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方法研究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张志先:认真研习课本,打造考场佳作 2015-11-25 15:37:53  发布者:丁毅  来源:中国教育文学网

 

认真研习课本,打造考场佳作

张志先(安徽岳西县语文高级教师)

 

认真研习语文课文,汲取文本的营养,对于写出考场佳作有重要的意义。这是许多同学忽视,而实际上不容忽视的考场作文成功之路。

那么,我们到底应当从哪些方面来研习文本呢?从大的方面说,可以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对课本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全方位解读;二是对课本中出现的重点篇目多角度解析。

一、对课本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全方位解读

例如,重要人物韩愈,入选课文有《祭十二郎文》《师说》《马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可以多方面解读。

1. 值得研究的经历

韩愈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12岁时,兄韩会病逝,由其嫂养大成人。25岁,考中进士,29岁任节度使观察推官,35岁授四门博士,36岁迁监察御史。后因直言谏上被贬,38岁遇赦,39岁后历任国子博士、都员外郎等职。再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57岁去世,赠礼部尚书,谥号“文”。韩愈个人苦难的经历,使他饱尝人间的冷暖,这直接反映在诗文上。也促使其诗力求新异,重气势,有独创之功。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文风。

2. 可以阐发的观点

⑴“不平则鸣”。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愤”情绪的宣泄,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特质。《送孟东野序》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不平则鸣”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⑵“陈言务去”。意思是: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语出《与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这是韩愈对散文创作语言的一种主张。韩愈认为散文创作要明道、师古、宗经;但在语言运用上,他反对模拟,强调创新。

⑶“文以载道”。与“陈言务去”一脉相承。道, 指道德、义理等有益于人格修养的文字。主要是针对唐以前那些浮夸的文风而提出的,指出写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

⑷“知人善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认为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人才,只要善于鉴别又培养人才,人才就会大量涌现。

3. 可以引述的典故:推敲

贾岛一生醉心作诗,很注重炼字炼句,有“苦吟诗人”的雅号。据《唐遗史》记载:有一天,贾岛忽然想起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当时,贾并未定夺用哪个字,在吟诵时做出了“推”和“敲”的手势。当时正好韩愈的车队路过这里,贾岛无意中装上了韩的卫队。侍卫带贾岛到韩愈面前,贾岛据实说明。韩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沉吟片刻道:“‘敲’字佳矣!”从此,二人结为忘年之交。

二、对文本中出现的重点篇目多角度解析

例如,《勾践灭吴》是现行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教材中的文本,可从四个角度来解读。

角度一:信心不倒,志向不灭,艰难困苦永不懈。公元前494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于会稽山。就是在这种外人看来山穷水尽的情形之下,万般困苦之中,越王明确方向,毫不气馁。信心来源于对目标的强烈追求,源于越王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掌控。于是,历史因他而绚丽动人,我们明白了知难而进的含义,领略了卧薪尝胆的力量。

角度二: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讲求计谋定乾坤。越王在不利的情况下,能够听信文种的计谋,并派他到吴国议和。勾践自己呢?甘愿谦卑地服侍夫差,派三百个士人作吴的仆人,亲自为夫差当马前卒。在兵强马壮之时,不主动提出攻打吴国,而是在“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的情况下,才欣然出兵,真可谓“谋虑在先,攻心为上”。

角度三:毫无见地,丧失原则,优柔寡断终害己。吴王夫差在越王退守会稽山,只剩下五千兵马的情况下,没有做到“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毫无见地,听信谗言,没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丧失自己的原则;没有意识到吴越两国是世代的仇敌,两者之间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如此优柔寡断,终于导致国家灭亡,自己也丢了卿卿性命,实在是可悲可叹!

角度四:上下齐心,其利断金,团结合作显本领。不管勾践采取什么样的计谋,但如果没有文种的见解,没有文种到吴国的议和,再好的计谋也施行不了。还有,如果没有越国百姓的齐心协力,没有“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战争又怎么会取得胜利?所以,这还是印证了那句经典的老话:团结合作力量大。

让我们再欣赏一段来自高考考场作文而立足课本的文字:

 

或许有人为庄子放弃高官厚禄而安于贫穷感到不解甚至不值。然我却为他拍手称快,他遵循了心的召唤,不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坚持自我。孤寂却不孤独地看守着他心灵的月亮树——诡谲难测,却自有一番风骨。

与庄子同样随心所欲的还有那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的魏晋名士。在那愁云惨淡的天幕下,它们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纵情狂歌,舍生忘死,他们白眼向权贵,折枝为美人,生命随心绽放得如此绚烂,光耀千古。当洛阳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那亦是嵇康内心的绝唱:“此身虽陨,此心无怨尤!”真名士,自有一派清峻超绝的风流。

于此番炽烈壮阔的生命相反的是另一种安然,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内心的答案:“我愿意。”

李叔同舍下尘缘,斩尽俗丝,遁入空门成为弘一法师。此举令多少仰慕其才华的人唏嘘不已。然他却是无怨无悔地从心而行。“明镜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光风霁月以待人”,这般偈语便是他心灵的写照。倘若他不割舍红尘纷繁事,或许会为后人留下更多璀璨的绘画与篆刻作品,但又何来他圆寂前发自肺腑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终是抵抗不了心底声声“归去来兮”!而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林逋厌倦污浊官场,终是隐于西湖之畔,梅妻鹤子,飘然不群。沈复没有“人间百姓仰头看”的鸿鹄之志,只是随心生活,记录日常的一次出行或仅仅是一块石头,便成了《浮生六记》……

 

(选自湖南考生优秀作文《惟愿此心无怨尤》)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从课本中汲取营养,显示出丰富的阅读积累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开掘,星辰精巧的构思、深邃的立意。这是一篇典型的研习课本,汲取文本的营养而写成的考场佳作。

文章涉及庄子的《逍遥游》,选自教材新课标人教版必修5;嵇康是人教新课标选修教材《作文素材积累·人物篇》中的人物;弘一法师,《新课标高中音乐鉴赏》中提到他的音乐作品,《怀李叔同先生》为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中的篇目;陶渊明,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中《归园田居》(其一)的作者,在新课标人教版必修5 中也有文章《归去来兮辞》;还有林逋的《山园小梅》、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

语文课本就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切不可“端着金饭碗沿街去乞讨”,让人耻笑。从对课本的认真研习中,同学们可以提炼许多丰富而实用的写作素材、思想观点,把它们灵活生动地运用到考场作文中。这可是考场作文成功的一条捷径啊!

 

上一篇:徐国平:古诗鉴赏方法歌诀
下一篇:“课前三拼”与“课后三清”教出好成绩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