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存在一个误区: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似乎只有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滔滔不绝地回答问题、热火朝天地进行讨论才算是真正体现了“生本”。
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课堂上学生的“动”包含好几个层面的意思:身体动、嘴巴动、脑筋动和双手动。尽管这些“动”之间肯定不会泾渭分明,彼此之间有着隔不断的联系,但毕竟是有区别的。
有时候,我们怕课堂上出现“冷场”,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所以往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动起来”。甚至提出一个问题后不等学生看上几分钟的教材就组织讨论,不等学生充分思考就要提问,不等学生准备好就进行展示……而且,场面越热闹越好,恨不能一抛出问题就出现“一呼百应”的场面,那高高举起的小手俨然成了课堂“成功”的标志。
另一方面,为了追求课堂的大容量、高效率,在教学设计上常常是一环紧扣一环,一个节奏紧跟一个节奏。
这显然是浮躁的表演性示范课带来的弊病。
道理很简单,学生不经认真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大多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浅问题或者伪问题;教材没有预习或者熟悉就组织讨论,会直接把“交换思想”异化为“询问答案”;没有准备好的展示肯定会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学生不会有深入理解。这样的课堂往好里说,只是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往差里讲,只能是老师完成预设任务的“走过场”。
也就是说,这还是以教师的“教”为本,而不是以学生的“学”为本。
因此,有效的课堂是不忌讳“冷场”的,尤其是那些有价值的“安静”。
比如,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越是安静,越值得肯定,越是有耐心给那些思维慢的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越彰显授课老师的生本意识。
比如,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出示具有方法性、规律性知识后,要求学生记课堂笔记的过程。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成序列的“小资料”,尤其是像语文这样重积累的科目,长期坚持,学生的收获必然是丰厚的。
……
课堂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学生的对话、讨论的组织都要围绕着如何让学生学得更扎实和有效展开,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呈现什么样的课堂状态,都要因人、因时、因学习需要而定。
所以,要警惕热闹的、华而不实的课堂,呼唤务实的、有深度的冷静的课堂。
李桂平,中学语文教师,有作品百余篇散文见于各级各类报刊。
上一篇:高考中考增加语文权重是否有利于发展校园文学
下一篇:好课九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