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观察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焦点:高考中考增加语文权重的改革 2014-09-28 14:38:31  发布者:闻瑛  来源:《文学校园》2013.6 热点透视

 

语文中高考改革未来的发展趋势

□徐皓(光明网记者)

 


日前,北京市考试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拟从2016年起,中考英语分值由120分降到100分,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到100分;与此相对应的是,中考语文分值由120分提高到150分,高考语文分值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对于中高考英语考试改革的话题,各方面的谈论已经不少。那么,关于语文中高考改革,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呢?近日,在海淀实验中学举办的一场家长会议上,邀请到了原清华附中特级语文教师赵谦翔老师,以及原清华附中高级语文教师花向昭老师作相关的政策解读。

  原清华附中语文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副组长、海淀区学科带头人花向昭老师认为,“2016年中高考语文考试,肯定加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北京2016年改革必然波及全国,可以说‘一叶知秋’”。在谈到对未来的语文高考改革的政策是否会细化的时候,花老师说:“政策会根据需要逐渐地进行调整,而不是一步到位。”“未来会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

  而另一位语文老师在解读目前中学的语文教育与未来的语文中高考改革时,则铿锵有力,富于激情。原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赵翔谦老师强调,以“题海战术”为本的语文教学,摧残了教师的体力,弱化了教师的脑力,麻木了教师的悟性,丧失了教学的个性。这是目前我国中学应试型语文教育的弊端。

  赵老师还幽默地用四句诗形容此次北京的中高考语文改革:“春雷一声北京来,九州杏坛扫雾霾。外语终于归本位,母语未必不悲哀。”

  赵谦翔老师说:“语文要动情地教,个性地教,灵活地教。如果不能由衷认同语文天生浪漫的本性,不管教材如何更新,最终都将在‘唯考是图’的桎梏下变成枯木朽株;不管体制如何变革,最终都会在‘唯分是图’的钳制下‘穿新鞋,走老路’。”

  赵老师说,语文教学应培养亲情和爱心,培养学生爱自己、爱祖国、爱他人、爱人类、爱自然的博爱之心。

赵老师说,语文教学必须博大地教,即形成“大语文”的理念,不是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而是把世界变成学生的课本。只有“大语文”才能使语文活起来,新起来;也只有“大语文”才能使学生笃信“语文大”,从而把语文作为一门终生必修课,常学常新。(据光明网讯)

 

 

高考中考增加语文权重是否有利于发展校园文学

     

 

不久前,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了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提高语文分值等内容,2016年起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2016年将实施新的高考方案,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这些内容是否对与之相关的校园文学发展有利?日前,在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上,文学界和教育界人士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

据悉,此次考试调整中,将突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地位,注重语文试题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语文教研室主任刘宇新介绍说,语文增加30分,目的不是增加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而是为了让语文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更注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更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而发展校园文学在“新课改”实施中,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他还强调,在中高考改革方案实施意见中,就包括各个学校要加大开展校园文学力度的内容。教育专家顾之川也说,未来中高考改革方案一个总趋势,就是由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包括综合的素质、批判性思维以及探究的能力。校园文学应为此作出自己的努力。

吴思敬认为,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基本考试的路子没有太大的改变,在高考指挥棒下,单纯强调加强人文素质,往往显得有些无力。此次考试制度的改革,必定会引起连锁反应,也预示着下一步教改的方向。在加强人文素质和母语教育这一方面,就为发展校园文学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建设文学校园可以算是有效的方式之一。他谈到,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之一的校园文学,从游离于学校课程之外到跻身于学校课程之内,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

论坛期间还进行了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示和第六届北京市中学生校园文学交流会,人们欣喜地看到了校园文学建设取得的成绩。白烨从当下文坛格局的角度,谈了发展校园文学的意义。在他看来,现在文学的泛化、分化情况相当严重,出现了繁而不荣、多而不精的状况。文学的生态很难达到一种理想情状,在相互遮蔽中,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无法彰显。在媒体、影视、网络等影响下,社会的文化总体上偏于娱乐化,也使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文学趣味不纯正。关键是从小的文学阅读基础没打好,把很多东西混为一谈,比如作家和写手、作品和读物、阅读和浏览等。由此来看,校园文学在整个文学格局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和奠基作用,应抓住考试改革这样的良好契机。

也有人认为,不要指望考试改革能很快解决那些由来已久的问题。教育专家苏立康说,高考指挥棒把语文教学变成标准答案训练法,注重的是短期效应。中高考只是外部因素,恐怕还要从内部来思考症结,这就要问一问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课程。我们常说语文不是知识型课程,而是素养型、能力型课程。而素养和能力的形成,就要靠持续的广泛阅读,靠扎扎实实的内化积淀,让学生持续不断地多读书。学生们知识丰富,精神充实,能力提高,考试成绩自然会上去。要把我们的课程和文学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把精神素养的成长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现实条件下,要在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学发展上实现我们所有的期待,仍有相当的难度。如何在现有考试制度下有所作为,把校园文学深入到语文课程教学当中,紧密地、科学地、有机地融合,大有文章可作。张之路提醒说,好文章和好作文有时看来是两回事。在平常生活里,微小的事情也能蕴涵真挚的情感,如果你感受到了并予以文学性的表达,便是好文章;而好作文的要求则是主题明确、段落清楚、有头有尾等。张之路的观点表明了作文写作和文学创作的一定差异性,后者更注重求新求异。目前来看,一种较理想的状态也许是,在校园文学的濡染下,学生们能在应试与独立思考和创新中做到进出自由,让思维进入灵活的转换,在应试教育中依然能体现出对生活的热情,在笔尖下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体温。(见2013118日《文艺报》)

上一篇:习近平:孔子学院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
下一篇:中国最大的假冒伪劣品是教育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