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观察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半夜收到的喜报 2014-12-15 16:40:38  发布者:闻瑛  来源:深圳 晶报 彭健

前晚深圳中学生文联秘书长谢晨老师用短信发来喜报:三名深圳学子的大作将于半年内在全国书店上架。这三部作品分别是深圳实验学校高二欧阳同学创作的20万字国内首部中学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著《情越千年》,红岭中学高三张为创作的10万字国内首部中学生哲学心得文集《一个人的方舟》,以及从深圳走出的青年作家、动物小说王子袁博的最新著作。

收到短信时已是半夜十一点多,我能感受到老师的激动和喜悦。但这样的好消息或许也会让一些人提不起兴趣——在升学的重压之下,文字和阅读的效用实在有限,与之相比,英语、数学等科目显然更具价值,这一点,从相关培训班的火爆即可窥见一斑。

这些天,大家都在谈论高校在校生可休学创业的新政策。政策本身当然指向一种更开放和国际化的制度设计,并承接了李克强总理“在中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的讲话精神,但也有人担忧,此举会进一步强化教育的就业功能和工具化导向。曾有论者尖锐地指出,中国的学校如同一个个“职业培训所”,从教学内容到管理模式都形同工厂流水线,标准、精密、高强度却缺少人文温度。这样的观点虽不无偏激的一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中国教育的病灶,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出擅长英语、数学考试的“学霸”,但钟情于文学和哲学等阅读和写作者则实属异数。

前不久,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引发广泛关注。杨校长在致辞中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的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这番话说得很重,但却发人深省。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本意是“休闲”。对于古希腊人而言,学校是一个休闲场所,在身心放松、没有太多功利因素羁绊的状态下,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追求知识。直到今天,欧美许多著名大学的核心部分仍是“人文学院”,除了传授单纯的知识,其更重要的使命是推行“人的自由教育”,注重培养有德行、有思想和判断能力、有人类共同理想的人。某种意义上,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指向人性的舒展和人格的健全,其培养的应是“有温度的全人”而非“冷漠的工匠”。

诚如有学者所言,加缪的《瘟疫》不会告诉你如何辨别鼠疫和淋巴感染,但会教你辨别背叛和牺牲的意义、存在和救赎的本质;卡夫卡的《蜕变》不会告诉你如何给一个重度忧郁症患者开药,但却能让你看到一个人比海还要深、比夜还要黑的内心深沉之处……今时今日,我们确有必要重新评估人文教育的价值,重拾文字和阅读的力量。

眼下三名深圳学子的人文作品即将出版,这多少让人感到鼓舞。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绝非朝夕之功,但有亮光,就有希望。深圳这片因改革而闻名的南粤之地,是否能在教育中植入更多人文因子,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地,亦值得期待。

 

上一篇:深圳中学生就是爱写书
下一篇:阅读:一种有效的自我拯救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