稳重的少妇,那么玉兰花也许更符合我们这些高中生的审美吧:

一尘不染,干净到仿佛是喧嚣岁月中最后一抹安懿;然而,那样充满生命力的纯洁的美丽,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

两三天前的清晨,孤冷的雾都中一切都是压抑着,压抑着,仿佛永远得不到纾解。

然而,中午时,空气污染指数仍旧在淘气地向上跳,仿佛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变成巨人,摧毁这座“林妹妹”般的城市。

可是,当阳光从云层间打了个哈欠,几缕金气缠绕到窗前,蓦然回首……

那些含苞待放,仿佛下一秒若是暴雨就一损俱损的玉兰花,瞬间绽开了——即使不是全部,也相当壮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玉兰花,开得仿佛更加大气。

玉兰花的花语是感恩。

既然感恩,必定是有本自同根生的兄弟姊妹啦。而我呢?我要感恩的也是他们,告诉我,红尘微冷,身边有温。

玉兰花在阴天的时候仿佛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包裹在层层叠叠的花瓣中,然而晴天的时候却告诉世界——我很开心,我喜欢阳光,我要笑对骄阳!

我喜欢玉兰花,因为她的小任性,因为她的花语,因为她的美丽,更因为……她就在我一抬眼就能够洗涤视觉的地方。

她在我能找到友情的窗外,伴着我一天天成长,阴天忧郁,朝阳英姿,让我知道,任性是可爱的,乐观是必需的。

这两天每天都会在骄阳似火的时候去看玉兰树,真的好开心啊。

每一次肌肉紧绷地下操,视线模糊,教学楼角落的那树不甘寂寞的玉兰花,总是特别明显——甚至让我觉得,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只有她,才是真正存在于这世间的活物!

他们说,楼上看到的玉兰花,比楼下更加好看。

但是我想说,楼上看到的,永远都是隔着窗户,无法触摸的玉兰花,永远只是玉兰花的一部分,难道就只凭借一个“侧面”来认识一个淑女么?这实在是太不礼貌了。

侧面,可以有很多。

玉兰花,其实很特别。

特别到容易让人遗忘,却让人在忘却一切的时候唯独在脑海中幻出她的影像——这才是她的魅力所在。

 

 

雨,听雨

袁梦婷(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鲁迅文学社)

 

春天的雨是轻柔的,无声无息地抚摸着万物,使万物更加精神,更加光彩夺目;春雨也是一阵悠扬的琴声,它洒下一滴滴清凉的雨珠,在城市弥漫着,让人迷恋。

夏天的雨是粗犷豪放的,说下就下,一点也不拖拉。乌云在天上不停地翻滚着,宛如千军万马向我们压迫来。紧接着,震耳欲聋的雷声响起,“轰隆,轰隆”。随后,豆大的雨珠倾盆而下,“哗啦啦,哗啦啦”,形成了一曲激情的交响乐,动人心魄。夏雨也是个小小精灵,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给我们带来了清爽与凉快。

秋天的雨是缠绵的,悲伤的。秋雨,如泣如诉,似乎在悄悄地向人们诉说她悲伤的过往与孤寂。她也如同闪闪发亮的珍珠,满天飘飘扬扬地挥洒着,让人觉得清爽纯白。

冬天很少下雨。但一下雨就如同给大地注入了新的生命,让生命蓬勃向上,欣欣向荣。

而我最喜欢听雨。雨是柔弱的,是世上最轻灵的。再也找不到与它一般的,那样让人心动不已的。

听雨,听那些音符演绎最惊心动魄的曲调,让人沉醉在其中,不愿逃离。

听雨,听雨滴落在花瓣上的声音;听雨滑过草叶的声音,犹如置身画境,美妙非常。

听雨,听雨轻轻吟唱那不知名的歌,回忆起过往的喜怒哀乐,沉浸在旧时。

雨,纯洁的象征。洗涤着世间的一切,在世间飘洒,让人迷恋。

在美丽的季节,坐在窗前听雨,让思绪纷飞,穿越过去回到过往,与雨声一起融在那绚丽之中。

我爱雨,爱听雨。雨,洗清心灵,烦恼忧愁,统统消散在那雨中,让人焕然一新。

雨,你是如此特别,我拜倒在你的那纯洁之中。

 

 

    师笔留香

 

李功元先生轶事

毕于阳(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鲁迅文学社指导老师)

                           

李功元先生是我在山东工作时的同事。他身材较胖,大脑袋,宽额头,亮晶晶的,不知道宽阔的脑海里面究竟储藏着多少知识和智慧。

功元先生喜欢对对子,且小有名气。他的学生赵雪燕和我校青年语文教师张超结婚,他书赠对联致贺:上联为“讲品格,飞燕难比雪燕”,下联为“论文才,马超不如张超”,横批为“优化组合”。一时传为佳话。

2004年9月,山东等四省区成为高中新课程改革首批实验区,我和功元先生同为高一实验教师。11月份,市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会议筹备期间,我请功元先生拟了几幅对联。学校门口横幅:“会四面八方文墨客,结十县三区才子情。”五层科技楼正对学校大门,两个修长的大红条幅从楼顶垂下:“老语文新课堂群贤毕至共探讨,小讲台大视角少长咸集同磋商。”会场主席台两侧:“枫老经霜新增色,菊残因风乍来香。”三副对联成了会议的一道景观,与会的老师们纷纷拍照、留影。

我出差时经常请功元先生代课。几乎每次回来,学生们都会向我汇报他的课堂教学趣事,如“李老师又教我们背某某诗了”“我们又对对联了”“李老师特喜欢用歇后语,而且信手拈来。讲《氓》讲到那个男子的表现,李老师就说他‘凉锅上贴饼子——溜了’”等等。

2002年,我们全年级进行了为时两个月的《红楼梦》专题学习,同学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一次,我批阅学生日记的时候,发现于晓伟的日记中写道,王雪、王海霞拟了一个“难倒李功元”的上联:“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着春装,赏春色”

我便把日记拿给功元先生看,他看后微微一笑,稍一思索,用手里的圆珠笔,直接在该篇日记的后面一笔一画地写出下联,并在下面标出祝福与激励学生的寓意:

 

酿酒  造酒  清酒  醇酒  品酒味  闻酒香

酿    造    青    春    品  味  闻  香(李祝)

 

当我第二天下发日记并专门提及该则趣事时,好多学生早已由要“难倒李功元”升华为要“爱死李功元”了。

也许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关,他擅长独立钻研文本,特别注重体验涵咏文本的过程,既能将书读厚,也能把书读薄。他进得去,深入底里,喜见粒粒珠宝;也跳得出,提纲挈领,四两拨千斤。他常说:“一篇文章老师自己还弄不明白,怎么去教学生?教也是瞎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因此,每当拿到一篇新的文章,他总是自己独立钻研,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再查阅相关资料或与其他老师讨论。功元先生读书求精,不贪多,在他的案头上经常放着的是《红楼梦》、鲁迅作品、古典诗词,他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读通经典,再看其他作品就一通百通。”

他认为:中学阶段是孩子们阅读经典、打精神底子的黄金时光。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应陷入题海,不应只弄答题技巧。课堂上,他也让学生读书背诗,沉浸于文本,咬文嚼字,只让文本、课堂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有些人认为怀孕三小时就得生出孩子来,整天拿着宰鸡刀要蛋吃,难免会对他有些微词,甚至背后做些小动作。但功元先生不为所动,我行我素,“一蓑烟雨任平生”,好在学生们大都知好歹,默默地在功元先生的濡染浸润下打精神的底子,十年几十年后谈起来还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的明智和远见。

功元先生是办公室的活词典。年青老师备课遇到疑难向他求教,总能获得满意的答案。刘玉春不解“夜深还过女墙来”中“女墙”的意思,查了很多资料都没能解决,请教功元先生,他听后微微一笑,说:“‘女墙’就是城墙上的小墙呀,这里写的是半夜深寂的一种景色。”刘玉春茅塞顿开,连声道谢。叶春立备《长恨歌》研究课,感到课文太长,无从下手,便向功元先生求教。先生点拨道:鉴赏的范围没有限制。在充分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可就诗中的任何部分进行鉴赏。审美在现实中无法存在,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复活,虚幻的精神世界恰恰是现实世界的折射。在他的指导与点拨下,小叶的《长恨歌》教学取得了圆满成功,并成为了学校的“保留节目”。

功元先生还被办公室的同事们称为“老顽童”。李华晶是位年青教师,和他是同乡,有时给他倒水冲茶,他端着水杯,若有所思地说:“喝华晶倒的水,一口一口‘烫’心窝。”他有时和华晶说:“咱俩做笔买卖,我把工资给你,你把年轻给我,怎么样?”下班时,他有时会拉着悠长的腔调说一句:“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办公室的老师们都会心地一笑。平时我们在一起吃饭时,每当上菜的时候他常常会说“热热地拿来,热热地吃下”,饭桌上就会更加活跃。功元老师在哪儿,哪儿就少不了真诚而爽朗的笑声。

功元先生和我同事十四年,后来又成了邻居,还是多年的球友和酒友,自然相熟相知。工作上、生活中有些不愉快的时候,喜欢找他聊聊,他对人事看得很透,往往寥寥数语就直达事情的本质,于我处理、应对都有很多启发,事情往往也就很容易地解决了。在众多的同事中,我是从他那里获益颇多的一个。

后来,由于我工作调动,联系得少了。最近听说他刚退休,便立即打电话过去,邀他携爱人来北京玩。他愉快地答应了。放下电话,想象着很快就能和老朋友一起逛故宫、品大碗茶、游曹雪芹纪念馆的情景,想象着和他写写字,打打球,喝几盅小酒,听他讲讲新的故事,喝至酣处,说些愚不可及的疯话的情景,真是惬意不已。

我期待着和他的早日相聚。

上一篇:山东金乡第一中学晨曦文学社
下一篇:江苏省泰兴市黄桥中学阳光文学社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