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金阁 > 中外名家 > 国外名家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出身于苦难的大作家——高尔基 2014-01-13 13:53:05  发布者:南枫  来源:《文学校园》2013.6

 

高尔基_文学校园-中国教育文学网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发他对于真理的企求,同人们的鄙俗行为作斗争,善于在人们身上找到好的东西,唤醒他们灵魂中的羞耻、愤怒和勇气,做一切使人能变得高尚坚强、能用美好圣洁的精神来活跃自己的生活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公式。

——高尔基

 u     名家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今俄罗斯)著名作家,被颂扬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艺的杰出领袖”、“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1901年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其他著名作品还有《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人间》(19131916)、《我的大学》(19221923)。1925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等。

 

 

出身于苦难的大作家高尔基

 

 1936618,高尔基与世长辞。包括当时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在内,80多万人参加了他的出殡仪式。殊荣之胜,举世无二。

在世界作家中,像高尔基这样出身之低与此后成就之大、声名之著,可以说找不出第二个。中国作家不用说了——他们多数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中;同样是苦出身的美国作家如杰克•伦敦和德莱塞,也仍然不如高尔基那样“苦”。高尔基的父亲是糊墙工人,在他5岁时因患病撒手人寰;成为孤儿的高尔基随母寄居经营染坊业的外祖父家。但好景不长,打击接踵而至:仅上了5个月学后,因为外祖父经营失败,8岁的高尔基就开始为人做佣工。此时,高尔基的外祖父因生意失败而几成疯子,外祖母靠拾破烂维持生计。又过了一年,他的母亲也辞别了人世。

在他成为知名作家之前,他从事的职业之杂,也真让人叹为观止:佣工、鞋匠店学徒、船上厨师洗碗工、神像雕刻匠小伙计、伏尔加河沿岸码头工人、花匠、坟场看更人、面包点饼师、绘图员、装修工——反正是只要能够养活自己的活,什么都做。他一无所有,只能靠卖苦力为生。二十岁后,高尔基开始在祖国各地流浪,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这些痛苦的经历,对他的人生思想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他把文学当做倾吐心腹的对象, 力图表达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对新生活的梦想。爱与恨被痛苦压抑太久太深, 在高尔基笔下爆发出来便异常猛烈。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报》上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去。当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署名吧: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可夫。

青年时代的高尔基是自由和英雄精神的歌手。他饱经沧桑, 但不老于世故, 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富有朝气,充满浪漫主义激情。他的处女作《马卡尔•楚得拉》是一首对自由和理想主义的赞歌, 以粗犷豪放的笔触,刻画了两个视自由高于爱情和生命的男女青年。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的两个故事, 最动人的莫过于丹柯的传说。为了照亮黑色森林, 帮助人们奔向自由和光明, 丹柯撕开自己的胸膛, 掏出燃烧的红心。《鹰之歌》以寓言的形式通过鹰与蛇的对话揭示鹰的天性——在蓝天中翱翔, 为了自由的刹那, 受伤的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高尔基在这里颂扬了自由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 表现出对黑暗与光明、生与死、爱与恨等永恒文学主题的探索。在那首脍炙人口的《海燕之歌》中, 那些蠢笨的海鸟被暴风雨吓得目光呆滞, 只能躲在岩石下瑟瑟发抖, 惶惶不可终日。在高尔基看来, 这种苟安、怯懦的渺小生活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是可怕的梦魇, 散发着坟墓般的腐臭气, 毒害着人们的心灵。而人, 如果他真的珍惜这一骄傲的称呼, 就应该像雄鹰、海燕一样去为自由、光明而呐喊, 为尊严和美而战斗。因为没有生命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生命的奔腾不息, 生命的永远燃烧, 才能使生活呈现出灿烂动人的光彩。

这些作品充满清新自然的空气、奇特美丽的神话传说,几乎都是高尔基在南俄及高加索一带游历时写成的;无论从节奏及内容形式上都非常接近民歌民谣, 带有强烈的田野和森林气息,风格欢快纯朴。作家动用了大量的暗示、烘托、对照、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 从而创造出和谐完美的意境。从思想上看, 高尔基向读者传达了一种人的高尚追求和崇高愿望, 致力于讴歌自由和理想主义。作品使读者因为感到生气盎然和获得新的刺激而欢欣鼓舞。作为朝气蓬勃的浪漫主义者, 天生的乐观主义斗士, 高尔基似乎要在这些散发着阳刚之美的作品中体现和表达出运动着的永不宁静的力量, 一种冲破人间牢笼的束缚而永远向上的浪潮。实质上这是一种追求个性自由、强烈渴望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主义倾向, 近似“狂飚运动”时德国诗人的精神和英国拜伦的风格, 但却没有软弱、悲伤和忧郁。这种跟惠特曼相似的英雄主义基调使作品处处表现出人的自豪、人的伟大, 表现出理想的美、奋斗的美、进取的美。

高尔基的英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创作个性是对当时俄国文艺生活的一种冲击, 是对颓废派艺术, 包括富有革命思想的民粹派作家的挑战。前者精神萎靡不振, 躲进“幽暗酒家的楼头, 醉眼陶然地观望窗外的人生”, 后者满怀热情却热衷于“到民间去”, 在凡人琐事中寻找所谓“生活中诗意的美与不寻常”。高尔基认为,时代需要猛士, 需要直面人生的人。英雄的血和泪能唤起人类几千年来被埋没在专制污泥与尘芥中的对自由、尊严、美的感受, 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 探索生命的新意义。从这一意义上说, 高尔基自身就是英雄,是“普罗米修斯”。

 “爱读书吧,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向面包。”这句高尔基的名言,在中国广为流传。这句名言的背后是他成名之前双重的饥饿:物质的和精神的。高尔基成长的时代,俄罗斯处于社会大转型,成千上万的人“被抛出”原来生活轨道,流浪在城市边缘,颠沛流离、踯躅于生活最底层。这一时期,高尔基目睹和经历了太多的残暴、粗鲁、拳头、争执、斗殴、鞭笞、酒疯,但是,依靠精神生活而身处其间的高尔基,从这个阶层中脱颖出来,不能不说是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奇迹来自于他对阅读的嗜好。而阅读习惯的培养,则得之于人生最常见的偶然。在一只船上,一个爱读书的厨师使年幼的高尔基对书籍发生了浓厚兴趣。阅读,对识字并不多的高尔基来说,是一个不可跨越的障碍:“一遍不懂,就读七遍。”这是厨师对他的教诲。从此后,只要是书,只要是带字的纸张,高尔基都会看看。

这是高尔基读书入迷的小故事。有一次,因为读书太入神,竟然忘记给茶壶加水,结果茶壶烧穿了。主人用松枝猛烈地抽打着他,昏迷过去的高尔基被送进医院,医生从他红肿的背上取出了42块碎枝。

对于高尔基来说,阅读更大的障碍是时间的缺乏。一个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人,没有支配自己时间的权力。因为工作时间太长,经常是14个小时。然而求学欲望非常强烈、意志非常坚韧的高尔基,却能在14小时的苦力后,仍能够拿起书本。

读书彻底改变了高尔基的生活。逐渐地,他接触了更多知识分子。在他们的鼓励下,他走上了创作之路。新奇的故事,来自生活最底层的场景,对现实的抗议与批判,着力表现最底层人群——从乞丐到偷窃贼再到女人以及吉普赛人——身上,没有被生活压倒的自尊和力量、个性和勇气,高尔基充满尼采强力意志的作品,一时间风靡俄罗斯。他的书,发行量可以媲美老托尔斯泰;他本人,则成为一个时代的偶像。在许多城市街头,都有乞丐声称和高尔基一起流浪过;不同阶层的青年穿起了高尔基式的衣服;他的剧作《在底层》、《小市民》,上演后轰动一时——不仅在俄国大受欢迎,在柏林一地也上演了200余场!高尔基跃升为那个时代最为出名的作家。

知识改变命运,阅读创造奇迹。成名后的高尔基并没有松懈,一部部优秀作品《海燕之歌》、《母亲》和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等诞生在他的笔下。他毫无愧色地走进那个时代世界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的行列。

“一切美好的有社会价值的东西,都是由人的力量、人的意志创造出来的。”这是高尔基的观点。

“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 “生活是一部关于人的英雄史诗,它描述的世人寻求人生奥秘而不可得、有心通晓一切而无能为力、渴望成为强者而又无力克服自身弱点的历程。” “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这是高尔基作品中,许多人可能不熟悉的句子。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闻瑛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u       经典选读

 

《童年》片段

她今天样子很凶,但当我问起她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

“看来这世上递给我的惩罚,上帝说:给你梳这些该死的头发去吧!年轻的时候,我夸耀过着一把马鬃,到老来,我可诅咒它了。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我不想睡!”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马上表示同意,一面编辫子,一面往沙发那边瞧,母亲就在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直的像一根弦。“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笑声说!”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想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而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他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

上一篇:读懂艾丽丝•门罗——代表作《逃离》解读
下一篇:一个跨世纪的灵魂——托马斯•哈代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