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生态危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省,大自然文学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契机。”在近日于合肥召开的“大自然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作家、评论家和出版社编辑,如此展望大自然文学的未来。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安徽省文联、安徽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翟泰丰,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征海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与会者谈到,大自然文学或者说文学中对大自然的书写,可谓源远流长。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是现代工业化迅猛发展之后,人类对自身生存危机认识和反思的结果。其中,为我们所熟知的有美国文学中以“重返自然”为主题的文学流派。在中国,也有一批当代作家执著于对大自然进行书写,他们在作品中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呼唤生态道德建设。作家刘先平、评论家雷鸣等与会者谈到,在传统的文学中,“自然”很少具有主体性地位,基本上处于被借用的状态,要么是文人骚客抒情咏志的工具,要么是人物描写、气氛渲染的“附件”。但在大自然文学中,“自然”从背景走向前台,它展露出自在自足的风姿与魅力。
与会者谈到,在大自然文学写作中,作家们是用双脚去丈量大地,以“在场”的方式体验大自然的脉动,所以大自然文学体现出现场性、纪实性的特点。但是,很多大自然文学作品的故事性不够强,有时为了表现生态伦理而陷入说教。瑞典作家伊爱娃认为,作家要把大自然具有的美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大自然文学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语’。”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刘国辉认为,大自然文学已日益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与世界对接的一个品牌。美国俄亥俄州联合大学教授约翰·塔尔梅奇谈到,梭罗《瓦尔登湖》中的观念与中国的老庄之道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美国当代诗人加里·斯奈德发现并翻译了中国古代诗人寒山的作品,推崇寒山那种亲近自然、超然而从容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时代,全人类都面临着共同的环境压力,中美自然文学也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需要更多的对话。”
上一篇:文艺批评要有勇气去发现优秀作品
下一篇: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