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方法研究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国学教育经验学习反思 2015-06-17 11:01:13  发布者:唐正立  来源:原创

山东省莒县峤山中心初中 朱金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

时值早春,正该是乍暖还寒时候。2015年没下过一场雪,农历二月二刚过,春的气息已迫不及待扑面而来。一场和煦的春风过后,杨柳依依,桃花灼灼,《诗经》中所描绘的美景昨日重现。数千年来,年年如是。2015322323两天,莒县高中、初中、小学的部分语文教师在莒县教研中心和莒县一中、五中,分别聆听了来自台湾的两位专家段心怡、庄溎芬的国学教育讲座,两位女士的温润软语,可谓情思款款,沁人心脾,正是人如其言,言如其人,令人如沐春风。这是来自海峡彼岸的另一种声音。这些年,听过的讲座、看过的课堂不可谓少,但如此特别的,尚属首次。时间不长,内容不少,有待我细细思虑,慢慢道来。

莒县教研培训中心王琼主任发表了欢迎致辞,我们明确了这次培训是在山东教学学会、山东教育基金会指导下,由容德文化中心承办,其主要内容为台湾国学教育经验分享,希望可以做到他山之石来攻玉,借经验之分享来做好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

论孟思想,出其新意

段心怡老师自言已经退休,但在我们眼中她却是风姿绰约、人正当年的成熟饱学知性女士,她首先带给我们的专题是《如何提点出论孟思想的现代意义》。“论”者,《论语》也,“孟”者,《孟子》也。女士来自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学会,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根基,五十多年来,涵养了台湾人温润的文化底蕴,建立人们对于诚信、尽心、推己及人等行为准则,令人不自觉浸润其中。

我对于台湾人的最初印象,来自电视屏幕上的歌星影星们。即便如此,“温润”一词可以说是十分贴切地概括了他们的特质。后来家中有来自台湾的同宗贵客登门,亦惊觉他们温润有礼,令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品性气度。西汉·戴圣《礼记·聘义》:“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态度彬彬有礼、言语谦和柔顺,段心仪女士气质举止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词的含义。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核心,包括:古文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其中,《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必须要开发这门学科。台湾在这方面无疑做得很好。

老师以为:论孟思想必须与现代教育接轨,历久弥新,所以在课程设计上应有许多新观念。他们的实践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设计有“学生意识”。即孔子的因材施教在今天的灵活应用。针对学生不同背景,进行知识联结,以让学生没有违和感,更亲切。二、课程设计要善用当地资源。利用现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安排活动,了解孔子、喜欢孔子、认同孔子,继而认同他的思想。“亲其师信其道”也。三、课程设计要将古老素材转化为现代思维,古为今用。老师拿孔子授徒与今天全球最佳EMBA课程相比较。以为孔子在教学历程中重视国际观的建立,周游列国,深入诠释;重视实践,重视指导实物程序;重视工作考核;重视人格养成。孔子爱徒端木赐子贡救鲁国于危难,存鲁、乱齐、强晋、灭吴、霸越,以一人之力,纵横阖捭,改春秋之局势,其经商即成天下巨富,与范蠡并列为儒商鼻祖,被人们称之为“陶朱事业,端木生涯”。而子贡却自以为自己才能只及颜回的五分之一而已。那么孔子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能量何其之大也?所以最后:孔子课程VS 当今世界顶尖的EMBA课程,孔子胜出!孔子课程的周延性、务实性、道德性比EMBA,皆有过之而无不及。

老师如此深入浅出、神采飞扬的讲解,当然获得了听众大赞。而在其演讲中间穿插了我们特别熟悉和崇拜的余光中先生的“中西合璧”,李安的《卧虎藏龙》,林怀民的《云门舞集》,他们皆极为重视孔孟“以人为本”的精神,都是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淫而成长起来的大家,其底蕴之深绝非偶然。她诠释了圣人之道,忠恕之道一以贯之,忠的内涵为“尽己之心”,恕的内涵为“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她穿插给我们讲了礼义廉耻与“红衫军”的故事,君子的各种含义,义与利的辩证关系,孝字的“常”与 “变”,孔孟思想在今天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文明冲突与世界重建,文化决定恒久的价值……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说辞,其实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今天孔孟思想绝不可废,务必要发扬光大,古为今用,我们中国人,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人,都有责任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一时间,听众竟仿佛心鹜八极,宇宙万物皆与你我有关,似乎天将降大任于斯也,那份责任感瞬间令人肃然起敬!

最为难得的是,我们似乎看到这位不远千里而来的传道者,不愧是一位国学研究传播人,她很好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她几度翻新,引用了我们莒县人引以为傲的“勿忘在莒”故事,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谈出了新意,谈出了感情。据说她曾在曲阜讲《论语》,想必更是别出心裁,引人入胜吧。

当初孔子以五十五岁高龄,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带领众弟子游历天下,至六十九岁回归故里。他为何如此?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他无论留还是走,都为“弘毅”,以天下为己任,实现他和他众爱徒的人生价值!这两位远道而来功成名就的台湾著名老师,我们也不妨认为如此。

想当年,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意思是“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想来这两位孔子文化的交流使者也是如此。段心仪女士以其温润如玉的气场,博学多才的谈吐,张扬而不凌厉的个性,赢得了我们的喜爱。

泱泱经典,博文约礼

“泱泱经典,博文约礼”,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我的理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书籍浩如烟海,我们作为继承者,学习者,都应该学有所成,知识深广,遵守礼仪。

“泱泱经典,博文约礼”是此次莒县之行另一位老师庄溎芬所做报告和课程的主题。

老师相比,庄溎芬女士显得更加朴实低调一些。看上去十分年轻的她,其实是一位德高望重之人。硕士毕业后已经有二十四年的教龄,老师自称台北中山女高一线教师,其实兼职着台湾“教育部”的许多重要工作,但从未离开过教学一线,第一日她给我们做了《论语论学课程设计》的报告,第二日她亲自和莒县学生近距离接触,为我们上了一堂《论语》课,以另一种谦和随性的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同样给我们阐释了孔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导引我们对于论语等经典巨著的学习当取质去量,理应引领学子涵咏经典意蕴。在台湾课程中,难度较深的文言文在教学中占大比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导入学习策略来辅助学生提高学校效率。她给我们分享了台湾的亮子的歌曲《子曰》,提示怎样用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学习。文化经典可以形塑人生,培养淑世爱人精神,奠基沟通、思考、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终生学习等五大能力,立志继往开来。她引用了我们十分熟悉的龙应台女士的话“有能力的人,请把你的烛光照得更远”,其实与孔子的“泛爱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每一个有学识令人佩服的人,必然有着深厚的国学素养。老师同样可以借题发挥,名人经典事例信手拈来,以佐其论,令人信服。她给我们推荐了王文华的《我们都是毕业生》,马拉拉、沈芯菱的相关资料,台湾洪蘭教授的演讲。提醒我们若要提升孩子的学习效果,必要激发他们强烈的读书动机,即立志,将各种好的学习方法融会贯通。如此种种,《论语》中其实都有涉及。

第二日,她带着从宝岛带来的许多礼物与善意的微笑开始了与莒县学子的亲密接触。课堂上重点学习了《论语》中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部分内容。对于调动课堂气氛,她颇费了一番心思,并用一个陌生人所能做到的极致,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令学生由拘谨到放开到踊跃。老师肢体语言丰富,表情生动活泼,带着略带嗲味的台湾口音,解读每一则论语句子时,必然有精彩的拓展资料穿插奉上,或其他诗词名句,或历史故事,或孔子及弟子奇闻趣事。她解密了许多故事,谈论了“韦编三绝”“终身勤学”“牛角挂书”等的现实意义,她以辩证的眼光对我们传统文化中十分推崇的一些故事,“头悬梁锥刺股”“铁杵磨针”“凿壁偷光”等,提出了质疑。

十分令人欣赏的是她的课间评量,“动动脑时间”思考三个问题:一、对于学习,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二、综合今天所学及所思,你觉得有效学习的方法是什么?三、学习只有读书一个途径吗?你还知道哪些途径?学生做了自己的思考后,给出不同的答案,而老师还有更明确的要求规范,即:举手发言,条列说明,以“我要分享的主题是……我以为……”的方式发言,分享完毕,相互补充。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热烈而不杂乱。后来,她请学生以“与自己的约定”为主题思考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用一个月的时间去坚持,并请亲人或朋友有效监督,学生起立展示,老师当堂点评,并对表现优异者以礼相赠。

课后,老师与我们莒县教师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并合影留念。其亲和力,让人觉得这完全不是什么专家学者,就是一位来自海峡彼岸的客人罢了。老师也敏锐地意识到,他们的课堂更多采用讲授式,很少先学后教,也许影响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我们却觉得这样的直言,才显示出一个人极高的素养,不虚高自己,不贬低别人,真诚朴实,这是接地气的交流。

古为今用,他为我用

若一场培训学习,仅仅停留在聆听和欣赏,那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这也不会是这场培训组织者的初衷吧?重要的应该是取其精华,学以致用。

相比较而言,台湾的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自主权,一线教师作为经典教育的直接推手,一直努力为这门课在呼吁和争取。2006年后,论孟史无前例地被划为选修,很多一线国文教师却仍坚持把国学经典放到必修课中上。为了给经典提供更多课时,国文老师必须努力争课时。这样敬业的精神实在是令人佩服的,难怪台湾国学教育开展如此成功。

近来多有专家倡议挽救国学经典,呼声日益弥高。中考高考指挥棒开始向语文倾斜,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也适时给学生配发了相关经典阅读的优秀书刊。以我县为例,初中生有《传统文化》《品读经典》《语文精品读本》等资料可以用来阅读使用,然而这些材料,多被闲置未用,有心的学生能够当做闲书偶尔翻看,偶有不重功利的教师会推荐部分篇目,但是总体看视之为无物者多。原因就是这不是语文教师的任务所在,有的学校安排了未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一些老教师任教该科,不过也就是做做表面文章,应付检查而已。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这不过就是选修课,可有可无,为不占用课时,就宁可无。

我们的学生一直循规蹈矩,我们的教师也是安分守己。台湾的学生离孔孟曾颜这些先贤走得更近,没有对传统文化走马观花,而是扎下了根,连流行歌曲中亦常见论孟的影响,除了亮子的《子曰》,周杰伦的《青花瓷》《东风破》《双截棍》《千里之外》,王力宏《花田错》等亦是韵味十足,饱受欢迎。据说在台湾,一本《论语》,教师要通读几十遍,几乎达到倒背如流的地步。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对《论语》倒背如流的台湾老师们素质可见一斑。而我们呢,学生怕文言文,把文言文当成不可承受之重去应对,教师仅把文言文当成考试重点去帮助学生突击攻克,我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全部动机只是考试。少了大量日积月累,少了自幼耳濡目染,少了涵养人性功能的开发,少了公众认同的文化传承,文言文教学与经典作品的学习恐怕都会难上加难。

不过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我们生活的大环境中,有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土壤和气氛。从民国时候李叔同的《送别》作为毕业歌一直在传唱,霍尊的流行歌曲《卷珠帘》一唱天下闻,《明月几时有》《虞美人》《月满西楼》《独上西楼》等许多由古诗词改编而来的歌曲被广泛传唱,足见喜欢这种古典文化意蕴的大有人在。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从读书推荐、歌曲学习、活动安排、课程设计等方面往文化方面引领。要做好这样的引路人,教师本身素质亟待提高,通过类似这次国学教育培训给以头脑风暴一样的洗礼当然十分必要。若要长期坚持,更需要教师耐下心来,重捧书本,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文章,佛儒道各家学说等细细读来,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若有余力当涉猎之。承认不足,虔诚学习,而后谈教学引领。当然政府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更是必不可少。

愿这个杨柳依依、桃花灼灼的春天,我们的国学教育也会以此次培训为契机,蓬勃发展,滋润学子心田。 

上一篇:嫁得东风自成蹊径——新课标语境下加强语文课改的思考
下一篇:首席语文老师告诉你:语文学习的秘诀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