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视野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梁晓声:宫斗剧对心性和人格的提高没有任何价值 2014-02-21 11:29:06  发布者:南枫  来源:中国新闻网

梁晓声_写作-文学

[摘要]一些出版社会寻找一个选题,然后把相关作品结集出版,梁晓声也遇到过这样的出书邀请。他说,这样东拼西凑出来的书他不喜欢。“并且这样的书会伤害我,让别人以为我缺钱花。”

近日,知名作家、学者梁晓声的新书《中国生存启示录》在北京出版。在这本书中,梁晓声一改往日的批判作风,首次提出中国人应该拥有好的心态,用一种人生智慧生存在这个世界上。19日下午,梁晓声接受记者专访,回忆当年的插队经历,称自己写作会秉持“好人文化”。此外,梁晓声表示现在的社会文化存在一些问题,而文学艺术表达恰恰要具有“化人”的力量,让社会具有暖度,帮助大众培养健康的普世价值观。

插队带有“功利目的” 因一篇文章被复旦录取

现年66岁的梁晓声也有过插队经历。但与许多盲目或被迫上山下乡的知青不同,梁晓声插队到北大荒经过深思熟虑,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家里生活困难,哥哥精神有些问题,母亲没有工作,还有两个妹妹,而建设兵团是发工资的。”

梁晓声回忆,当时建设兵团里的部分知青被称为“农工”,有严格的编制,梁晓声因为插队前读过很多书,因此被大家推选为班长,后来又当了排长,在知青中威望较高。

由于一些想法与当时的某些领导相左,梁晓声后来转做团里的报道员;再后来精简机构,全团只有梁晓声被“精简”下来,被派到一个木材加工厂抬木头。

恰在这时,复旦大学负责招生的一位陈姓老师偶然在兵团的《战士报》上读到梁晓声的作品,连夜乘车来找他畅谈文学与人生,并向复旦中文系力荐梁晓声。

“不久我就收到了复旦的通知书,通知书上还写了一行字:不得转让。”梁晓声回忆,他就这样带着通知书走入复旦大学,人生从此被改写。

部分“知青文学”类作品并不愿写

迄今为止,梁晓声已创作了超过1000万字的作品。这其中知青文学所占比重并不大,却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刻下的最深的痕迹。

 

不少人在提起梁晓声时,总会想起他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知青》等作品。但梁晓声在提起这些成就时却表示,其中有些作品是别人的约稿,并非自己愿意写,“因为有些事太敏感,要负担太多责任。”

但后来梁晓声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主动用文字向读者展示那个特殊的时代。他说,后来觉得,如果能将人性的温暖与真诚在上山下乡那个特定的年代展示出来,可能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给予读者善的导向。

“还有一些事情也是我不愿意干的。”梁晓声表示,比如一些出版社会寻找一个选题,然后把相关作品结集出版,梁晓声也遇到过这样的出书邀请。他说,这样东拼西凑出来的书他不喜欢,“看到处都是改头换面的‘旧书’心里是不舒服的。并且这样的书会伤害我,让别人以为我缺钱花。”

尽管如此,但面对一些态度真诚的出版社或者编辑,梁晓声还是会答应出书要求。同时,梁晓声也会感到欣慰,“至少我能看到,我的一些旧作现在拿出来读,仍然具有价值。”

写作秉承“好人文化” 不愿刻意制造畅销书

从插队时到现在,梁晓声不断有作品问世,一直被称为“高产作家”,20141月,他的《中国生存启示录》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但他对这些作品的评价却是“有影响不畅销”。写作这么长时间,梁晓声说自己了解如何制造畅销书,但不愿意这么干,而是要秉承自己的创作原则。

梁晓声说的原则,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秉承“好人文化”。所谓好人文化,是把生活中的冰冷现实在作品中置换为温暖细节。比如在《知青》中,梁晓声设置了多位知青与犯错误排长道别的细节,而这样的情节,在当时的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发生。

提及原因,梁晓声表示,如果一味按照实际情况来写,作品固然符合现实,但这只是极其简单的创作。他在多部作品中进行这样的创作,实际是希望有一种影响能够直达读者心底:在一些事情上,我们可以像文艺作品中那样温暖的处理问题。判断事实不随波逐流,而是有自己的观点,尽量客观公正。

“太禁锢、刻板的文化会让我们的年轻人成为流水线制造出的人,打上‘同一’的文化烙印。”梁晓声坦言,人的独立思维非常重要,我们应当找回无愧于作为21世纪新人的那些品格。如果我们的文化不对大众进行好的影响,那么近年来文化层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依然会重演,甚至很可能成为国民新的劣根性。

艺术表达要有“化人”力量 培养健康价值观

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一直是公众关心的话题,也曾因为一些问题遭受诟病。在梁晓声看来,目前社会文化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部分年轻人认识世界的价值观有偏差、影视剧文化品质的稂莠不齐等等。这些都会对受众产生不好的影响。

“现在一些年轻人好像‘集体生病了’,喜欢回望过去,言论中流露出‘我对现在不满意,但是我们有一个美好的从前’之类的想法。”梁晓声认为,今天固然存在问题,但绝不能一味回头参照“从前”,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是向前看,否则在这样的文化价值观下,社会很难进步。

梁晓声进而分析道,一个青年如果不善良,不管有多大能力最终不会成为一个好青年。但现在的价值观恰恰是,不管善良与否,只要有能力就行,并且,判断当下世界好坏的标准多数时候来源于自身的心情,“这很可怕。我们判断一件事情要超越自身的狭隘眼界,客观看问题。而这种价值观的培养,会受到社会文化很大的影响”

据此,提及与人类接触最密切的影视文化,梁晓声对当前热播的部分宫斗剧持否定态度。在他看来,在影视剧中过分强调“斗”对观众心性和人格的提高没有任何价值,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

“欧美影视剧最后一般会秉持善意、正义和牺牲精神,借此构成社会的普世价值观。这些宫斗剧最后却给了大家‘他人皆地狱’的感觉。”梁晓声直言,这样并不好。因为文化最大的功能可称为开化国民的心性,艺术的表达要有一种‘化人’的力量,让社会具有暖度,帮助公众培养起健康向上的普世价值观。

上一篇:哲夫:网络文学或许催生新一轮文学繁荣
下一篇:张辛欣:当看纸书的那一代人消失了 纸书就消失了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