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培训 > 初中写作 > 方法指导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山水诗要重新关注自然 2015-01-16 17:00:52  发布者:素岚  来源:《文学校园》2014.3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方曲韵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公元423年夏,时任南朝永嘉太守的谢灵运登上瓯江上的孤岛,写下了这首《登江中孤屿》。此后,李白、杜甫、孟浩然……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皆留诗江心屿。

  寻访谢灵运与山水诗的足迹,从《登池上楼》一诗中所说的池上楼开始。

  温州古城内的中山公园,万物吐绿。一路问,一路寻,绕过积谷山,出了公园南门,便看到谢灵运纪念馆,此处便是清代重建的池上楼所在地。馆内亭台楼阁,假山奇石,花草屏壁,错落有致,楼轩飞檐翘角,庭院芳草池塘,一派古风古韵。门厅内播放着关于谢灵运的影片,诗人的故事娓娓道来。“你看外头这条巷子就是谢池巷,这边一直住着谢灵运的后代。”纪念馆管理员和讲解员吴星火介绍。

  东晋末年刘宋初年,出身名门的谢灵运因权臣斗争,于永初三年(422)被贬至永嘉,即今温州地区。冬去春来,谢灵运登楼赏景,觉春色可爱,便写下《登池上楼》,其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已成千古名句。

  在永嘉,远离政治漩涡的谢灵运从此醉心于山川之美,创作欲一发不可收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说:“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开端于永嘉郡守时期,是他山水诗创作的第一个时期。”“谢灵运出任永嘉郡守时间很短,头尾只有一年。现存他的全部作品诗作也不多,山水诗占了约50首,而作于温州的又占了一半。”吴星火说。无怪乎白居易有诗云:“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早在谢灵运之前,山水自然之美早已入诗。《诗经》《楚辞》中皆有景物描写。然而这种景物描写只是为了起兴发端,是一种抒情手段。到了汉末建安时期,魏武帝写就《观沧海》,这才算是为诗坛献上了第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到了晋代,也出现了专门描写自然现象、自然景物的赋,如《雷赋》等。

  “真正大量创作山水诗,将山水景物作为主要的题材和审美对象,谢灵运可以说是第一人。”钱志熙说。

  据当地人介绍,感受“谢五言”之精髓,不得不去雁荡山斤竹涧。从乐清市区往东30公里,路标指示均为“筋竹涧”。这与诗人的《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是同一个地方吗?温州市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金明雪找出余冠英所著的《汉魏六朝诗选》,斤竹涧一诗的注释中认为此涧在“今浙江乐清县东”。在这里,只见瀑落为潭,潭溢为溪,溪跌为涧,大龙湫的水最终跌落成了筋竹涧。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谢灵运将忧郁化作优美的情思,将山水诗化情。

  今天的诗人,能否延续谢公的笔韵?当代山水诗存在哪些困境?于山水诗的发源地温州,寻雁荡山这样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杂志和乐清市委宣传部主办现代山水诗研讨会,再合适不过。

  “我们的文学归宿、诗歌归宿是山水。”北京大学教授、诗人臧棣肯定了山水之于中国文学的重要性。“在古人的世界观里,他们把山水作为一个归宿,通过山水的抒写,来克服尘世中经历的渺小和痛苦,达到生命的升华与超脱。”

  确实,中国文人对于山水诗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可以说‘大小谢’既是山水诗的开始,也是结束。”诗人柯平这么认为,“唐代有很多人写山水诗,比如王维、孟浩然;明代的公安派是一个小高潮,但他们的山水诗更像广告,没有达到天人合一的程度。再后来,这个概念就很淡漠了。”

  到了当代,山水诗更是处在了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当代诗歌里有叙事诗、口语诗等,却已经没有山水诗这个分类了。”乐清市文联主席张文兵说。现代山水诗的写作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刊》编辑宋晓杰说:“山水的内涵很丰富。但是现在,景区取代了山水,把山水割裂了,不知不觉给你一种游客心态,这种‘到此一游’的游客心态给写作带来很大的危害。”

臧棣认为:“我们今天写山水诗,恐怕还要把它变成一种存在诗,或者叫境况诗、情景诗。在人与自然交汇的场景中,去写人与自然冲撞,写冲撞后的感悟,进而重新关注自然。” 

上一篇:作文需要丰富的联想
下一篇:巧用“折回”,妙趣横生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