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的不少文章,都善于打比方,也就是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来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区别,以此说服齐宣王实行王道,将枯燥无味的道理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让人一目了然。庄子在《逍遥游》中,用不知其几千里的鲲鱼、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以及御风而行的列子等形象,来烘托陪衬至人无待的逍遥,宣扬一种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使人易于理解。这些圣哲文章,细加探究,其实就是在说理辨义时,往往运用了一种写作技法——比喻或类比说理法。
比喻说理,就是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明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类比说理,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推论。这两种技法既相差异,又具共性。
将比喻说理用到极致的是荀子的《劝学》。以选文的第四段为例。这一段用了十个比喻句,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论到“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的结论。“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则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接着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两个比喻来论证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然后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最后以蚓和蟹两个正反比喻,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纵观《劝学》全文,正是因为大量比喻的灵活运用,才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我们知道,比喻的喻体和主体两个事物属性不同(即不是同类),只是有某些相似点。与之不同的是,类比往往是同类相比,重在由此及彼的推理,从事实出发,又回到事实,并受事实的检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从邹忌“朝服衣冠,窥镜”写起,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到蒙蔽的这一事实,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在这个类比推理的过程中,客体事物(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的事实)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齐王“蔽甚矣”)的作用。
类比和比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陈义说理时,它们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都用容易明白的甲事物来说明不容易明白的乙事物。这两种说理方式我们不妨概括为“打比方说理”。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诸子百家著书立言,游说天下,都极力将自己的学说观点讲得明白生动,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些哲人都不是一袭玄衣神情肃然,以一个思想家的面目出现,而是化身为文学家,设譬取喻,变化莫测,挥洒自如,说理透辟。他们的著作,几乎可以说是没有打比方,就不成文章。
通过分析上面所列举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用作比方借体的事物无所不有。既可以是自然万物,如天地山川虫鱼鸟兽等,也可以是生活小事,如窥镜自视、为长者折枝等;可以是事实存在,也可以是想象虚构;可以是一个借体覆盖全文,也可以是多个借体错落铺陈……在作文时,如果我们能灵活运用这两种说理技法,将会使我们的文章尤其是论述类文章变得极具文采而更加可读。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作文时自如地运用打比方说理的手法呢?
我们先要熟悉打比方说理的思维过程,然后多加练习就能做到。我们面对一个论题,或者是作文题目,首先要对其加以分析并确立自己的观点,让自己要阐释的道理越明确越好;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勾勒出比方借体的主要特点;接着展开联想想象,按图索骥,搜索自己的素材库,确定借体;最后根据观点,描述借体。下面我们以“自由”这个话题为例,来写一段打比方说理的文字。
首先我们分析话题,确立自己的观点。关于自由,我们认为自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不受约束的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
然后我们根据以上认识,勾勒出比方借体的主要特点——它可以是自然万物,也可以是身边小事;它给人的感觉是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又受到某种条件的制约。
接着我们展开联想想象。天地间有哪些事物给人自由的印象?天上的苍鹰,水里的游鱼,空中的风筝……它们又各受什么条件制约?鹰的翱翔靠空气,鱼的游动依靠水,风筝必须有线的牵引……
最后我们将这些素材连缀成句,便得到以下文字: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词就生动地诠释了自由的相对性。鹰在天空翱翔,鱼在水里畅游,是何等的自由自在。如果反过来,把鹰置于水中,把鱼放在天空,那么,它们非但得不到自由,而且连生存都不可能。它们的自由都受着空间环境的制约呀。风筝只能在长线的牵制下,才能在空中自由飘动,翩翩起舞,倘若它抱怨长线对它的制约,并一味地把长线扯断,那么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到自由,反而要一头栽进泥潭,再也不能飞了。可见,任何事物的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便是大自然的法则。人类也是如此。
这便是我们用打比方说理的手法来论述观点的思维过程,事实上当我们通过大量的练习,养成了借助形象陈义说理的思维习惯时,一切都是自然的事情,并不需要刻意为之。不管是比喻还是类比,本体借体双方其实是没有本质上的内在联系的,如何建立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就需要认真思量。列宁说:“打比方不是证明,任何比方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还应把它和例证法等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上一篇:让文学唤醒你沉睡的心灵
下一篇:一枝一叶总关情——谈命题作文的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