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图解标点符号的新用法,其内容新鲜实用引起网友大量转发。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消息,新版《标点符号用法》已经实施两年,这些标点符号的新用法,我们的使用都符合规范吗?这一疑问不仅引得网友大量回复,也颇受文学、教育圈的关注。
问号、叹号最多可叠用三个
“长知识”“实用,收藏”“这么多年都用错”,这是诸多网友发表的看法。
比如问号的“基本用法”增加了两条,一是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可叠用问号。通常应先单用,再叠用,最多叠用三个问号。此外问号也有标号用法,即表示存疑或不详。
连用三个问号?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网络上的一种习惯用法,大多数人并不确定,在正式的书面上也可以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2011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新的《标点符号用法》,并于2012年6月1日开始实施。《新用法》对《旧用法》做了全面修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公布的九张图里包括了问号、叹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的新用法。
华商报记者昨日联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相关部门,证实了这一消息。工作人员还表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都专门要过这个标准文本。随后华商报记者又联系了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得了2012年版《新用法》的具体内容,并进行了详细对比,发现新用法涵盖的内容较多,这九张图只是其中部分标点符号的用法。
在这份《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标准上标注GB/T,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华商报记者,GB即“国标”的汉语拼音缩写,GB/T是指推荐性国家标准,“T”是推荐的意思。根据百度百科解释,推荐性国标是指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又称自愿标准。这类标准任何单位都有权决定是否采用,违反这类标准,不承担经济或法律方面的责任。但是,一经接受并采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纳入经济合同中,就成为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著名作家:问号用得太多“显狂躁气”
在现代汉语中,标点符号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有评论认为标点符号运用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不过对于这份已经实施了两年、但如今才比较热的新用法,很多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方英文是已经发表了数百万字的著名作家,对于问号叠加的新用法,方英文无法接受的理由很直接:“文章应该保持干净,中国古文没有标点,标点是现代才开始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大众传播方便才这样用,如果用得太多,就好像在一片土地里一会儿打一个桩子,一会儿又扎一个凉棚,影响美观,也复杂化了。我最多容忍一个问号和一个叹号。”对于叠用问号表达强烈语气的效果,他认为:“一个问号足矣,问号多无非是强调,人到了一定年龄很平和,生活简化,问号用得太多,显出一种狂躁气,首先我自己是断然不会用的。”作家对语言和标点特别讲究,具体的写作习惯也已经形成风格,方英文就表示自己轻易不会有所改变,“语言文字教育是一代一代的积累和传承,文化有其超凡的稳定性”。
年轻作家不排斥
80后网络新锐作家张炜炜,曾出版《半步天涯》,她说:“我不排斥这种用法,三个问号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我可以接受。这类用法在网络写作中也已经被使用,网友交流表达也会信手拈来。”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田刚认为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作为情感表达,标点符号的有些语气延展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囊括的,比如省略号的多种文字环境下的运用。但对于问号、叹号的叠用等,他表示一时难以接受,“书面语言不同于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有其随意、自创性,但书面语言使用这类表达时不得不谨慎”。
记者联系了西安一些学校的老师,他们表示知道有关规范使用标点的基本用法,但使用到的并不多。西安中学语文老师谢小愚在接受华商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标点符号使用的一些基础知识,我们了解也会教给学生,但一些比较特别的,我们一般建议学生在作文中谨慎使用。因为主要是在写作文时应当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除非特别文体。标点符号越特殊,越易引起关注,同时在高考中承担的风险也就更大。”
上一篇:教育要有灵魂
下一篇:张晓波:热爱文学为语文教学插上灵动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