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有没有共同的特点?在市场化的时代,如何提升儿童文学作品的品质?如何使优秀的作品也成为最受小读者欢迎的作品?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天天出版社社长刘国辉、作家徐鲁与儿童文学评论家李东华。
记者: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称得上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能否结合中外的例子来谈谈。
张之路: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是我们几代人一直阅读的对象,但随着时代变化,经典也不断变化,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新经典也应该不断出现。在我的阅读中,丹麦 的安徒生童话、德国的格林兄弟童话、法国的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瑞典林格伦的《小飞人》《长袜子皮皮》、意大利罗大里的《洋葱头历险记》、美国怀特的 《夏洛的网》《精灵鼠小弟》、日本作家安房直子的童话都堪称经典。
还有一位前苏联作家阿列克辛,他的小说当年能在东方和西方不同意识形 态的众多国家里大受欢迎,不但少儿爱读,连成人也爱不释手,魅力经久不衰,这是因为阿列克辛的作品始终贯穿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情感教育,而不是对现行政治 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图解。阿列克辛绝大部分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如何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复杂关系,这是任何人一辈子时时刻刻都会面临的抉择。 阿列克辛的作品也是经典儿童文学。
徐鲁: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应如卡尔维诺所说的是人尽皆知的“标准”中的作品:“我正在重读……”而非 “我正在读……”的书。这些经典,会构成一个色彩缤纷、悲欢离合的世界,一代代小读者在其中阅读、生活、呼吸和成长;这些作品也不唯是童年和少年时代里的 阅读记忆,应该是成年之后仍然念念难忘、常读常新的书。
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伟大和不朽之处在于:其一,它们几乎都是文学大师们的精心之 作;其二,正因为是精心之作,所以,它们足可成为文学语言在纯正、优美、规范诸多方面的典范;其三,尽管这些作品在题材、体裁、感情基调、思想深度、语言 风格等等方面各有千秋,然而,它们都会努力传达各自时代的“时代精神”,在努力赢得当时的那一代小读者的同时,也都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超越力,能够超越 各自时代、地域和创作背景,把一些属于全人类的、真善美的、永恒的东西,保留在了自己的作品里。
记者:现在翻译进来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品也不少,它们大致处于一个什么水平?给我们的创作能带来什么启示?
刘国辉:中国对世界儿童文学的介绍和引进从“五四”开始直到现在,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其间只有“文革”时期有些停顿。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版界对国外儿 童文学的翻译和引进基本上和国外同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大都及时地引进国内,像《哈利·波特》等作品,都在最短的时间里摆在了中国儿童的书架上。整体言 之,抛开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不论,国外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水平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
我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至少可以获得三个启示: 其一,把儿童文学创作作为伟大的文学事业来做,有更多的大作家加入到这个行列;其二,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真善美的儿童文学,不急功近利,不因为儿童年龄 小而小看儿童文学;其三,借鉴寓教于乐的思维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兴趣和爱好永远是第一位的,美和善要藏在好玩和游戏之中。
李东华:很 多翻译作品为我们本土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参照系,也促生了我们很多门类如幻想小说、图画书等的成长。我最近在读的《无比美妙的痛苦》《听见 颜色的女孩》等励志类小说,虽然可以归于通俗类的类型化小说,但小说的艺术性、对生活质感的细腻把握和对儿童心灵成长的深度勘探,都为我们相对粗疏的类型 化写作提供了值得珍视的参考价值。
记者:有论者将儿童文学分为通俗儿童文学与艺术儿童文学,二者的差别是否仅在于文学性?文学性强的儿童文学也可以很通俗,通俗的儿童文学也离不开文学性。儿童文学的文学性与大众化是怎样一种关系?
刘国辉:我认为儿童文学不该这样分类,而应该分为优秀的儿童文学和一般的儿童文学。追求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应该是我们作家和出版社永远的愿望,在这条道路 上永不止步!作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会随着时间推移拥有广泛的读者,逐渐成为经典。而一般的儿童文学读物可能由于某些机缘和时尚在儿 童中流行一时,但是会由于文学性不强而成为过眼云烟。值得一说的是:作家、教师、家长、出版社、学校、政府,都有责任和义务给我们广大的儿童以最好的引 导、创造最好的条件、提供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求其上者得其中,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本来就有限,为什么我们还用文学性不高的文学作品去占用孩子们的 有限时间?
徐鲁:我们常说,世界没有渺小的文学体裁,只有渺小的作家。通俗、平庸、浅薄的儿童文学作品,只能是通俗、平庸、浅薄的作家 写出来的。伟大的作家,总有办法把自己的作品写得“雅俗共赏”,哪怕是再浅显、再通俗的故事,哪怕只有少量的词汇,也会写得非常具有文学性。《小老鼠斯图 亚特》《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系列不就是这样吗?还有新美南吉的那些富有民间故事风味的童话故事,“文学性”扑面而来。“文学性”是儿童文学最根本的东 西,失去了文学性,只剩下了“通俗性”,那就不应该称为“儿童文学”了,称为儿童故事、励志故事可能更好些吧?
对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 学作品来说,通俗与高雅,文学与大众,其实是没有截然分开的,而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爱丽丝漫游奇境》就是一个例子。有人说那须正干的《活宝三人组》 是“通俗的儿童文学”,可我觉得它比我们的一些所谓“艺术的儿童文学”更具有文学性。这部作品在如何处理好儿童文学文学性与大众化的关系方面,给我们做了 示范。
记者:儿童文学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教育功能?教育与趣味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孰轻孰重?
张之路:我以为是的,以前 我们反对说教的儿童文学,但是也不能把儿童文学变成不要教育的文学。曾几何时,有些儿童文学从教育的文学变成不要教育的文学,那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 个极端:在创作的意识当中以为只要吸引儿童就是好的作品,吸引儿童就是唯一目的。这是需要反思的。儿童文学中应该有教育的因素,少年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 需要前辈精神的引领。当前问题是:他们需要一只为他们所信服的大手引领。这种引领包括智慧的启迪、艺术化的人文熏陶。
李东华:不能把“教育”等同于“说教”,儿童文学从来都不可能没有教育的因子,只是,当它变成说教的时候便有一副令人厌烦的生硬呆板的嘴脸,真正的教育之于儿童的心灵,应该像墨滴落到宣纸上,自然地洇染。
记者:在市场化时代,如何提升原创儿童文学的文学品质?
徐鲁:“瞄准星星,总比瞄准树梢要打得高远一些。”这是俄罗斯儿童文学作家们早就有过的一个共识。作家不应该一味去迎合、俯就市场趣味和商业欲望,更不 应该被市场和出版商“绑架”,变成拉低和弱化儿童文学品质的“合谋者”。真正的作家,依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引领、提升社会趣味与大众阅读水准的 使命。目前,作家们要有自律意识,要让自己写得慢一些,写得少一点,写得精致一些,或许可为提升原创儿童文学品质带来一点空间与可能。
刘国辉:首先,要贴近儿童生活,写出儿童丰富、多元、灿烂、稚嫩但不简单的精神世界。不要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儿童,不要用成年人的语言写儿童,也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维想儿童。儿童文学的写作者是成人,本身就与儿童有距离,再不深入生活,那必定会使儿童文学离儿童越来越远。
其次,去急功近利之心,精心打造儿童文学精品。功利化的创作风气不能滋长,儿童文学创作、出版要静下心来,以负责和担当的勇气来面对我们的儿童文学。
最后,要保持爱心。爱是艺术和文学的起点,也是达到成功彼岸的桥梁和船舶。没有爱心、保持不住爱心,不可能在文学创作上特别是儿童文学创作上产生“文质彬彬”的作品。当然,儿童文学出版更是如此。
“走近少儿出版”系列访谈今日告一段落。这个系列里,我们先后邀请了十位长期研究少儿图书与出版的专家学者及出版界人士,共同探讨少儿出版的时代意义与 发展现状,为行业成就总结经验,为行业困难把脉问诊,为推动行业发展、建设好少儿文艺的园地提供智慧。今后,我们还将持续关注不同领域的出版情况,敬请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