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好书推荐 > 文学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家国情怀,幽谷回声 ——《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 2015-01-16 15:28:26  发布者:素岚  来源:《文学校园》2014.3 作者:杨 纯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一篇文章《你不能没有家》,心里很感动。作者叙事与说理娓娓道来,笔端流露悲悯和惋惜,让我看到一个为新中国凛然捐躯的革命母亲的温柔情怀。赵一曼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母亲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读到这里,我的泪潸然落下……

  出于编辑的职业习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作者梁衡的名字,才知道他有这么多头衔——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再一看他曾经创作的作品,更加深了我对他的敬佩和叹服,原来我读初中时就背过他写的课文——《晋祠》。我开始寻找梁衡先生所有的文章来读。2010年,我读到《影响中国历史的10篇政治美文》,一时激动不已,心想一定要找他约稿,做一本有力量的、能启发激励更多国人心灵的人文读本。于是我冒昧地给梁衡先生去了一个电话。后来跟梁衡先生面谈,他对我的构想和我带给他的样书很是夸赞了一番。遗憾的是,由于别的出版社已抢走他的这个选题,我所憧憬的那本书并没有做成。但我觉得实在不能错失这样一位好作者,就像梁衡先生自己说的那样,就算跌倒了,也要抓起一把泥土——就算我预先的构想没有达成,还可以用别的合作项目来弥补。于是我建议先生从自己最引人瞩目的人物散文中精选精彩篇章,做一本纯粹的、不同于以往选文风格的点评人物的册子。先生欣然应允,于是就有了《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一书。

  梁衡先生为文多年,20世纪80年代以山水散文成名,其后多有人物散文问世:从1996年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到2011年的《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他创作的每篇文章一问世,都有如巨石入水,在喜爱他的广大读者心里激起轩然波澜,引起极大的心灵共鸣和凝重的思考。梁衡先生自己说过,他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是“苦吟”出来的。季羡林老先生在世时说他是“经营” 派。为写好每一个人物,他都要做许多案头和实地采访工作。写《把栏杆拍遍》之前,他把辛弃疾的年谱做了一遍;写《觅渡,觅渡,渡何处?》前后构思6年,曾经三访秋白故居;写《大无大有周恩来》前后花了20年,调阅的资料有半人多高,去看过总理生前工作过的许多地方,甚至包括去日本。《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一文本已写好,他又专门上了一趟庐山找感觉,恰好碰上一场大雪,就有了那个凄美动人的结尾。

  梁衡先生谈他自己作文,有了构思并不急于动笔,而是积累、酝酿最后再凝神运思,一气呵成。他又喟叹,说只是写得少了一点。其实,这是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一个精力有限的人从政为官、习字为文,立功立言兼而有得,已为旁人所景仰;而文名天下、思启当世更彰显了他文化的力量和思想的担当。虽然《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中有些文章只有几千或万把字,但它们却比一本厚厚的人物传记或一份红头文件更有影响力,给人更大的震撼。

  梁衡先生的文章,追求的不仅仅是文学的美感,更在乎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思考。梁衡先生写历史人物,必抓住三个特点,写谁不写谁,心中自有考量和取舍。首先,他写的人物必定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是民族的灵魂、历史的脊梁和时代的骄子,他们的身上有着政治的理想和时代的气质。而作者早年的政治抱负和文学情怀在这些命运跌宕的历史人物身上也不无投影。其二,他写的人物必定是有独特人格魅力。梁衡先生认为,抓住人格,就抓住了人物的本质。他说:“吹去尘埃,只见人性。”丰功伟业能说尽,人格在上无尽时。而记者出身的职业素养总能让他在细微处发现人性之美丽和人格之光辉。其三,他写的人物大都是有些悲剧色彩的。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柳永、辛弃疾、李清照、林则徐、瞿秋白、彭德怀、张闻天……他们有时身处命运的逆流却能在逆境中奋起,他们的人生经历让人在感叹唏嘘之外,更体会一种悲壮之美。

《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一书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家国情怀”收录的是点评党史人物的文章,下半部分“幽谷回声”点评的是著名历史文化名人。全书篇章不算太多,共32篇。这样一本书,其特点是选文精当、重点突出。梁衡先生的文章题材广泛,本书只选他点评历史人物的散文。因为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于“人”的思考和关注是永恒的主题。细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在点评历史人物的文字背后,作者从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中找寻信仰、道德和个人操守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之旅。梁衡先生将评点历史人物和政治化育巧妙结合,寓党史教育、官德培养、人格养成、精神陶冶于有声有色的文学作品之中。这样的一本书,其文优美,美在文字的神韵;其意悠长,长在其思想如震悟大千的钟声,绵延不绝。

上一篇:《旷世刘勰》唐正立著
下一篇:接近一种模糊的美好 ——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