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视野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凡•爱克兄弟:油画的发明者 2014-01-13 17:14:32  发布者:南枫  来源:《文学校园》2013.6

在西方特别是在古代欧洲,油画不是从来就有的。真正的油画产生,至今不过500年的历史,而此前欧洲曾经历了古代胶彩画、蜡彩画、镶嵌画、湿壁画、干壁画、坦培拉绘画以及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的漫长历史变迁。16世纪以后现代意义的油画逐步发展成熟。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所用颜料曾引起争论,其实它既非油画,也非干壁画、湿壁画,而是使用一种加了油的乳液胶调和颜料,其技法属于13世纪始盛行于意大利的坦培拉技法体系。坦培拉在西方绘画史上是一个特殊而影响广泛的画种。后来虽然出现了油画,但仍以坦培拉材料作为底层塑造,再以油画透明法罩染。达•芬奇对油性颜料进行过多次研究运用,但技术不够成熟,致使许多作品没能留存下来。

油画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绘制的一个画种。油画的颜料干燥后有较强的硬度,能长期保持光泽。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它在再现自然美、理想美、形式美的探索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境界,以其独具的魅力使得人类的视觉和精神世界大大丰富,也使人们的艺术审美与思想境界获得巨大的启迪。

 

  油画的发明者是谁?

  14世纪末,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找到了一种简便的用亚麻仁油和核桃油等快干油作为调和剂溶化颜料作画的方法,使颜色易于调和,被广泛运用。不少专家认为他们最大的功绩是在油脂中加入了天然树脂,使行笔流畅、媒剂速干,并可层层敷设,提高色彩亮度,能较充分地表现物体的真实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从此,新材料和新技法很快流传全欧洲。凡•爱克兄弟因此被称作欧洲油画的创造人。

  尼德兰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而凡•爱克兄弟是指14世纪到15世纪尼德兰画家胡勃特•凡•爱克兄弟(13701426)和扬•凡•爱克(1385/901441)。完成于1432的《根特祭坛画》是凡•爱克兄弟共同完成的作品,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

 油画_文学校园-中国教育文学网 

《根特祭坛画》现藏于比利时根特城的圣•巴冯教堂,由20幅画组成。这套作品色彩鲜明,辉煌艳丽,经过数百年之后,画面仍然艳丽如初,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种绘画技法上的突进。所以,在绘画史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处理上的革新和独创,而是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的新纪元。1415年根特市长约多库斯•威德向胡伯特•凡•爱克订制祭坛画,他画了10年,未完成就去逝了,后由弟弟扬•凡•爱克继续完成。这是一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巨作,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和人文主义艺术的诞生,并奠定了尼德兰文艺复兴艺术的基础。

《根特祭坛画》题材虽来源于宗教,但画家以对现实世界的肯定和赞美的态度,以及对人物的细致和写实的描绘,构成了这幅作品的基调,从而使整个画面充满诗意,并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这是一种多翼式“开闭形”祭坛组画,置放在教堂圣坛的前面,木板组成,由内外共20个画面构成一种折叠式画屏。这是一幕富有神秘色彩的场景,但画家尽可压缩宗教的抽象含义,赋予颂赞自然与美丽的生灵的内容。在这幅画上,众多的长老、圣职人员、天使与男女信徒们的形象,是运用细密画的功夫一个个仔细地描绘出来的,构图采用中轴线对等划分,场面显得肃穆而又呆板,自然风光画得很好,显示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

   油画_文学校园-中国教育文学网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扬•凡•爱克1434年的作品,木板油画,82×59.5cm,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是一幅男女组合的肖像画。

    画家在这里描绘了尼德兰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调,逼真地刻画了年轻夫妇俩的肖像,尤其对室内的陈设,包括墙上、房顶的装饰,描绘得一丝不苟,显示了这位画家所特有的书籍插图画的功力。作品在光影、体积、空间、质感的塑造上,在色彩的饱和度、鲜艳度、刻画的精确度、真实程度和深入程度上,都超越了同时代的意大利,这种超越有艺术观念上的不同,有技法上的差异,但最主要的是绘画材料学意义上的划时代的突破。

有趣的是,近年来有人发现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画中的阿尔诺芬尼相貌有惊人的相似,一时成为美谈。

上一篇:学者周有光迎109岁寿辰 称“要从世界看国家”
下一篇:格非谈传统写作 称很多作家已严重脱离生活

媒体链接