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校园文学向来繁盛,当年的《花季·雨季》缔造了青春文学的精品。记者近日从深圳市中学生文联获悉,在刚刚结束的深圳第十五个“读书月”里,深圳的校园创作也迎来了“丰收期”,一系列视角独特、思考深入的新作在近期问世。
拿起书就是好的开始
当记者翻开这本《情越千年》的文稿时,简直不敢相信它出自一名高二学生之手。这是中国首部中学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著,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杂剧,再到《红楼梦》……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欧阳婧祎,这位年仅16岁的花季少女,敢于挑战这样一个宏大的题目,其勇气和底蕴可见一斑。
因为8岁时被妈妈“逼迫”着背诵《论语》,欧阳婧祎领略到了经典书籍之美,并从此一发不可收地爱上阅读。欧阳婧祎告诉记者,她今年迄今为止已经读了名著20多本。这意味着,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她平均每个月就要“啃”超过两本“大部头”。“其实没什么秘诀,我只是把能利用起来的时间都用来阅读了。比如:晚自习前后,我可以用两三个小时就读完一本《苔丝》。读完《1984》我也只用了两个小时。”见缝插针的读书法,很适合学习紧张的中学生。事实上,新作《情越千年》也是她“挤出”暑假的时间完成的。
“广种”才能“博收”
“我年底会有6本新小说问世,依然是我擅长的动物小说。”电话那头,袁博的声音意气风发。这位目前就读于复旦大学的“90后校园作家”是从深圳翠园中学走出的。因为创作题材大多源于动物,他得到了一个美名——“动物小说王子”。今年世界读书日,他的作品《火烈马》被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席海飞列入“2014世界读书日十大推荐书目”。
为什么会选择将动物作为创作题材?袁博的经历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艺术源于生活。“上小学时,我父母在山区开办了一家特种动物养殖场,我在养殖场里度过了3年快乐的时光。”那段时光的耳濡目染,让袁博的心里埋下了热爱动物的种子。此后,他研读了大量动物学、动物行为学、社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学术著作,为动物小说创作奠定了扎实的生物学基础。
“其实,我的阅读涉猎很广,除了动物相关的书籍外,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我都很喜欢。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儿童文学家曹文轩的《草房子》,我从五年级时第一次读,到现在已经读了不下40遍。可以说,这本书影响了我的创作方式和理念。”袁博建议现在的中学生尽可能地拓宽阅读面,不要给自己设立太多的条条框框,“而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就要钻研下去。”
思考让阅读走得更远
孤独,这是张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正是这种深深的孤独感,促使张为躲进书籍的“象牙塔”,寻找灵魂上的知音。而他也的确在哲学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个个良师益友——庄子、墨子、柏拉图、苏格拉底……最终创作出国内首部中学经典哲学心得文集《一个人的方舟》。
“写这本书,我思考的时间足有两三年,但落笔只花了四个多月时间。”张为说,思考是他钟爱的读书和写作方式。同样阅读一本书,张为会花大量的时间在思考上。也正是在比别人更长的思考时间里,他的思想走得更远。
“有人说,我喜欢阅读哲学书籍太冷门。或许吧,不过不尝试你怎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呢?其实我最早爱上的书籍是科学类小品,打开阅读大门后,我才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哲学上。所以我建议中学生们先从自己喜欢的书籍入开始阅读吧,但不要随波逐流。只有思考,才能让阅读的精华化为自己所有”,张为不赞成浮光掠影的阅读,在他看来,“沉下去”才能让更多的灵感“浮上来”。
(《深圳商报》
上一篇:魏书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育自学
下一篇:半夜收到的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