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视野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周明全:一片文学森林——80后文学纵观 2014-12-16 17:29:40  发布者:闻瑛  来源:光明日报

    网络和各种新技术的发展、普及,使得当下时代的写作,已然从“显性”扩张到“潜在”,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的发展态势。

  过去,文学主要是在体制力量和传统纸媒的推动下,通过发表、评奖等诸多手段,来强化和推介一个作家。而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作家毕竟还是少数,所以文学逐步形成了现今这番模样:由莫言、陈忠实、余华、阎连科、刘震云、贾平凹等“大树”孤独支撑着文学生态,并且已经持续了好几十年的时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悲观地看待当代文学的态势,被这种表面现象的迷惑。但是,我新近的判断是,当今不是文学衰落了,更不是耸人听闻的文学已死,而是文学在写作和传播上呈现出更为广阔和深邃的空间。在70后,特别是80后这一批年轻作家的写作中,尽管还看不到文学的“大树”,但却形成了一片茂密的文学森林。进一步说,对于80后文学,不是有没有、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看没看到的问题。80后作家通过网络,参与了当代文学的建构。可以说网络改变了当代文学写作的大气候。

  写作目的发生变迁

  80后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成长于社会高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无论生活环境还是接受的教育,都比上几代人便利,这使得80后在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上都与前几代人形成差异。虽然物质生活优越了,但80后在成年时依然遭遇时代困境。青春的迷茫和躁动,一度困扰着80后。他们有无处宣泄的情绪,于是提起笔,开始抒写青春的苦闷和快乐。写作对于他们而言是自发性,是心性排解的需要。

  所以说,80后的写作,更自我,更个性化,甚至更放纵。他们为个人写作,为生命本身写作,是生命抒发的需求。这样的写作,和生命是粘血带肉式的关系,彼此联系紧密,贴得很近。

  起初,80后大多是没有目的的写作。比如,80后诗人、评论家杨庆祥说过:“诗歌我会觉得它更是一个私人化的东西,好像就是我的一个后花园,我通常会把自己最隐秘的情感通过那种方式来表达。”但随便翻看上几代作家的创作谈、回忆录之类的文字,就不难发现他们写作的目的性是极强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就不用说了,国难当头,理应如此。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也无一不受到时代的牵连,不自觉地扮演着现实所需要的写作角色。阎连科经常谈到家乡的贫困和自己从小经受的苦难。他说:“就是为了吃饱肚子,为了实现一个人有一天可以独自吃一盘炒鸡蛋的梦想,才决定开始写作。”莫言写作的初衷也是为“一天三顿都能吃到饺子”。80后作家王威廉则认为,将写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不但风险重重,而且效率低下。可以预见的是,如今的80后文学,将在这种没有强制目标的干预下发展生成。

  面对西方文学心态更平和

  不少论者提出,中国当代文学是建立在模仿西方的基础上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处于一种被孤立和自我孤立的状态之中,和西方世界几乎割断了联系。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学逐渐被翻译引进,对当时作家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绝大多数如今当红的作家,目前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几乎都是依靠模仿西方文学而逐渐建构起自己的文学版图。他们的文学滋养,喝的第一口奶,与破门而入的西方文学难脱干系。

  比如,在写作技法上,阎连科较多地接受、借鉴了欧洲文学、俄罗斯文学和拉美文学,甚至日本文学。而莫言,更是被奉为魔幻现实主义大师。所以,中国有一批被称为“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马尔克斯”等诸如此类名号的作家,这将中国50后、60后、70后模仿西方小说而成功的事实,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了。

  80后作家不一样。他们成长的时代,早已改革开放,西方的译著已经泛滥地被翻译引进,阅读西方作品,早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再者,80后正好赶上高等教育全面普及的时代,绝大多数人都能上大学,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在知识体系上是健全的。他们外语普遍不错,大多还曾留学海外,能直接阅读西方原著。正是因为接受过更完整的文学教育,所以80后作家在面对西方文学时,心态更平和,西方文学中心论的意识要弱很多。

  80后作家虽然同样大量阅读西方作品,但他们很少愿意模仿。因为这种与名利与成败相关的写作,不是他们青春生命的第一需要。

  不再过度依赖纸媒

  传统作家自有其一套严格的生成机制,先在县市级小刊物发表作品,之后是省级刊物,再后是国家级大刊物。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上花钱开研讨会,为作家争取更好的发展平台,以及设立各类名目繁多的奖项,通过行政资源,为作家创建知名度,其内部俨然有许多或明或暗的方式,是一种逐渐强化的,甚至有时是强行推介的过程。

  也由于传统文学资源有限,加上主流批判标准和准入机制,使得老一代作家格外看重纸媒,尤其是一些文学大刊,能在上面露脸,被视为写作成功的标志。80后开始写作时,网络已经广泛普及。网络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拒人千里之外。所以,80后文学不像上几代作家那样过度依赖纸媒,而是出现一种自发的状态,进入了一种更为生动的自然状态。

  70后作家任晓雯说过,那些执掌话语权的人,高呼网络文学甚至80后文学是商业操作的产物。但真正的原因,是商业挑战了权威。商业发展,网络崛起,打破了当下单一的文学势力。一位作家,哪怕不被学院趣味接受,也可在商业社会、网络时代冒尖儿。

  最近,一些文学爱好者或文学机构,通过微信建立了发表平台,无论从推广面还是阅读量来讲,恐怕都要大于传统纸媒。另外,不少诗歌爱好者,在微信平台朗诵诗歌,朋友圈的人只要打开微信,就能听到朋友的朗诵——这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所以不是说新的媒介使得文学衰落了,相反,是新媒介扩大了文学的参与度,真正热爱文学的人没有减少,只是参与者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批评家的角度来说,过去因为传统刊物单一,作家数量单一,批评家和作家基本上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更有甚者沦为互相吹捧,一个鼻孔出气。80后文学的生态已然发生变化,现在或未来批评家的职责,就该到更广阔的网络大海里去打捞好作品,这更加考验批评家的眼光。如果年轻一代的批评家还像上几代批评家一样,只关心主流刊物和出版物,那么显然不会是一个成功的批评家。

  80后的写作是更广泛、更深入、更底层的写作,它需要引起关注。他们的确是一片茂密的文学森林,其中每一棵小草都在写作。

  不过,虽然80后文学的特点显著,写作群体也很庞大,但因为阅历、生活经验、艺术格局等问题,不少80后的作品还显得单薄,在主体性的构建上,在如何书写现实等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这些都需要不断努力,加以改进。

  (作者单位:云南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何平:期刊变迁产生文学新势
下一篇:城市美学站立起来——谈80后女性写作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