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写作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想北平》中的“蜻蜓、塔影、杜鹃” 2014-12-24 15:56:31  发布者:素岚  来源:本站 作者:高妙霞(江苏西安交大苏州附中语文教师)

 

苏教版必修一教参关于《想北平》的解读是:作品通过对北平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属于他的北平,表现了对故乡北平真挚的情感。”《想北平》文本中对北平的描绘思路也很清楚,语言简朴易于理解。教师对这篇文章的处理要么简单,要么让学生自读。然而在我第三次教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文章的前半部分很值得体味。前半部分的确是在表现作者对北平的爱,而且是将对北平的爱反反复复隐藏在一些小小的物象之中,将对北平的爱融入到语言表达的点点滴滴。如果不多加品味,实在是要把《想北平》这篇情真情浓情深甚至有些化不开的文章读浅了,教给学生的也成了线条式的记忆。

文章第一段,作者就以看似闲聊的又有些因不甚了解北平的歉意的语气告诉读者“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然而就是这“我的北平”就很强势地把大家的北平据为己有,一个“我的”就如我们大家平常的口语中诸如“我的衣服”“我的笔”那种表述一样,不仅向别人强调了东西的所属,而且“我”和东西之间的亲近感也得到了强化。又比如古代小说中“我家娘子”“我家相公”等那样,语言中流露出的感情是让人羡慕甚至嫉妒的。在后文中作者还不止一次强化他笔下的北平真的就是他的北平,比如“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他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一个北平”。

老舍对北平的爱是专一而执著的。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的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都有一个我”,这里作者告诉读者他所爱的北平是怎样的。这句话如果我们多读上几遍,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作者所知道的北平虽然“真是太少”,但也不至于少只记得“什刹海的蜻蜓”和“梦里玉泉山的塔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没见过蜻蜓的读者只要记得杨万里这诗句就不难想象蜻蜓的纤小与可爱,不难想象到蜻蜓的灵动与轻盈。蜻蜓的灵动与可爱难不就是北平在作者心目中的印象?影子的来去无踪,若有若无,更何况还是在梦里,这一种虚无都给与我们读者很大限度的想象空间。然而在想象之余,你体会到了老舍对北平的爱了吗?老舍知道的北平“真得太少了吗”?蜻蜓的纤小与塔影的虚无从最小的状态充分体现了老舍对北平深切的爱与思念。老舍对北平的爱和想念是触及到北平的每一处的,是无所不及的,也是无时无刻不的。

老舍情不自禁“真想成为诗人……像杜鹃一样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享有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为什么想成为诗人?是呀,诗人是满怀热情的,只有诗人才能作为情感丰富、语言优美的代表。作者想成为诗人不就是想要用诗来歌赞他对北平的爱吗?不仅如此作者还想“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为何对杜鹃情有独钟呢?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诸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起句写即目之景,其中“子规”即杜鹃,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我们不用去想杜鹃是因为神话还是因为众多的诗人词人才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杜鹃在文人笔下寄托着文人一种深沉的情感这是毋庸置疑的。杜鹃啼叫,叫的是愁苦,叫的是执著,叫的是思念;杜鹃啼血,刻骨铭心,而这难道不是老舍对北平的爱?“好的抒情散文既饱含情感,又有丰富的物象让情感得以寄托。”老舍无疑找到了他情感的寄托物,而这些寄托物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深爱着北平的老人。

对北平的爱说出来是苍白的,用“音乐和图画”传达出来是震撼人心的。

对文本的解读达到理解是肤浅的,做到体会到其中的真情是深刻的

                                                     (选自《方舟集》)

上一篇:参加“叶圣陶杯”大赛的八大理由及理念概述
下一篇:“为生命写作”还是“为生存写作”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